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责人不如修身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鲁国的政治权力博弈就在这里拉开了帷幕,当鲁哀公要求孔子表态之后,掌握国家实权的季康子也迫不及待的要求孔子做出说明: 季康子问孔子:请问,我要让老百姓对我保持虔敬与忠诚,要让他们逆来顺受的服首贴耳,怎样做才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孔子回答他:如果你想让民众心悦诚服,那么,首先你就必须从你自己做起。如果你以庄重的态度处理国家政务,那么就会赢得百姓的敬重。如果你以孝慈之念治家,那么百姓就会被你的德品而感召,对于有好的榜样却仍然不知道仿效的人,就要耐心的劝导他们。 孔子的回答,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年来的国政指导,仁人君子莫不是先从自己的德品开始,临之以庄,孝慈治家,并将这种思想延伸到政务的治理中去。 后魏太傅李延实,是庄帝的舅舅。永安年间,他官拜青州刺史。要去上任的时候去和皇帝告别,皇帝对他说道:“'怀砖’的习俗,社会上号称是难治的病,舅父应该认真想想,对得起朝廷的委任。”李延实回答说:“为臣的岁数已经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离人间渐渐远了,一天天接近坟墓。为臣早已请求退休,陛下却念及甥舅之情,宠幸到老臣,让我这个夜间走路的残疾人管理广阔的土地。老臣遵奉英明的敕令,不敢失误堕落。”当时黄门侍郎在皇帝身边,不明白 “怀砖”的意思,私下问舍人温子升。温子升说:“我听说皇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青州刺史,听跟着他一块到青州的宾客说,齐地的百姓,风俗浅薄,高谈空论,专讲名利。太守刚入境时,百姓都怀揣砖块磕头,用来赞美太守的心意。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时候,百姓又用这些砖打他。这是说人心的向背比翻转手掌还快。所以京城里民谣说:'狱中无系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的含义就是从这儿产生的。” 俗话说,群众的心里有一杆秤,对于为政者的得失,民众看得清清楚楚,怀砖以迎,表明了民众的期望,掷砖相送,则是民众对政务的直率评判。从怀砖到掷砖,不过是一字之差,却表明了民众对处理政务的人天差地远的两极评判,所以明智的人在处理政务之事,从来不敢掉以轻心。 唐代的苏飂,他小时候聪明俊秀,读书的速度特快,扫一眼能读千言。唐中宗景龙二年六月二日,内乱初定,苏飂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在太极殿后阁任职。当时苏飂还年轻,刚刚担当这项重任,各种文告诏书都让他草拟,动则上万件,有人担心他胜任不了。然而苏飂手写口说,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后来,主管文书的韩礼、谭子阳担任抄写诏书这项工作,屡屡对苏飂说:“请你口述得稍慢一些,口述快了我们记不下来,恐怕会将我们的手腕子累坏了的。”中书令李峤看到这种情形,感叹地说:“苏飂文思若泉涌,是我们这些人所想不到的啊!” 于是唐玄宗非常器重苏飂,准备依靠他作宰相,对他的礼节待遇和询问问题,与所有的大臣都很不一样。想下令让他做宰相的前一天,皇上秘密行动,不想让左右的人知道,等到黑夜过去,才找人写诏书。皇上向侍臣打听说:“外庭是谁值宿?”就派人拿着蜡烛去叫来,到了一看是中书舍人萧嵩。皇上就把苏飂的姓名交给萧嵩,让他起草制书。写完之后,那上面有句词说:“国之瑰宝”,皇上斟酌了三四次,对萧嵩说“苏飂是苏瑰的儿子,我不想使用他父亲的名讳,你替我改正过来。”皇上因而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惭愧恐惧流出了汗,很久时间不能下笔。皇上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一定应当是很精密了,不知不觉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只改成:“国之珍宝”,别的都没有更改。萧嵩退出去之后,皇上把他草写的纸扔到地上说:“真是白白地有个好外表。”左右的人失声笑了出来。皇上听见了,急忙站起来掩住口说:“萧嵩虽然不善长才艺,人臣的尊贵,也没有人比得上,刚才说的是笑话。”皇上的默默观察识别和用心神去看人,都象这样。 象唐玄宗这样小心,唯恐一字之评误及大臣的前程,称得上“临之以庄”了,可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被李林甫、安禄山及杨国忠所误,说到底,是他最终为杨贵妃的美色所惑,没有能够抵制住内心中不洁欲望的诱惑,才让窥伺已久的势力小人趁隙而入的原因。 杨玉环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无意中被玄宗听说了她的美色,于是好色之心压倒了人伦之礼,唐玄宗最终走上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政乱之路。 三千年来,历史上明智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责人不如修身,已身不正,何以正人。这个道理再也简单不过的了,但是责人容易,修身难,所以有时候昏透了头的昏君,在小人的谀奉面前偶尔也会爆发出灵智的火花,让这沉闷的历史变得有趣起来。 明宪宗朱见深专讲“房中术”,搜罗淫僧妖道,各赐官号,如僧继晓,擅长“秘术”,受封“通玄翊教广善国师”。上有好者,下更甚焉,他的宰相万安也精研此道,尝收集各种房中术,密封一小箱,进呈朱见深。朱见深见太不成话,这才遣一个太监去问他道:“这是大臣该做的事么?” 大臣不象大臣,那是因为皇帝不象皇帝。 所以,如果管理政务的对老百姓不满意,那么,可以确信,百姓对这位管理政务者的评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社会风气的好坏,责任同样是在管理政务者的身上。这是孔子教导给我们并经过三千年之久的历史验证的结论。凡为政者,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