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卦占筮的方法

 心中的绿宝石 2016-11-21

『如何成卦』

《周易》产生之后,大概就被人们派上了用场。但由于史料缺乏,无从证实。史书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用《周易》进行占卦的是《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现将原文引述如下:

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

将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即是:

陈厉公是蔡女所生,所以蔡女杀了五父而立他为君,生了敬仲。在敬仲年少的时候,有一个成周地方的太史拿了《周易》去见陈厉公,陈厉公让他占筮,得到《观》卦变成《否》卦,说:“这就叫做‘观光出聘,利于作君主的上宾’。这个人恐怕要代替陈而享有国家了吧!但是不在这里而在别国,不在这个人身上而在他的子孙。光,是从别的远处照耀而来的。《坤》是土,《巽》是风,《乾》是天,风起于天而行于土上,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产,人有天光照射,这就居于地土上,所以说‘观光出聘,利于作君主的上宾’。庭中陈列的礼物上百件,另外进奉束帛玉璧,天上地下美好的东西都具备了,所以说‘利于作君主的上宾’。还有等着观看,所以说(他的昌盛)在于后代吧!风行走最后落在地土上,所以说(他的昌盛)在于别国吧!”

周史所占得的是《观》卦六四的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但却由《观》卦变成了《否》卦。这是为什么?一句话的爻辞,周史却发挥了这样一大通,而且牵涉到了土、山、风、天、地、金、玉、布帛,并大讲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又是为什么?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①变卦。②八卦的象征物。而这两个东西都是《周易》本身绝对没有的,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事实证明,早在《春秋》初年,人们在运用《周易》进行占卦时则已发明了变卦和已开始确定八卦的象征物。《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有关用《周易》占筮的地方大都涉及到了

这两个问题,因此虽然它是后人搞的迷信,但又必须弄清楚,否则则难以读懂《左传》《国语》,下面先讲变卦。

变卦是占筮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因而要弄清楚变卦,首先就要弄清占筮的方法。

占筮的方法最早见之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系辞上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里首先排出十个数,十个数又分为五个奇数,五个偶数,凡奇数的一、三、五、七、九都代表天;凡偶数的二、四、六、八、十则代表地。为什么以奇数代表天,以偶数代表地呢?这当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可能是受约定俗成的意识的影响。不过这样一来,十个纯粹的自然数则与天地以及整个宇宙世界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抽象的数与客观世界在这一点上取得了某种一致性。从此,纯粹的数字就具有了浓厚的神秘性,因为卦的种类和形式完全由数来决定,而天地事物的变化又可以从卦那里找到答案,所以在数、卦、天地事物三者之间。数倒是成了最根本的了。三间的关系是数——卦——天地事物。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但用《周易》去进行算命占卦以卜吉凶祸福的做法本来就是荒谬的。《周易》的筮法就是靠进行数的运算来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

以奇数代表天、偶数代表地,还只是在数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初步的联系,要达到用数去反映天下事物的目的还需要深层次的关联。于是便把五个天数和五个地数分别加起来,这就叫做“五位相得各有合”。五个天数,一、三、五、七、九加起来是二十五;五个地数,二、四、六、八、十加起来是三十。再把天数的和与地数和相加,即二十五加三十,等于五十五。所以说“凡天地之数五卜有五”。这五十五个数就代表天地的总数,也就是下面所说的“大衍大数”,并认为有了这个“大衍之数”之后就可以进行推演变化,解答一些神秘的问题。

这两段话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天地之数(或叫大衍之数)是怎么来的?因为这个数是用《周易》占筮的关键。确定了这个数之后,即可以进入具体的推算过程。否则则无从着手。它之所以叫“大衍之数”,意思是从这个数里可以推衍出千千万万的事物。之所以把它说成是天地之数,目的是为了给这个“数”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似乎五十五这个数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是代表着天和地。古人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天地交感的产物,“五十五”既然是天和地的代号,那么推算过程中所产生的其它各数自然也就是天地相交的结果,这样,由五十五所产生的每个数都具有了神秘的意义,负有特殊的使命。

事实上当然不是如此,从前面所述我们就知道这所谓的天地之数“五十五”完全是人为的结果。

确定了天地之数之后,即进行具体运算,《系辞上传》介绍了运算成卦的方法: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关于“大衍之数五十”,古代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特别是汉代的象数论者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其所以如此,就在于他们认为大衍之数与天地之数不是一个数,或者虽然感觉到大衍之数与天地之数为同一概念,但因为《系辞》是孔子所作,圣人传下来的东西怎么会错呢?于是绞尽脑汁来加以圆通。

京房认为:所谓五十,包括的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即将十天和十二时辰与二十八个星宿加起来,总数是五十。说明五十这个数是天意的代表。

苟爽认为:五十这个数,是因为八卦中每卦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再加上乾、坤两卦中各有一个“用九”,合起来即为五十。按这种说法,五十指的是八个基本卦的总爻数。

朱熹则认为这个数“出于理势之自然,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周易本义》)

这些解释显然都有些牵强,特别是京房的说法附会更为明显。而朱熹则是无可奈何之后采用霸蛮的手法。

其实,问题很简单。今人金景芳先生认为此处的“大衍之数五十”,实际上应该是“五十有五”。古书上脱落“有五”二字。上文从“天一地二”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一段,就是对“大衍之数”所作的具体解释,因此下文的“大衍之数”就是上文的“天地之数”。古书在刻写的时候或漏掉,或脱落文字,完全是情理之中的。因此,金景芳先生的解释完全可信。

既然大衍之数是五十五,为什么“其用四十有九”呢?为什么要去掉六呢?即使大衍之数是五十,为什么又要去掉一呢?关于这一点,说法就更多了:

京房认为:去掉一不用,是因为天在产生气的时候,总是想“以虚来实”,所以只用四十九,这显然是主观臆测。既然是虚,为什么又等于一。而且“以虚来实”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马融认为:易有太极,这个太极就是北辰,北辰居中不动,其余的四十九发生作用。这是把太极等于五十。这就更加使人莫名其妙了,太极和数字五十怎么会构成等量关系的呢?

苟爽认为大衍之数的五十指的是八个基本卦的总爻数。所以只用四十九,是因为乾卦的初九爻有“潜龙勿用”四个字。由于这一爻已经写明“勿用”,所以只用四十九。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因为初九爻辞中的“勿用”是就潜龙说的,而决不是说这一爻不要使用。

郑玄说:天地之数是五十五,但因为天地之气须凭借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贯通,所以应该从天地之数中减去五行这个五,得大衍之数五十。又因为五十这个数无法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以作为占筮之用,所以还要减去一,变成四十九。

姚信、董遇说:天地之数为五十五,其中的六象征的是一个卦的六画之数,所以要减掉六而用四十九。(以上引文除郑玄说为其自作《周易注》外,其余的皆引自孔颖达《周易正义》)

王弼说这个不用的“一”就是太极,但这个“太极”既不是万物之外的另一实体,也不是数学上的一,而是作为世界本原的无。这个“无”虽然不参与具体的运算过程,但在整个揲蓍过程中又在发生作用,没有它占筮才能顺利进行。它的作用就是通过其它四十九个数字的变化来显示自己的功用。所以王弼把这个“一”的功能称之为“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用”。这是以玄理来解释,自然不得要领。

以上各种解释,多为牵强附会,只有郑玄意识到了是因为用五十无法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只有用四十九才能得到筮法上所规定的策数。

其实问题也很简单:之所以要去掉六或一,只用四十九,完全是因为数与数之间的合理关系,而决没有什么神奇的奥秘。

按照上列的《系辞上传》所提出的推演规则,要用五十根蓍草得到四的六、七、八、九四个倍数的结果,就必须在五十根蓍草中先去掉两根或在四十九根中再拿掉一根,否则就只能得到四的七、八、九三个倍数而无法得到四的六这个倍数。因此筮法中提出的“其一不用”和“挂一”完全是出于演算的必要,而不是别的什么缘故。

