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往往是通过父母的眼睛了解世界,认知自我的

 lion__ 2016-11-21

1

早上看到一位妈妈送女儿上学,看书包上的卡片,小女孩大班了,妈妈估计在和小女孩讲吃饭的事,就听小女孩说“你不奖励我,我是不能好好吃饭的”忽然想到物质奖励需要慎用那段了。物质奖励,有钱就行。精神奖励,无论是无条件的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陪伴,还是制定规则,有条件的批评,都需要家长去学习,去体会。所以,家长宁愿掏钱办事。

 

2

一个做幼儿教育的朋友说中国的家长都是罪犯。拿相对轻松的玩玩具举例。

1、家长会干涉,玩哪个怎么玩都要管,连玩玩具也有应该和不应该。

2、一旦引入竞争家长就疯了。就不是"玩"而是"赢"了。

3、一旦引入奖励家长也扭曲了。哪怕为了一支铅笔孩子的选择和乐趣都得牺牲。

4、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般都这样。朋友还有一个经历,中国小孩看见喜欢的东西,不会开口要,回头给父母说。一个法国小孩看见喜欢的东西就开口要,你连拒绝他八次他还会开口要第九次。

 

3

很多父母认为一、两岁的孩子听不懂道理,不打怎么管?孩子没有自我意识,打了他也记不住。恰恰相反,正因为缺乏自我意识,孩子用潜意识在和外界交流,所以他的心灵感应能力异常强大和敏感。


这时,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凝视的眼神,微笑的面容,温柔的抚摸,都会被孩子深切感受并形成自己爱的能力。因此,幼儿是用潜意识在快速学习。每一次的感官刺激都会在相应的脑神细胞之间形成联结,并在身体的特定区域形成感受。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与幸福快乐取决于这些联结和感受的数量与质量。三岁前这种神经联结80%完成,六岁前90%完成。因此古今中外才有"三岁看老,七岁定终身"的说法。

 

4

有位父亲平时忙,一日特意拿出时间带女儿去看电影,路遇塞车,俩人生气抱怨。等待中父亲想起,今天抽时间不就是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吗?那又何必在乎电影呢?于是调整情绪,和孩子愉快的聊了起来。人做事的初衷离本质就近,做着做着,就容易迷失了方向。就如我们常常在对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爱的本质。别对孩子有太多苛求,他们太小,无法理解你苛求中的深意。爱孩子就是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每一分钟,有时当你意识到你要给他们爱时,他们已经长大了。

 

5

为什么父母总习惯用说教,训斥、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而不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创造环境来熏陶孩子?因为前者是约束孩子,放纵自己,后者是接纳孩子,约束自己。要求别人向来是容易的,而改变自己是艰难的,需要不断的反躬自省和自我成长。别总想如何管教孩子,父母的生活本身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今天看到“鹰爸”打算让幼小的儿子独自驾帆船渡海的报道,许多人评论:为何鹰爸不激发激发自己的潜能,却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强加于儿子?!对于没有太多判断力和决定权的孩子来说,父母要约束他们,放纵自己容易,但不公平。接纳孩子,约束自己才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尊重。

 

6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界限和规则,但在我们为孩子设立种种规矩时,是否想过,这个规矩真的就合理吗?我们自己能做到吗?我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规律和特点都了解和尊重了吗?我们自己界限清晰,是非分明吗?是不是因为定规矩太容易,只要我们单方面提个要求就可以,而让我们疏于去倾听、感受、理解和尊重孩子?放纵自己容易,接纳孩子不易;约束孩子简单,管理自己难。很多人订立规则的时候,都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脱离了孩子成长规律,这样的高期望值让家长和孩子同样痛苦。

 

7

今天发生一件事,很困惑,女儿今天没有去轮滑,去广场上玩了。同时没有训练的还有另外4个小朋友。他们一年纪比女儿大,二他们都在一起学跆拳道,之间可能有话题聊,女儿没有学,就被他们冷落了。说女儿烦他们,一定要跟着他们玩。说女儿是跟屁虫,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非要处理吗?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喜欢所有的人。尽力不去干涉孩子的交往,让她自己在各种经历中去成长。重点是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社会性和谦和友爱的性格方面。不要过度保护,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总想别人来适应自己,而缺乏与人交往的适应能力和主动性。

 

8

我是一个即将成为二宝的妈妈,自从四岁不到的大宝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哥哥后,情绪就不是特别稳定,现在特别粘我,什么事情都要我陪着,还特别的任性,一不顺心就会不开心,有时候说他两句,就会哭,今天问他你是不是怕妈妈有了小宝宝,就不喜欢你,你很不开心是不是,儿子听了我说的话又生气了。

