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听我娘说得最多的话是,现在不好生读书,将来有得你受。 其实我小时候读书蛮用功的,家庭作业在回家之前的路上哪块石头上,早趴着做完了,考试成绩又总在年级前三名,学习委员班长中队长大队长当得都不爱当。 我娘说这话在当时有这么几层含义: 1,读书无用论是暂时的,将来吃饭的家什还得是读书换来的,这话应验在我哥和他的同学截然不同的两种前途上; 2,家庭出身不好,父母不能给你什么,你必须依靠自己去谋取什么,那时候还没有房子车子这么远大而沉重的东西; 3,无论男孩女孩,你得自食其力,要具备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别人是靠不住的。 这几点,我都没给我娘丢脸,读书读的不多,但读书改变了生存环境;父母不能给予更多,但我学会了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些年,我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孩子,还尽力在让老的小的都能过得更好再好一些。 俺娘肯定是属于那种忒有前瞻性的亲娘,所以,现在,我敢堂而皇之地坐在这里,十指轻叩键盘,毫不心虚地打出两这个字:独立。 打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眼前浮现出一系列画面: 早年住军区大院政治部单身楼的线路是民用电,经常烧坏保险丝,我会火速跑到楼梯口,一手钳子,一手保险丝,三五两下,搞定,这事发展到后来,我同学告诉我,你知道有些人为什么觉得你不需要别人吗?连换保险丝这样该是男人做的活,你也总要抢在前面做; 我曾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向漏水的龙头下手——下扳手,生锈的龙头很不给面子,嘎嘣一下断开,水哗哗地往外喷,人仰面摔进了卫生间,脊梁骨划出了近一尺长的伤口,还得忍痛等到天明给自来水公司报修; 为了给父母腾卧室,三千册的图书我一趟一趟从书房往阳台上打造的书架上搬,搬完摆完累成狗,家里连只蚊子都没有一只陪着呜呜。 其实这些只是低级的体力活,算不得什么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
经济独立 我接到同学的募捐电话时才知道,小时候跟我挤在一张床上的那个漂亮女子为什么会疯掉,丈夫跟自己闹离婚,她把仅有的一套房贷了几十万元人民币给了那个负心的男子,试图用人民币挽回即将覆灭的婚姻,结果鸡飞了蛋打了,邻居说,她是靠东家100块西家50块,才勉强度过这些日子的,同学说,她去精神病院看她时,她精致的钱包里只有几张毛毛票,还不够一个5毛发帖挣的钱。 同学是热心肠,有出钱的,有帮她办社保的,我说,我不能给她提供更多更大的帮助,几千块钱我拿得出来。但这不是救人的根本,要紧的是她情绪稳定、身体恢复之后,能有一份养活自己的活路。 我一直给朋友说,给所有是朋友的朋友说:人必须要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如果能够实现财富自由,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即便不能如此,你至少要有足够维持基本生活的谋生手段和能力。 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我肯定站在最坚决反对女人回家做全职太太的那一边。有人说,女人回家,可全面解决中国现阶段十分困窘的就业形势,女人从来不是就业的瓶颈,女人更不是花瓶和画屏,女人都回家了,男人更有妄自尊大的资本了,养活老婆孩子,比他大爷的还大爷。 无数事实证明,男人靠得住,母猪都会上树,男人如此靠不住,被赶回家庭的女人一旦处于被冷落被忽视被歧视被抛弃的境遇,想像娜拉那样出走,最终只能像娜拉那样回去。 93年前,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指出娜拉走后的出路只有两个: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不如此,必得有钱,娜拉要获得经济权。 鲁迅写过《伤逝》,男主人公涓生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所以为了自己的先能生活,遗弃了离开他不能生活的子君;经济无法独立的子君,把爱情当作了自己的全部而失去自我,无奈再回父亲的家,孤立无援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在人们的“威严和冷眼中”,最终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有趣的是,半个世纪后,香港作家亦舒也写过一个叫子君的女人。如果说,20世纪20年代子君和涓生的悲剧主要是经济的原因,那么,80年代生活富足的子君和涓生又是因为什么发生婚姻问题?外遇,只能是外遇! 在香港女作家的笔下,许多女主人公走向自立自强的契机,几乎是相同的:依附男人生活——被男人遗弃——痛不欲生——女人自立自强。亦舒笔下的子君亦然,经历了被遗弃才学会经济上要独立,思想上要独立,人格上要独立,好在,终于独立了。
人格独立 欲求经济之独立,必先得人格之独立。这是我的心得。 有人争辩说,没有经济之独立,何来人格之独立?有点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扯淡意味,说得形而上一点,这是个哲学命题,即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说得中国特色一点,估计应该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但我依然坚持人格独立在前,经济独立是它的衍生品。 多年来,我一直在试图去理解那些宁愿睁只眼闭只眼忍受自己事实上被冷落被遗弃命运却死死抓住那张被成为救命稻草的结婚证书是究竟是为什么,后来我明白了,这些女人,基本上无一人格独立者。 当自己的命运依附于他人的时候,被奴役被欺凌被践踏其实不需要同情。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下去的方法,我说的是谋生方法,但很多女人并不相信自己能够独立生存,因为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情况表明,男人比女人更能养家,没有男人不能养家,而这种事实,无疑跟几千年中国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有很大的承续关系。 说个貌似题外的话,曾经有人采访在校女大学生,在自强自立和嫁个有钱丈夫之间你选择什么?女大学生个个理想远大,目标深远,严重鄙视小三儿,誓做居里夫人,一出校门,居里夫人便有了新解:不要叫我宅女,请叫我居里夫人,居里夫人陡然变成了小三儿、金丝雀的近义词。想当初,《蜗居》中的海藻多么被人喷浓痰啊。 又想起一个与金钱无关的事情。有个女孩,习惯了男友开车,去哪里,怎么去,都不需要自己费思量,等到自己开车,遇到复杂路况,总是打电话给男友,即使不同的时间在同样的路口,她依然记不住上一次的路是怎样走过,还是电话,还是男友导航,等到有一天,俩人分了手,她以为下一个路口会茫然无助,其实不然,那些走过无数次的路口,都有出口,那些没有走过的路,也有出口,只是自己,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不依靠他人,一样能走过那些看似复杂的路口。 现实固然残酷,但女人并非那么无力,关键在于女人是否愿意主动寻求人格之独立,进而取得经济之独立。
*作者:周燕,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苍烟空:(ID:yanyunshita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