把这些迷雾扫除以后,我们现在再来介绍《系辞上传》提出来的推演方法。

首先准备好四十九根蓍草或者竹签,这蓍草或竹签在筮法上叫做“策”。开始时,把四十九根蓍草(或者叫做四十九策)合拢在一起,象征天地未分时的原始混沌状态“太极”。

然后信手随意将四十九根蓍草分为两堆放在桌上的左右两边,这就叫做“分而为二以象两”,即象征太极生两仪,产生了天和地。然后从左边那堆蓍草里取出一根放在左手的手指之间,这就叫做“挂一以象三”,即原来的左右两堆加上左手手指上的这一根,一共是三个部分。“三”就是《说卦传》说的“三才”,即天、地、人。象征太极分为天地后又产生了人。

接下来将左右两边的蓍草每4根一组去数,这就叫做“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she)就是数的意思。即象征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时。四十九根蓍草“挂一”以后剩下四十八根,每四根一组去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下列四种情况:

①边这一堆余一,右边那一堆必定余三。

②左边这一堆余二,右边那一堆也必定余二。

③左边这一堆余三,右边那一堆必定余—。

④左边这一堆余四,右边那一堆也必定余四。

这就是说,经过“分二”“挂一”“揲四”之后,左右两堆的余数只可能是四或者是八。这左右两堆的余数叫作“奇”,“奇”就是零散的意思。再把“奇”(或四或八)都放在左手的手指之间,这就叫做“归奇于扐以象闰”。“扐”(le),即手指之间。这种做法的意思是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之外还有闰月,根据古代的历法,五年之中有两个闰月,而四十八根蓍草在分成两堆、每四根一组去数的结果,只可能出现上述所列的四种情况,即左边的余数可能是一二三四中的任何一个数,右边的余数也只可能是三二一四中的任何一个数。现在先把左边的余数放在左手手指之间,这是第一次“归扐”,再把右边那一堆的余数放在左手手指之间,这是第二次“归扐”,归一次扐象征一个闰月,归两次扐,象征两个闰月,这就叫“五岁再闰”。至此,“大衍之数完成了一次推演变化。这一次变化之中包括了“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于}力”四个步骤,所谓“四营而成易”就是这个意思。四营,即四次经营,易,就是变化。以上的四个步骤,在筮法上叫做一变。

按照筮法规则,要三变才能画成一爻。怎么知道要三变才能画成一爻的呢?根据是紧接着这里的《系辞上传》上说:“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前一句我们已作介绍。后一句说要十八次变化才能变成一卦。一卦有六爻,十八变产生六爻,那当然是三变画一爻。

下面即进行第二变:

如上所说,第一变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于扐”以后,剩下的蓍草不是四十,即是四十四。(即四十九减去左右两堆的余数四或者八)第二变即是在剩下的四十或者四十四根蓍草的基础上进行。和第一变一样,还是首先把它们合拢在一起,然后再任意分为两部分,但不要再挂一,而是直接“揲四”“归扐”。同样,“揲四”以后左右两堆的余数不是四,就是八,这样剩下的蓍草则只可能出现下面三种情况:①四十,②三十六,③三十二。

因为如果第一变之后剩下的数是四十四,那么减去二变之后的余数四,则得四十,减去余数八,则得三十六。如果第一变之后剩下的蓍草数是四十,那么减去二变之后的余数四,则得三十六,减去余数八,则得三十二。

下面进行第三变:

第三变则是在第二变后剩下的四十或者三十六,或者三十二的基础上进行。同样还是先合拢,然后再任意“分二”,接下来再“揲四”,“归奇”,同第二变一样,也是不要再挂一。两堆的余数也和第一变、第二变一样,不是四就是八。这样三变以后剩下的蓍草则会有下列四种情况:①三十六,②三十二,③二十八,④二十四。

因为如果第二变之后的蓍草数是四十,减去三变之后的余数四,则得三十六,减八则得三十二。如果第二变之后的蓍草数是三十六,减去三变之后的余数四,则得三十二,减去余数八,则得二十八。如果第二变之后的蓍草数是三十二,那么减去三变之后的余数四,则得二十八。减去余数八,则得二十四。

三变之后得出的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四个蓍草数,都用四除,这样则可分别得出九、八、七、六四个商。然后把它们分类:根据“天一地二,天三地四”的原则,凡是奇数都代表天,凡是偶数都代表地。用阴阳来表示,则是天为阳,地为阴。也就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七、八、九、六四个数中,七、九为奇数,代表阳;六、八为偶数,代表阴。阳数中又分为老和少,即七为少阳,九为老阳。阴数中也分为老和少,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根据筮法规定,标明爻性用九不用七,用六不用八。为什么呢?因为《周易》开头的乾坤两卦已经作出了规定,乾卦代表天,代表阳,它在六条爻辞之外又加了个“用九”,表示阳爻都用九,不用七。坤卦代表地,代表阴,它也在六条爻辞之外加了个“用六”,表示阴爻都用六,不用八。所以凡是得到七和九两个商数时,则定为阳爻,在纸上画上“一”的符号,并在它右边用小字标明七或九;凡是得到六和八的商数时,则定为阴爻,并在它右边用小字标明六和八。为什么呢?这是为了变卦的需要。因为按筮法规定:只有老阳和老阴可以相互发生变化,即老阳可变成老阴,老阴可变为老阳。也就是九和六是可以变化的爻。而少阳和少阴是不能变的,即七和八是不变之爻,在右边用小字标明,即可知道哪爻能变,哪爻不能变,至于具体如何变,我们在讲变卦时再详细介绍。

三变之后还只得出一爻,或阳爻一,或阴爻﹣﹣,阳爻用九命名,阴爻用六命名。在前面已经说过,八卦的六爻是从下往上数,所以这第一爻就叫做初九,或初六。

三变画出第一爻之后。表示这一轮已经完结。接下来进行第二个三变、则又拿四十九根蓍草来,先去掉一根,然后按照第一个三变的做法,先合在一起,再“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于扐”。三变之后则可得到第二个爻,或阳或阴,画在第一个爻的上方。如此类推,重复下去,经过六次三变,即十八变后可得出六爻,成为一卦。然后再到《易经》中去找刚才新得的六爻所组成的卦是哪一卦。如得到的六爻是薹,那么就知道所占得的是《大壮》卦。再依据该卦的爻辞来解释所占问的问题。

以上是根据《系辞上传》提出的筮法原则所介绍的成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何谓变卦』

古人用《周易》占卦的目的是为了卜问吉凶祸福,但《周易》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是以讲婚姻为主的,有的是以讲家庭为主的,有的是以讲打仗为主的,有的是以讲政治措施为主的,当然更多的是同时讲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占卦者想问婚姻是否顺利,是否能白头到老,而占得的卦却是讲打仗的,这样解释起来就非常困难。还有,一个卦中的六条爻辞有吉利的,有凶险的,也有不好不坏的,那么到底以哪一条为准呢?同样,一个卦同时讲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取哪一条来解释呢?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占卦者的问题千差万别,卜卦的人无奇不有,而《周易》却只有六十四卦,怎么能回答这千千万万的问题呢?于是迫使人们去扩大《周易》的容量,以应付各个不同的问题,这扩大容量的第一个做法就是变卦。所以变卦不是神的旨意,而是人的需要。

所谓变卦,即是从某一卦变为另一卦。这样虽然没有增加卦数,但对于解释问题来说则等于增加了一卦,因为当那一卦的卦爻辞解不通或与自己的主观意图不合时,则可用新变成的那一卦的卦爻辞进行解释。变卦的实质变是变爻,因为一个卦只要改变其中一爻的性质,就变成了另外一卦。那么一卦的六爻当中变那一爻呢?如果碰上一卦当中几个爻都可变,那么以哪一爻为准呢?