 

1、接纳,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情绪。即使大宝说他恨弟弟的到来,也是正常的。

2、告诉孩子你对他的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改变。并用你的行动证明。

3、教孩子一些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方法,确保不伤害自己和他人。

4、让孩子的爸爸更多的分担你的压力。

5、给大宝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尊重他的物品。

 

9

育儿有感:看到负面新闻,立刻谴责,极端行事,而不是判断真伪,寻求科学解释。向别人寻求自己孩子"问题"的解决方法。试问家长如此,何以要求自己的孩子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父母是最亲近、了解孩子的人啊~~无论是谁帮忙照看孩子,父母的责任别忘记呀!孩子往往是通过父母的眼睛了解世界,认知自我的。

 

当我们的眼里习惯了黑暗,嘴里习惯了抱怨,那又如何要求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当我们的生活中习惯了盲从,思维模式上习惯了别人给定的答案,而缺乏做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选择的勇气,那又如何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0

昨晚在篮球场,宝宝跟几个6岁以上小朋友玩球,十分生猛,宝因为一个动作惹得那些小孩哈哈大笑,他问我:他们在笑什么?这是第一次,他似乎认识到人类笑有多种含义,在以往他会跟着嘲笑他的人放声大笑。成长真是烦恼啊。

 

现在他的眼里,人无穷富,物无贵贱,连虫子们都可怜可爱,可惜世界远不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才有意义,才有意思。想想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所有的分离都有再聚的机会,谁还会珍惜当下,珍惜每一次相聚?我们留不住时间,也不可能给孩子完美的世界,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守护孩子当下的幸福和快乐。其实,世界还是那个世界,随着人的成长,变化的只是看世界的角度和心情。

 

11

一岁三个月男孩“如果不满足他要求会哭闹坐地耍赖’”白天是父母带,该怎么纠正?给点建议。

 

为什么总想去纠正孩子,而不想想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一岁多的孩子,语言能力、自控力都很弱,用哭闹、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很正常。如果你不能透过孩子的行为,发现并及时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还一再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结果只会阻碍孩子稳固依恋关系和安全感的建立。家长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12

宝宝48个月,每次去上兴趣班都要妈妈陪在教室,问一下我应该坚持离开呢?还是待在教室?

 

不要总纠结看到的表象,要能透过这些行为去发掘背后的东西。孩子为什么这样,是缺乏自信心,没有妈妈在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是缺乏安全感,没有妈妈害怕?是缺乏社会性,自己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交往?……去发掘和解决那个“因”。“果”自然就解决了。不是单纯的陪或不陪,而是渐渐的从陪到不陪。

 

13

我们修正自己身上的问题,我们不会自己都没有做好,还要把这样那样的要求强加给她,这对于她来说就是公平。我们真正的感觉出来其实家长没有特权,我们不过就是个子高点,懂得稍微多点罢了……好像悟出了这些以后突然觉得这个过程好难,不是育儿难,而是修正自己更难。是的,育儿不难,难在育己;约束孩子容易,管理自我不易;给孩子定规矩简单,给自己划界限难。

 

14

看着微博上介绍的各种育儿经,心里不免有些苦涩。刚和公公辩论完。喂孩子吃饭,他总动,婆婆说不好好吃饭爸爸打你呀。我告诉她不要对他这样说,时间长了会对爸爸产生恐惧的。公公说我把孩子神话了,说我偏激,然后又撤什么就我能管,他们怎么就没权利管,还说我挟天子以临诸侯。到底该咋办?

 

1、不要跟公公去辩论,谁的父母谁去沟通。关系先于教育。

2、认为老人对的就听,不对就答应着,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3、我们如何对待老人是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4、父母是教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该坚持的就坚持。

5、多陪孩子,多提高自己的修为,增加自己的气场和影响力。

6、借专家或外人来劝老人。

 

15

儿子七岁,在楼下拿了根棍子,小朋友上去抢,他跟人说这是我的东西,我不愿意给你现在,结果人家一拳打了上来,于是俩人扭打在了一起,被大人拉开,儿子很委屈,窝我怀里痛哭了一会儿,说他要让自己情绪恢复会,后来回家,疑惑的问我,妈妈,这种小朋友怎么这样,我都有点无法回答,说离他远些。

 

七岁了,该用一些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提问:“小朋友去抢你的棍子,你什么感觉?你不给他,他什么感觉?”“有没有方法,让你和他可以很愉快的玩到一起?”即使孩子不想再和小朋友交往,也要让他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你的决定。要让经历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你帮孩子思考和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