分享

?【研究】工匠精神为什么在中国流行不起来?

 昵称815848 2016-11-21

   中国人对工匠精神说NO由于工匠精神的存在,在德国,日本,美国,除了有顶级的科学家,还有顶级的工人。在更多情况下,百姓认为科学家只是骗吃骗喝的废物,而他们却极其尊重战斗在一线几十年的工人们。因此,他们有世界顶级的大学,也有世界顶级的中专。然而,在中国,我们却对工匠精神说NO!我们来看看原因是什么!


 


中国人认为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

 

  现代中国人都普遍认识到,文凭是带来财富的敲门砖,文凭时代和应试教育把中国人划成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于是,大家普遍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动脑子强于四肢发达,而且,脑力劳动收入远高于体力劳动。由于这种误区,中国人把“技术劳动”也划到“体力劳动”里去了,你在工厂做零件和你扫马路完全是两回事,但在大部分中国人眼里,技术劳动还是体力劳动,电工,钳工,机修工,都是技术工种,却还是被当成和扫地阿姨,快递员是同类型的角色。而工匠精神恰恰就是集中在“技术劳动”的领域,既然整个“技术劳动”都被认为是“没大出息”,那么工匠精神想要滋养的土壤,几乎是干涸的。



中国人认为一线人员不如管理人员

  

  除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以外,中国人还根深蒂固地认为,被人管的不如管人的。管理者才是成功的,而一线人员,包括体力劳动的工人也好,脑力劳动的各种专员也好,都不能算成功。我把这种心态称之为“领导情结”。而这种想法其实很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在中国,管理者的收入毫无疑问是超过一线员工的。一家服装厂的技术总监的钱如果没有老师傅多,那么谁还愿意去管理呢?



中国没有工匠精神的历史传统

  

  工匠精神其实并不是现代工业的产物,而是有历史传统的。在古代欧洲,德国在造东西时就强调精益求精,19世纪,欧洲最好的枪炮是德国造的。日本也是一样,东洋岛国自古以来物资匮乏,因此他们造东西很认真,中国人发明的百炼成钢,中国人自己却很少百炼,倒是日本人在炼。而我们国家,古代也有工匠精神,江西的陶瓷,江南的丝绸,但这种精神一来不延续,二来,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下,也被人看不起,因此,中国人对于“好好造东西”的热情,自古以来就是冷漠的。景德镇为什么能烧出“天瓷”,你给皇帝烧,你能不好好干么?不妨看看古代民窑瓷,多是粗制滥造的。



中国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电视台经常说中国人需要工匠精神,但是我上面列的这5条,几乎就和大山一样不可撼动。最基本的问题:工匠精神能带来钱吗?50岁的钳工的收入是20岁钳工的10倍吗?说到底,在目前中国,工匠精神不能像日德那样为工人带来最切实的利益,带来社会的尊重,所以,工匠精神推广不开。为什么要在中国推广工匠精神?从小的方面来说,是让无数工人寻找到他们工作和努力的方向,而从大的方面说,则是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标杆。现代中国社会非常浮躁,一夜暴富的情绪满天飞,“劳动主义”越来越淡薄,造成了许多人不好好干活,却天天想着升职加薪。强调工匠精神,告诉社会,一位工作了30年的老工匠的收入超过他的年轻管理者10倍,20倍,那么工匠精神自然会流行。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工厂有一群老师傅,那何止是宝,就是一堆金山银山。爱马仕,就是靠这种金山银山,让人趋之若鹜;日本怀石,就是靠这种金山银山,让人倾财品尝;德国机器,就是靠这种金山银山,让世界刮目相看;意大利跑车,就是靠这种金山银山,在二里沟撞得粉身碎骨。再举个例子,老干妈,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老师傅,所以10多年都不变味,卖辣酱能卖到30个亿身价。可是,中国像老干妈这样的企业,又有多少家呢?企业都想着要融资,要上市,拼了老命要钱,要面子,可产品呢?于是我们看到,衣服,优衣库碾压了美特斯邦威,运动鞋,新百伦碾压了李宁。明明是中国造,为什么?因为这些衣服在设计的时候灌注了工匠精神,在定板的时候灌注了工匠精神,在制作材料的时候灌注了工匠精神,最后在成衣缝制时,也选择有经验的中国工厂,而不是普通的纺织厂。于是,质量出现了差距,虽然只是微弱的差距,虽然设计上也许只差一个图案,但是就这一个图案,也许就是几十年经验的差距,就是“俗”和“不俗”的分野。我们中国人要消防,要救火,却要买德国的MAN牌消防车,奔驰消防车,而不用我们自己生产的,真是太丢脸了!



再不转型中国奇迹变中国悲剧

  

  我们中国的经济奇迹,说到底是“中国速度”和“中国数量”,总结起来是“中国效率”。中国的工人不是最便宜的,比起菲律宾,泰国,要贵不少,但是中国的工人性价比是最高的,他们一教就会,一学就懂。我们中国这40年来的经济奇迹,几乎都是工人们用双手和汗水创造的,高材生都逃到美国去了,能创造多少GDP?然而,速度和数量终究是有极限的,我们不可能永远这样无限制地扩张生产力。真正的价值在质量里,质量塑造口碑而不是数量。就好像我们的皮包厂一年可以生产100万个包,却毫无口碑可言,而有的欧洲牌子一年就做几千个包,质量好,人们趋之若鹜。中国制造的下一站,一定是中国质量,而要走到这一站,需要工匠精神这列快车。否则,我们几乎无法到达下一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