如前所述,筮法规定九、六是老阳老阴,为可变之爻;七、八是少阳少阴,为不可变之爻。至于为什么规定九、六可变,而七、八不可变,大概是因为《系辞上传》上说“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而“揲四”后的结果则为  七、八、九、六。于是便以七象征春,以九象征夏,以八象征秋,以六象征冬。春夏是阳气由弱到强的时候,故以奇数七、九表示;秋冬是阴气由以弱到强的时候,故以偶数八、六表示。而春季阳气渐盛,气温逐渐上升,植物也逐渐上长。所以象征春天的“七”叫作少阳,夏季阳气渐老,气温最高,植物也生长得最旺盛,过此以后,阳气、气温、都会下降,植物也开始枯黄落叶,所以把象征夏天的“九”叫作老阳。由春到夏,阳气在上升,气温也在上升,所以数字也由七变为九。同样,秋季时阴气渐盛,万物开始凋零,所以把象征秋季的“八”叫做少阳。冬季时阴气渐老,万物完全凋零,气温最低,所以把象征冬季的“六”叫作老阴。由秋到冬,阴气在加强,气温在降低,所以表示这两个季节的数字也由大变小,即由八到六,而冬季过去后,又是春天,阳气又在逐步上升,而数字也又由六到七,从而六七九八正好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

由春到夏,即是从阳到阳,季节虽然改变了,但阳气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把“七”定为不变的阳爻。由夏到秋,即是由阳入阴,季节改变了,气也从阳变成阴了,所以把“九”确定为可变的阳爻。同理,由秋到冬,季节虽变,但阴气的性质并未改变,所以把“八”定为不变的阴爻,而由冬到春,季节改变了,气也从阴变为阳,所以把“六”确定为可变的阴爻。(说本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明确了可变之爻和不变的爻后,则可以确定变爻了。但是有时遇到的是六爻都不变的,有时是只要变一爻的,有的是要变两爻的,也有的是要变三爻、四爻、五爻的,甚至有六爻都可变的,那么根据那一爻来确定吉凶呢?

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根据前人的说法和筮法实践,整理出了七条原则:

①六爻都不变的,用本卦卦辞推断。

②有一爻可变的,用本卦可变爻的爻辞。

③有两爻可变的,用本卦这两爻的爻辞。

④有三爻可变的,用本卦和之卦的卦辞,以本卦为主。

⑤有四爻可变的,用之卦中不变的那两爻的爻辞,以下爻为主。

⑥有五爻可变的,用之卦中不变爻的爻辞。

⑦六爻都可变的,用之卦卦辞。乾、坤二卦倒外,用它们特殊的“用爻”。

以上七条中第③⑤两条为朱熹所增。其余则是经过历史的筛选后留下来的。考察《左传》《国语》所记录的例子,有一部分相合;如开头所举的例子“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有陈国乎!”“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是《观》卦六四的爻辞。六四爻之所以可变成阳爻,导致《观》卦变成《否》卦,就是因为在以蓍求卦的时候这一爻的策数是二十四,商是六,为老阴之象。根据筮法,老阴六可变为老阳九。这里只变了一个爻,所以周史则以本卦的变爻六四爻辞来解释。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占筮没有遵守这些原则,如《国语·周语》下的“遇乾之否”,下卦的三爻都发生了变化,但筮人却说:“配而不终,君三出焉”,按照筮法规定,象这种变三爻的,应该用本卦和之卦的卦辞,而以本卦为主。但筮人却根本不用卦辞,而只是根据本卦和之卦的卦象来解说。他认为乾卦的上乾在这里象征天,下乾在这里象征君,以下乾配上乾,是以君配天的正常现象,但现在的下乾却变成了下坤,于是《乾》卦变成了《否》卦,意思是君配天不能到头,君主必然遭到驱逐。所以筮人说“配而不终,君三出焉”。

其实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用《周易》占筮也许根本就没规定过一个统一的原则,或者虽然规定过,但卜筮者们却没有严格地遵守,大家都各取所需。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人心涣散,纪纲松驰,连周天子的命令人们都可以置若罔闻,更何况本来就随意性很大的占筮呢?不过,当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史官们是如何地利用变卦随心所欲地来解释各种问题时,我们也就彻底认识到了《周易》并不神秘,占筮也不神秘。

《左传》《国语》中的变卦大都是用某某卦之某某卦的形式来表示,如“遇观之否”“遇大有之睽”等。但《左传》《国语》中还有一种表示变卦的形式,如《左传》襄公九年所载“遇《艮》之八,是谓《艮》之《随》。”《国语·晋语》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八”指的是什么?

可以肯定无疑的是,这还是变卦,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其中的奥秘,高亨先生经过反复推究,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总结出了一种实用的变卦的方法,下面加以介绍:

我们知道,每卦都是六爻,每爻都是或九或八或七或六的代号,即七、九为阳爻,六、八为阴爻,每爻都有一种策数(蓍草数),六爻的总策数之和也就是这个卦的总策数。如果六爻都是“六”,那么这个卦的总策数即是三十六,都是“七”,即是四十二,都为“八”,即是四十八,都为“九”,即是五十四,如果是六七八九错杂而成,那么这个卦的总策数只可能在三十六和五十四之间。而大衍之数是五十五,比策数最多的五十四多一。由此,高亨先生提出:确定变卦的方法:以卦的总策数和爻的序数凑足天地之数,用五十五减去某卦的总策数,再以相减之后的余数从初爻往上数,数到上爻,再从上爻往下数,

数到初爻,再从初爻往上数,如此来回数,到余数尽时停止,所停止的那个爻就是应该变化的那个爻。如果应该变化的那个爻原来占卦时所得的数恰好是不能变的“七”或“八”,那么即除了此爻之外,其余本卦(即所占得的那个卦)所有的爻都要变,即六变九,九变六。如果应该变的那个爻正好是可以变的“六”“九”,那么就变这一个爻。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①上面所举的“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大概当时占卦时,占得圣,它的总策数是六加八加九加六加六加九等于四十四。从五十五中减去四十四,余十一,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来数,到第二爻时数完十一,所以第二爻为可变的爻,但第二爻却是八,是一个不能变的爻,因此叫做“遇《艮》之八”,这样便不能以《艮》卦的六二爻辞来解释。于是便除此爻之外。将《艮》卦的九都变为六,六都变为九,这样《艮》卦变成了《随》卦,所以叫作“是谓《艮》之《随》”,史官则引《随》卦的爻辞加以解释。

②上举《国语·晋语》“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当初占卦的时候大概占得《屯》卦,它们的总商数是八加九加八加八加九,等于四十八。从五十五中减去四十八,还余七。依照上面的方法来数.到上爻时数完七,所以上爻是应该变的爻,但上爻原来是“八”,是不能变的爻,所以说得《屯》之八。这样便不能以《屯》卦的上六爻辞来解释。于是除上爻之外,《屯》卦其余的爻都由九变六,由六变九,变成《豫》卦。《屯》卦上爻的八,也就是《豫》卦上爻的八。所以说:“得贞《屯》悔《豫》皆八也”。

⑧《左传》昭公五年记庄叔占筮时“遇《明夷》薹之《谦》。”这是《明夷》卦的初爻发生变化而导致变卦的,用上面所用的方法同样可以查出,当初占卦时可能是薹,总数是四十二,用大衍之数五十五减去四十二,还余十三,依上法来数,到第一爻时十三数完。因此第一爻就是可变之爻,而正好第一爻是九,所以便由九变六,卦也由《明夷》变成《谦》卦。

为了查验方便,高先生还特地制成一个求宜变之爻的方法表:

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

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

与前面所说的史官在变卦时选择爻辞作解释并不按规定一样,史官们在占卦时也不一定按照规则去变,因为按照高先生所制定的求宜变爻的方法表,许多卦都有可能变,而且按照上面所举的①②两个实例来看,即使碰上不能变的爻也可以变,所以变不变关键还在于史官自己。如《国语·晋语》四所载:“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小往大来”,是《泰》卦的卦辞,这里就没有变卦。而例①中的《艮》之八”却变了卦。由《艮》卦变成了《随》卦。这也证明用《周易》占卦是否变卦完全是由个人的主观需要来决定的。

『八卦的象征物』

阅读《左传》《国语》有关《周易》占筮的记载,除了变卦之外,还有一个影响我们理解的因素是八卦的象征物,史官往往就卦象发表长篇大论,涉及到许多从字面上看来完全是题外的事物,而且常常从那些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推论出自己所要得到的结论。所  以在具体分析那些实例之前,有必要先对八卦的象征事物加以阐释。

关于八卦的象征物,在《周易》本身没有透露出丝毫的信息。《周易》中根本没有涉及这一问题。那么有关八卦的象征物是谁弄出来的呢?肯定是用《周易》进行占卦的那些人创造出来的。他们为什么要给八卦备配上有关的象征物呢?

如前所说,《周易》只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合起来才四百四十八条卦爻辞,再加上乾、坤两卦的“用九”,也只有四百五十条。每条卦爻辞解决一个问题,也只能解决四百五十个问题。相对于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来说,太不够用了。于是发明了变卦,增加了一部分容量。但这种增加还是限于卦爻辞之内。卦爻辞的解释尽管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终究不能随意性太大,如“丧羊于易,无悔”,最多恐怕也只能有两种解释:

①易这个地方掉了羊。

②由于掉以轻心掉了羊。

总不能把“羊”说成鸡,也不能把“丧”说成守丧、眼丧之类。因此,人们在实际运用中总会感觉到不能得心应手。于是,人们便从卦象上想办法。《周易》的六十四卦每个卦都由两个基本卦组成,这两个基本卦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卦。如果这八个基本卦每个卦象征一种事物,那么八个卦就是八种,如果每个基本卦象征十种事物,那么八个卦就是八十种。这八十种事物经过不同的组合,即可以构成几百对矛盾关系,不同的矛盾关系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同一矛盾关系,根据主观理解和主观需要不同,也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结论,这样占筮时的回旋余地就大了。应付的问题也就多了。同时这种象征,完全出于人们当时的需要,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寻,有些还相互重用。根据《左传》《国语》所记载的材料来看,春秋时期八卦大概已经有了这样一些象征物:

乾?,象征天、君、父、玉、光。

坤?,象征土、母、马、帛、众、顺、厚、安、正。

巽?,象征风、女。

震?,象征雷、车、足、男、兄、长、侄、杀。

坎?,象征水、川、夫、众、劳、和、强。

离?,象征火、日、鸟、牛、公、侯、姑。

艮?,象征山、男、言。

兑?,象征泽、旗、心。

大概是因为就卦象的象征物的矛盾关系来发挥己见比就卦爻辞发挥更方便,所以春秋以后,这种做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战国中后期的《说卦传》时,八卦象征的事物大大地增多了。

乾  象征首、天、君、父、金、玉、健、马、寒、冰、大赤、良马、老马、瘠马、驳马、木果。

坤  象征地、母、腹、牛、顺、柔、布、釜、吝啬、大车、子母牛、文、众、柄、黑。

震  象征雷、动、龙、足、玄黄、大路,长子、萑苇、善鸣之马、白额马、作足马、倒生的庄稼、草木茂盛而新鲜。

艮  象征止、狗、手、手指、守门人、豺狼、小路、小石、山、果蓏等。

坎  象征陷、水、水沟、耳、豕、弓轮、耳病、赤、心病之人,忧虑之人、低头之马、敏捷之马、月、盗、隐伏等。  

离  象征火、电、目、丽、日、中女、雉、戈兵、大腹之人、鳖、蚌、龟、螺等。  

巽  象征入、大腿、风、木、鸡、工匠、白、长、高、进退、不果断、宽额人、秃顶人、躁等。

兑  象征口、羊、泽、少女、巫、口舌、说、妾、盐碱地等

为什么这样象征,简直无法一一说出道理来,当然也没有必要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占筮者主观需要的产物,所以它们之间也不可能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比如为什么离既象征火,而又象征雉呢?,更不知道离为什么又能象征龟、螺之类的东西。象征越随意,越没有规定性,它的可信度也就越低,所以《说卦传》在汉代以后就很少有人再提它了。

『春秋时的释卦』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春秋时期人们用《周易》占筮以预测推断吉凶祸福的做法比较普遍,《左传》《国语》中记载的共有二十三条,内容涉及出征、结盟、挑选继承人、生子、婚配、预测某人的未来、推断国家的前途等。这只是史官记录的已经验证了的一部分,此外一定还有许多遗漏的。上层统治阶级中尚且如此流行,那么平民百姓中使用的情况当更为普遍。

整个社会都把卜筮作为预测吉凶的最后根据,都把它作为人们对某事犹疑不决的最后的裁定者,《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楚国的斗廉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一件事更说明当时人对用《周易》卜筮的结果至信不疑,晋献公想以骊姬作为夫人,命史官卜筮,卜的结果不吉利,而筮的结果却吉利。卜人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但献公却坚持按卜筮的结果。这虽然不免带有主观色彩,但也说明用《周易》卜筮已经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心理基础,所以献公才敢否定卜而用筮。

春秋时期人们用《周易》占筮推断吉凶祸福,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变卦和利用八卦的象征物的互相组合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各个象征物的特点和性质来阐述义理,从而达到预测推断的目的。但在具体释卦时却没有一定的规则,而完全是随心所欲的。有的只取本卦的卦辞,有的则取本卦变爻的爻辞。有的则将本卦的卦辞结合变卦的卦辞一起解释。有的只取两个卦的卦象,有的则取卦义。等等。下面分别加以叙说。

①只取本卦变爻爻辞的

《左传》哀公九年记宋公伐郑,晋国的赵鞅准备去援救郑国,请阳虎用《周易》算了一卦:

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

阳虎的意思是:宋国现在正是处于吉利的时候,我们不能与他为敌。微子启,是帝乙的大儿子。宋国和郑国,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福运,是爵禄,如果帝乙的大儿子嫁女儿而又有吉利的爵禄,我们哪里还能够吉利呢?”于是即停止出兵。

这里的本卦变爻是泰卦的六五,即将《泰》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的六五爻由阴爻变成阳爻,则成需卦之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泰》卦六五爻的爻辞是“帝乙归妹以祉,元吉”。阳虎就是根据这一条爻辞来进行解释的。

爻辞的原意是说宋国的先王帝乙(商纣王的父亲)嫁女有吉祥的福禄,是非常吉利的。阳虎则由此附会出现在的宋国正当吉利,所以不能与他为敌。又推论出:如果帝乙的大儿子嫁女是吉利的,那么我们就不吉利了。这是把几百年以前的事与现在完全等同起来,其牵强附会是非常明显的。

至于把原来的爻辞“帝乙归妹”改成“帝乙之元子归妹”则是无中生有地把本来是商纣王父亲的事说成是他儿子微子启的事。以求得与当时政治情况相合。其随意性很大的,至于说到宋国攻打郑国,是舅舅功打外甥,舅舅打外甥当然合理合法,旁人不能说三道四。

说宋女嫁给郑国,完全是为了和爻辞“帝乙归妹”相应。又从帝乙嫁女吉利,推论出宋国目前正吉利,既吉利,又合理,所以晋国不能去救郑国。这个结论七转八拐,可见阳虎的良苦用心。同时,既然用了变卦,为何不以新变的卦《需》卦九五爻辞来解释呢?大概是因为《需》卦的九五爻辞“需于酒食,贞吉”,不合乎阳虎自己对形势所作的分析。所以弃而不用,仍用本卦爻辞。

②主要取本卦和之卦卦象的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成季将要出生的时候,桓公命卜楚丘的父亲用《周易》算了一卦。

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意思是成季出生长大以后,和他的父亲一样尊贵,全国的人尊敬他也和他父亲现在的情况一样。即成季日后会成为君主。

这里大有卦之所以变成乾卦,是因为大有卦的六五爻由阴爻变成阳爻,大有卦六五爻辞是:“厥孚交如,威如,吉。”但卜楚丘的父亲却没有用这一条爻辞来解释。而只取本卦和之卦的卦象来进行解释。大有卦之所以变成乾卦,是因为大有卦外卦的离卦变成乾卦外卦的乾卦。离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君。但如果和乾卦相提并论,就应该是臣,因为乾卦用来讲人事一般都是比喻君。于是大有卦的外离变成乾卦的外乾,就是意味着臣要变成君,所以卜楚丘的父亲说成季长大以后要回复到与他父亲鲁桓公同样的地位,受别人的尊敬也与父君一样。

《左传》闵公元年记载:

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这段话的意思是:起初,毕万占筮在晋国做官的吉凶,得到《屯》卦变成《比》卦。辛廖预测说:“吉利,《屯》坚固,《比》进入,还有这更大的吉利吗?所以他必定蕃衍昌盛。震卦变成了土,车跟着马,两脚踏在这里,哥哥抚育他,母亲保护他,大众归附他,这六条不变,集合而能坚固,安定而能杀戮,这是公侯的卦象,公侯的儿子,必定回复到他开始(的地位上)

辛廖没有引用卦辞爻辞,更没有使用变卦的卦爻辞,而只以卦名和卦象来解释,而主要是就卦象来推论。

所谓“《屯》固《比》入”。是说屯的意思是险难,所以为坚固。比的意见是亲密,所以能够进入。本身就很坚固.再加之又能够吸引很多人加入进去,所以说是很吉利的,他子孙一定会兴盛。

“震为土”,是说震卦变为坤卦,屯卦之所以变成比卦,就是因为屯卦的下卦震变成了坤卦,而坤是象征土的,所以说震为土,“车从马”,震象征车,坤象征马,马驾车是马在前而车在后,所以说是车跟随着马。“足居之,兄长之”,因为震又象征足,又代表长男,“母覆之,众归之”,是说坤象征母,坎(屯卦比卦的上卦都是坎)象征众。这土、车,马,足,母,众六种象,是不可变更的,它们集合在一起,既有坤土的安稳,又有震雷的威势。总之,屯卦和比卦的卦象是有车马,有土地,有兄长的帮助,有母亲的保护,有群众的归附,又有脚踩在地上,这是一个既有土地又有人们的卦象,所以说它是“公侯之卦”。意谓着毕万仍旧会象他父亲毕公高一样成为诸侯。

③既取卦辞又结合卦象。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

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候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兰,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秦国攻打晋国。卜徒父占了一卦,吉利,说:渡过黄河,侯的车子毁坏,”秦伯追问,卜徒父回答说:“这是大吉大利,打败他们三次,必然俘获晋国国君。这一卦得到蛊,爻辞说:把一千辆兵车三次驱除,三次驱除之余,获得了那条雄狐。”雄狐一定是他们的国君,《蛊》的内卦是风,外卦是山,时令到了秋天了,我们的风吹过他们的山上,吹落了他们的果实,还取得他们的木材。因此可以战胜。果实落地而木材丧失,不败还等待什么?”

卜徒父先用蛊卦卦辞“千乘之去,三去之余,必获雄狐”来证实他提出的“三败必获晋君”的判断确有所本。为什么将狐与晋君联系起来,因为蛊卦的外卦为艮,据《九家易》,艮可以象征狐,而古人喜欢以雄狐象征君,所以卜徒父说“夫狐蛊,必其君也”。卜徒父再结合卦象加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蛊卦是巽下艮上,巽象征风,艮象征山,卦象是风正在吹着山,从当时正是秋天看,风一吹山上树木的果实就落下来,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便于砍伐木材的机会,果实被吹落了,木材也被人砍伐了,这不是灭亡的象征吗?从而证明泰国必然会打败晋国。

又《国语·晋语》四记载:

十月,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

这里的意思是:十月,晋惠公去世。十二月,秦伯接纳公子。“董因在黄河边迎接公子(晋文公)。公问:‘我能够成功吗?’董因回答说:‘……我占了一卦,得到泰卦之八’并说:‘这叫做天与地相配,亨通,小的过去了大的来,。现在已经遇上了这种卦象,怎么会不成功呢?’”

董因根据泰卦的卦象乾下坤上,乾为天,坤为地,以说明天虽然在下,但天气却在上升,地虽然在上,但地气却在下降,这就叫做天与地相配。接着又用泰卦卦辞:“亨,小往大来”说明坏的运气(小)正在过去,好的运气(大)正在到来,而这正好是天与地配合得很好的结果:以此证明泰伯纳公子重耳的事情一定能成功。

④既取卦名又结合卦象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有病到秦国求医,秦王派医生和给他看病,医生和说:“你的病没有办法了,这是因为你亲近女人,得病好象蛊惑。

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医和认为:蛊是因为沉迷惑乱所引起的。从字形来看,器皿中的毒虫是蛊,稻谷中的飞虫也是蛊。在《周易》里,女人迷惑男人,大风吹落山木叫做蛊,这都是同类事物。

医和先以器皿中的毒虫和稻谷中的飞虫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晋侯由于长期亲近女人而得疾病,已经深入膏肓,不可治了。再用蛊卦卦象予以证明,蛊卦的卦象是巽下艮上,巽为长女,为风,艮为少男,为山。少男而喜欢上了长女,不相匹配,所以说是 “女惑男”。另一方面,下卦的风正在吹上卦的山,山上的树木果实多被风吹落。少男被长女搞糊涂了,难免不损伤身体,山上的树木果实被风吹落,说明受害已深,意思是说晋侯由于近女色而长期受害,无可挽回了。

⑤既取本卦变爻爻辞,又结合本卦和之卦卦象。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国等军队去援救郑国,当听说郑国已经与楚国讲和以后,晋国将领桓子即想撤军,但彘子不同意,并以中军帮助渡河,知庄子知道后即说:

“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天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

知庄子的意思是:这支军队危险了!《周易》中有这样的卦象,从师卦变成临卦,爻辞说:出兵以严格的纪律,没有纪律,就危险。执行顺利而成功的叫做“臧”,反其道而用之的叫做“否”,大众离散是柔弱,流水堵塞就成为沼泽,有纪律指挥三军就象自己一样。所以叫做约束。执行不顺利,再加之没有纪律。从充满到穷尽,阻塞而不整齐,所以就危险?不能行动叫做临,有统帅而不服从,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临”吗?果真和敌人作战一定会失败,彘子于将是祸首,即使免于战死而回国,一定也有大的灾祸。”

从师卦变成临卦,变爻是本卦的初六,爻辞是“师出以律,否臧,凶。”知庄子的一大篇议论都是以这条爻辞为根据,即军队出征一定要有严明的纪律,否则就会打败仗。然后再结合本卦和之卦的卦象来加以说明:师卦变成临卦,是师卦的下坎变成了临卦的下   兑,坎为水,兑为泽,象征着流动的江河变成了静止的湖泊,这就是“川壅为泽”。由于川是流动的,所以说它是“众”,是“盈”;泽是静止的,所以说它是“弱”,是“竭”,是“天”“不整”,现在既然已经是川变成了泽,那就是由强大(众)变成了弱小,由充盈变成了衰竭,从而阻塞不通,不能浩浩荡荡地前进,这就好象行军打仗不遵守纪律,以致军心涣散,没有战斗力,所以彘子出征,必然会失败。

知庄子抓住卦象坎变成兑,即流水变成湖泊,成为不流之象,来说明统帅的命令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彘子我行我愫,领兵出战,必然会遭到失败。

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秦伯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送周天子回朝,狐偃对晋侯说:“求得诸侯的拥护,没有比为天子的事尽心尽力这样有效了。可以得到诸侯信任,而且合于大义。……晋侯即让卜偃占筮。

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享,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

卜偃认为所占得的卦是吉利的,因为得到的是“公被天子没亨礼招待!”这一卦,战胜以后天子设礼招待,还有比这更吉利的吗?而且这一卦,天变成水泽以承受太阳的照耀,象征天子自己降尊来迎接你,这不是可以的吗!

这里的本卦变爻九三,爻辞是“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卜偃所说的“战克而王亨,吉孰大焉”,就是根据这条爻辞来发挥的。然后再结合本卦和之卦的卦象来解释,本卦大有的内卦是乾卦,乾为天,之卦睽卦的内卦是兑卦,兑为泽,两个卦的外卦都是离卦,离卦象征火,象征日。大有卦的内卦乾卦变成睽卦内卦的兑卦,上面仍然是离卦。这就是“天为泽以当日”。又由于睽卦外卦的离卦与内卦的兑卦相对待,离为日,与泽相对,又可以是君。兑为泽,与日相对,又可以是臣,这样就扯出了君臣关系。前一句是说,君先变为臣,然后又去侍奉另一个君,以说明秦伯正在纳王。后一句是说,纳王将受到王的欢迎和礼遇,所以晋侯完全可以迎接周天子。

为了得出这个结论,作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尤其对于卦象的阐释,更是用心良苦。

⑥既取卦象,又取卦象象征物的性质。

《国语·晋语》四记载,重耳流亡时,亲自占了一卦,得贞《屯》悔《豫》皆八。筮人都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因为屯卦的卦象是震下坎上,豫卦的卦象是坤下震上。前者是雷被压在水中,后者是雷打在地上,而没有打在天上,所以从卦象看“闭而不通”。但是司空季子却认为是吉利的,他说:

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晋国!’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孰大焉!  《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震》,雷也,车也,《坎》,劳也,水也,众也。主雷与车,丽尚水与众。车有震武,众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爻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内有震雷,故曰利贞,车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济,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曰豫。其爻曰: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是二者,得国之卦也。

司空季子解释是:这两个卦在《周易》中都是利于立诸侯的(《屯》卦卦辞“利建侯”,《豫》卦卦辞有“利建侯行师”)如果不是亨有晋国,以辅助周王,怎么立侯呢?我对筮说:“希望享有晋国”。筮告诉我说:“利于立侯”。得到了享有国家的权柄,还有比这更吉利的吗?《震》象征车;《坎》象征水;《坤》象征土;《屯》的意义是厚;《豫》的意义是乐。外内都是车,驶在顺从的大路上,又有泉水资养,土地丰厚而使人快乐,如果不是能享有晋国,怎么会有这样的卦象出现呢?《震》象征雷,象征车;《坎》的意义是劳作,象征物是水,是众。主卦是雷与车,而上面是水和众。车有震动,说明有武功;大众顺从,说明有文德,文德武功都具备了,说明实力非常雄厚,所以叫做《屯》,《屯》的卦辞说:“非常通达正确而吉利。但不用有所往,利于立侯。”主卦震象征雷,长男,所以叫做“元”。人多而又顺服,这是很好的,所以叫做“亨”。内卦是震卦的雷,所以说“正确吉利”,车走在上面有武威,水流在下面而顺从,一定会成就霸业。小人的事业不会成功,犹水被堵塞了,所以说“勿用有攸往”。一男子汉在行动,众人顺服而又有武威,所以叫“利于立侯”。《坤》的象征物是母亲,《震》的象征物是长男,母亲虽老而子壮大,所以说是“快乐”。《豫》卦的卦辞说:“利于立侯出征”,这就是说居住快乐而出征有威风。从这两个方面看,都是能得到国家的好卦。

这一大段议论,既以卦名立说,又以卦辞立说,又利用卦象来进行阐释,还利用卦象象征物的性质和意义来进行推论。就卦名说,司空季子认为《屯》的意义是厚重,《豫》的意义是快乐,这是从字面上释义。就卦象说:司空季子认为《震》象征雷、车、长男,《坎》象征水、众。《坤》象征土,母。就取义说,司空季子认为《震》为动,《坎》为劳,《坤》为顺。由于《屯》卦的内卦和《豫》卦的外卦都是震卦,震为车,所以说“车班外内”。班,是遍的意思。又由于《屯》卦的二至四爻是坤之象,再加上《豫》卦的下卦是坤,坤的性质是顺从。所以说“顺以训之”。又《屯》卦的三至五爻是艮之象,艮的象征物是山,《屯》卦的上卦是坎,坎为水。这是有山有水。而《豫》卦的二至四爻也是艮之象,三至五爻亦是坎之象,也是有山有水。两个卦的卦象都表示有山有水,而山水是国家的标志,所以说重耳可以复国执政。

不仅如此,司空季子又从《屯》《豫》两卦都具有坤之象而坤为土,《屯》为厚,《豫》为乐,表示有厚实的土地就会快乐。总之,《屯》《豫》两卦的卦象是有山有水有土。山、水、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因而肯定重耳能享有晋国。

又《屯》卦的上卦为坎,二至四爻为坤,坤为顺,人数众多而又顺服。下卦为震,震.为车为动,车动而有武功,前者说明有文德,使得众人归服。后者表示武功卓著,两者结合起来,即是文武具备。

又《豫》卦的下卦为坤,坤为母,上卦为震,震为长男,母亲虽老而儿子长大成人,所以卦名《豫》是快乐之意。坤为内卦,居内快乐,震为外卦,表示行师出征,而《豫》卦的卦辞正好是“利建侯行师”,意思是率军出战利于立侯。《豫》卦的卦象和卦辞都说明形势吉利。

至于其解释卦辞也全以卦象为据,着重点在用卦象卦辞证明“利建侯”三字。

司空季子解释可谓绞尽脑汁,他不仅使用了一般取象,还使用了就象征物的意义和性质的关系进行推论的手法,特别是第一次使用了将卦象任意拆开的互体手法,委曲其说,以便为自己的论点提供坚实的依据。他 取什么,不取什么,怎样取,怎样推论,毫无原则可言,全为高下在心。然而这种牵强附会之说,竟然也为人所相信,足以证明当时用《周易》占筮已蔚成风气。

⑦只用卦辞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卫襄公夫人姜氏没有儿子,嬖人娴给生了个儿子叫孟执。到韩宣子执政聘问诸侯的那一年。嬖人婤给又生了个儿子叫做元。那么立哪一个为继承人呢?

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遇屯。”又曰:“余尚立执,尚克嘉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长之谓乎?”对曰:“康叔名之,可谓长矣。孟非人也,将不列于宗,不可谓长,且其爻曰:‘利建侯’,二卦皆云,子其建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成子用《周易》算了一卦,说“元希望享有卫国,主持国政。”得到《屯》卦。又说:“我还是想立执,希望能够允许,得到《屯》卦变成《比》卦。把卦给史朝看。史朝说:“‘元亨’(就是元将会享有),又有什么怀疑呢?”孔成子说:“‘元’不是说为首的吗?”史朝回答说:“康叔为他取名,可以说是为首的了。孟不是这样的人,他将不能列在宗主里,不能叫做为首的。而且它的爻辞说:‘利建侯’。嫡子继位而吉利,还建什么侯。建立就不是继位。两次卦都这么说,你还是建立他为好。”

史朝只是利用《屯》卦卦辞“元亨”和“利建侯”来肯定应该立为卫君的是元,而不是孟执。这是将卦辞的“元”与名字的“元”相等同,以说明“元亨”就是讲这个名字叫元的人将要亨通,然后又联系到“利建侯”,来说明“元”应该立为卫君。这种解释自然是牵强的。但孔成子却将卦辞“元亨”的“元”理解为长,认为是指孟执。

两人都在利用卦辞作文章。只不过是史朝又抓住卦辞“利侯建”,提出如果是立孟执的话,孟执是长子,立长子叫嗣位,不叫“建侯”,与卦辞不合。既然卦辞说的是“建侯”,那就一定是立弟弟元。其实二人都没有什么道理。但孔成子还是依了史朝立元为卫君。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时候,都有左中右三种人。即使在某个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某个做法成为社会的风气的情况下,也会有它们的反对派。更何况用《周易》占筮,本身不具备任何科学性,只不过是为人们决定疑难时提供某种虚幻的依据。而这种依据又常常是人们主观意图的显现。

其中的观象取义、事物间互相关系的推论,并不遵循某种规定的原则性,而完全为释卦者个人根据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观察分析和推理所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卦会有不同的分析,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如前所举重耳是否能享国执政那一卦。筮人认为不吉,而司空季子却认为非常吉利。原因就在于两人对重耳流亡的现状和未来的前景看法不一致。

所以如果说占筮是探测神的意旨的话,倒不如说是在等待人的判决。因为神的意志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神实际上是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创造出来的,神在本质上是人的幻化。

从前面所举的释卦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是人的意志服从了神的意志,而是神的意志服从了人的意志,只不过是人的意志又是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的抽象反映。说到底,占筮就是借用神的牌子来表示人们自己的意见,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经验代替神回答占筮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正因为占筮的结果实际上是释卦者本人的意愿,因而当释卦者的解说和判断不符合占筮者的主观愿望时,占筮者则将神灵的旨意抛在一边了。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棠公去世了,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公的妻子棠姜很美,便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东郭偃说:“男女要辨别姓氏,现在你是丁公的后代,我是桓公的后代,(同为姜姓)这是不行的。

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取也。且其爻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

崔武子自己占了一卦,得到困卦变成大过钋,太史都说“吉利”,拿给陈文子看,陈文子说:“大夫跟从风,风坠落妻子,不能娶的。而且它的爻辞说,‘为石头所困,据守在蒺藜丛,走进屋,不见妻,凶。,为石头所困,这意味前去不能成功;据守在蒺藜里,这意味着所依靠的东西会使人受伤。走进屋,不见了妻子,凶,说明无所归宿。”崔武子却说:“她是寡妇,有什么妨碍?她死去的丈夫已经承担过这凶兆了。”于是娶了她为妻。

陈文子分析主要是就卦象和爻辞立说,困卦蔓的卦象是坎下兑上,坎为中男,所以叫做夫。但现在困卦变成大过卦,是由于困卦的下卦坎六之爻变成阳爻,成为巽,而巽象征风,所以说是“夫从风”,但上卦的兑仍没发生变化,兑为少女,大过卦的卦象是风正在吹少女,会把少女吹倒,这就叫做“风陨妻”。这是不吉利的。

困卦的爻辞都是不好的,你看,不仅是为大石头所阻挡,又落在荆棘之中,回到家里,妻子也不见了。而且断占辞明白地说是凶。爻辞的内容和崔武子占问的事情也相合,

无论是卦象和爻辞都表示不吉利。但崔武子由于情欲难耐,则说这些凶非已为她的丈夫所当过了。将昭昭神旨扔在脑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为的神旨自然难以取得绝对地位。特别是当人们从许多具体的事例当中发现,决定吉凶祸福的不是幽冥之中的神,而往往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作所为密切相关。于是人们便常常以自己对某事的分析否定占筮的结果。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鲁国季氏家臣南蒯背叛季氏,他事先自己算了一卦变,遇坤之比,这是坤卦六五爻由阴爻变成阳爻,坤卦六五爻辞是“黄裳,元吉”,南蒯自以为喜。便拿卦去请教子服惠伯。惠伯对此评论说:

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之德为善。非此之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缺也,筮虽吉,未也。

惠伯说:我曾经学过《周易》,如果是忠信的事情就可以,否则就一定失败。外面强盛而内里温顺,这是忠诚,用温顺来占卜,这是信用。所以说“黄裳,元吉”,黄,是内衣的颜色,裳,是下身的服装。元,是善的第一位。内心不忠诚,就与颜色不相符。位居下面而不恭敬,就与服装不相符,事情办理不善,就和标准不相符。内外和谐就是忠,根据诚信办事就是恭,崇尚上述三种德行就是善,不是这三种德行就当不起(爻辞的预测)而且《易》不能用来预测冒险的事情,你打算做什么呢?而且能不能在下位而恭敬呢?中美就是黄,上美就是元,下美就是裳,这三者都有了才可以合于爻辞的预测,如果还有缺少,爻辞虽然吉利,还是不行的。

惠伯一开始就立下“忠信”二字作为论事的根据,而南蒯背叛主人,本身就是不忠不信,所以必然失败。这“忠信”二字虽为惠伯自己所提,但他仍要从卦象中得出:比卦的外卦为坎,坎为险,故强。内卦是坤,坤为顺,故温,外强盛而内温顺,这就是忠。又坎为水,坤为土,水土相合则是和谐之象。以和顺的态度去占筮,这就是信。惠伯认为卦象本身就包含了忠和信两种德行,卦象和爻辞构成因果关系,只有具有了忠信之德的人,才会是“元吉”,至于他把黄与忠联系起来,裳与恭对应起来,又把爻辞中的“元”拆开理解为“善的第一件事”,并进而推论事情没做好,就不符合标准,哪显然是东拉西扯强为之说。

从惠伯的评论我们发现,他是先有观点,后去分析卦象爻辞,这样便是用自己已有的思维框架去套《周易》的卦象与爻辞。因而解释起来特别显得生硬。至于他提出的“《易》不可以占险”,显然也是针对南蒯的具体行为而发的。已经知道了南蒯的意图,自己对南蒯的打算也早已持否定态度,只不过是正好借《周易》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在这里,《周易》显然成了释卦者的工具,而不再是神意的体现。

又《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鲁襄公的祖母穆姜和别人私通,想推翻自己的儿子成公,立奸夫侨如为国君,阴谋败露,被迫迁往东宫。准备搬家的时候他算了一卦,遇艮之八。占筮者向他解释说,这是艮之随,随,就是随人出走,你必顺赶快随情夫逃走,穆姜却回答说:

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不肯逃去,他说这卦象在《周易》里说“《随》,元、亨、利、贞、没有灾祸”。元是躯体最高的地方;亨,是嘉礼中主宾相会;利,是道义的总和;贞,是事情的本体。体现了仁就足以领导别人,美好的会见足以协调礼仪,有利于万物足以总会道义,本体坚固足以办好事情,这样,所以是不能欺骗的,因此虽然得到《随》卦而没有灾祸。现在我作为女人而参与了动乱。本来地位低下,而又没有仁德,不能说是元;使国家不得安定,不能说是亨;做了事情而害自身,不能说是利;丢掉寡妇的地位而打扮得漂漂亮亮,不能说是贞;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得到《随》卦才可以没有灾祸。我一种都没有,哪里符合《随》卦的意义呢?我自取罪恶,能没有灾祸吗?必定会死在这里,不能出去了。

穆姜自认为罪孽深重,必死无疑,逃出去也没有用。所以他对史官的推断毫不相信,并对《随》卦卦辞“元亨利贞”作出了新的解释。其解释全以伦理道德为标准,认为只有具备了仁、义、礼、正四种品德的人,遇上《随》卦,才会吉利无咎。而自己品德败坏,扰乱国家,伤了伦理,这是玩火自焚。因此虽遇《随》卦“无咎”的结果,也不能改变自己大祸临头的命运。后来穆姜果然死在东宫。

又《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的时候,占了一卦,得《归妹》变成《睽》卦。史苏预测说:不吉利,卦辞上说“男人宰羊,不见血浆;女人拿筐,白忙一场,西邻责备,不可补偿。《归妹》变《睽》没人相帮。”《震》卦变成《离》卦,也就是《离》卦变成《震》卦。“又是雷,又是火,胜利者姓赢,失败者姓姬。车子脱落伏兔,大火烧掉军旗,不利于出兵,在宗丘打得惨惨凄凄。……侄子跟着姑娘,六年之后,逃回自己的所居,抛弃了他爱姝,明年死在高梁的虚墟。后来晋献公儿子晋惠公战败,作了秦国的俘虏。晋惠公说,父亲当初要听了史苏的话,我哪里会有今天?韩简驳斥他说: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

意思是说:龟甲是形象,蓍草是数字。事物生长以后才有形象,有形象以后才能滋长,滋长起来以后才有数字。先君的道德败坏,难道可以数得完吗?史苏的占断,即使听从了,又有什么好处。

韩简驳斥的最有力的根据是,先有事物,后有象数,象数赖事物而生,在后的象数怎么能干预在前面的事物的命运呢?意思是你父亲的德败坏在前,占筮在后,占筮对他毫无作用,所以听不听史苏的推断,都无法避免你今天的结局。

这里已完全否定了《周易》占筮的作用,专以个人的道德行为来论其吉凶祸福,具有进步的无神论思想。

从上面所叙述的实例来看,春秋时用《周易》占卦以预测吉凶,是非常流行的。当时人们的占卦方式主要是变卦。但在具体释卦时却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手法,或取卦名,或取卦象,或取本卦卦爻辞,或取变卦爻辞,或几方面综合分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以自己对所占问问题的看法作为释卦的内在依据,都用自己早已成竹在胸的观点去解释面前的卦象爻辞。

因此,有些释卦较为符合情理,有些释卦却令人颇费心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些卦象和卦爻辞与占问的问题及释卦者的观点大体相近,因而解释起来似乎顺理成章,如医和用蛊卦阐释晋侯生病的原因。而大多数卦象和卦爻辞与占问的问题及释卦者的观点相差甚远,于是释卦者只好曲为之说,表现出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牵强附会十分明显。而为什么释卦者的胡言乱语,又常常得到验证呢?这并不是《周易》有什么神妙的功能,也不是释卦者的不幸而言中,而是说明释卦者对某个问题的分析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知庄子认为彘子不听主帅命令,擅自率军出战,必将失败,就是建立在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为郑已与楚讲和,再去救郑当然是师出无名。师出无名,必然会导致军心涣散,再加之将帅之间意见不一,失败自然是情理之中。至于知庄子讲什么“川壅为泽”,那只不过是借重《周易》来立己说罢了,司空季子认定重耳必将返国执政,也是属于此类情况。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有《左传》作者事后追记的成份。

至于《左传》中出现了一些不太相信《周易》占筮的结果的现象,固然可以说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所为相关联,突出了人的作用而淡化了神的功能,具有进步的意义。但这又正好从反面证明了用《周易》占筮释卦的随意性,即: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正是这种解释的随意性,开创了后来《周易》运用中的五花八门的流派。

『战国时的释卦』

春秋时期人们使用变卦的方式和着眼于八卦象征物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解释所占得的卦象和卦爻辞,以回答占问者对所占事情的疑虑,从某种意义说,它指明和规范了使用《周易》的方式和方法。

后世各家各派的《易》学传人基本上都是沿着春秋时人所开创的这条道路前进的。所不同的是,由于受到各个时代政治观念、伦理意识的影响,在表现方式上各有着自己时代的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扩展,更新和补充。

战国时代尤其是如此,有人认为战国时代占卦不用变卦,释卦也不讲变卦,这是值得商榷的。诚然,战国时代占卦不用变卦,从现存的史料来看,象《左传》中记载的那样遇某卦之某卦的现象似乎还没有发现,但它释卦时在许多时候都是着眼于变卦的,如此时流行的“卦变说”“刚柔消长说“(或刚柔往来说)就是以变卦作为它的主要内涵的。

变卦的实质是由于爻的性质发生变化而导致全卦性质的改变。这种爻的变化不仅表现为阴爻变为阳爻或阳爻变为阴爻,还表现为所变的那个爻所居的位置的变化,位置不同,该卦的性质也不同。关于前者,后来演变为卦变说,互体说实质上也属于这一类。关于后者,后来演变为爻位说,即:相应说,得中说,承乘说等。所以我们说后世解易都是从变卦而来,至于具体阐述的依据和原则,更是从八卦的象征物生发开去的。

阴阳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易》学,受当时思想界观点的影响,战国时代的《易》学主要特征是以阴阳观念来解释《周易》的卦象和卦爻辞。这是与春秋时期所不同的。也是春秋人释卦所未曾采用的,用阴阳概念来解释事物的性质和变化,最早的是西周末年的伯阳父,他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就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此后阴阳观念即正式成为人们认识、解释宇宙中的客观事物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的理论依据,到老子时正式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阴和阳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组成的。

《管子·枢言》中提出“凡万物阴阳,两生而参视”,告诉人们认识事物都要从阴阳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甚至明确指出:“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这是把人们所熟知的自然规律的变化也用阴阳两个概念加以概括。以阴阳二气的盛衰来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由此出发,人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其内部阴阳两个方面矛盾斗争的产物。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不是阴阳运动的结果。集中反映战国人易学思想观念的《系辞》《说卦传》基本上就是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的。

阴阳说的另一种说法是刚柔。如果说阴阳是事物的性质的规定和概括,那么刚柔则是这种规定和概括在意义上的引申,《系辞》的“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虽然是从筮法中成卦的角度说的,但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二者的关系。所谓:“刚柔者立本者也”,则是越过二者的关系,直接将阴阳与刚柔等同起来,把刚柔两种性质的事物作为成卦的根本,这当然是未尝不可的,以刚柔两种概念来解释《周易》中所象征、反映的万千事物,春秋时期的释卦没有这种现象。这种做法首次见于战国时期的解《易》代表作《彖传》。

刚柔对称,早在《诗经》中的《商颂》篇就出现了,但以刚柔作为一种范畴来说明事物的性质,则是春秋时期才有的。范蠡以刚柔原理来指导用兵,老子以刚柔性质来论述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彖传》作者则以刚柔区分乾坤两卦和一﹣﹣两种卦画符号的性质,并进一步概括客观事物的不同性质,这显然又是从春秋时期人们释卦时注意从象征物质中来阐述它们的意义演化而来。

这样,战国时代人们释卦的主要做法就是用阴阳、’刚柔两种范畴来研究卦象和卦爻辞。在此基础上,探讨一卦六爻内部的排列、运动矛盾所反映出来的客观意义,以此来说明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占问者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犹疑。这就是对后代影响很大的爻位说。下面分别加以叙说。

当位说

这种解说方法是把一卦中的六个爻分为奇数的位次和偶数的位次,初、三、五是奇数,是阳位,二、四、上(六)是偶数,是阴位。凡阳爻居于阳位,阴爻居于阴位就是得位,或叫作当位。相反,阳爻居于阴位,或阴爻居于阳位,就是不得位,或叫不当位,意思是阴爻和阳爻没有处在它们应该处的位置上,犹如鸭占鹊巢,具体说来即是阳爻应该处在初、三、五的位置上,阴爻应该处在二、四、上(六)的位置上,一般说来,得位的就是吉,不得位的就是凶。

这种情况最典型的是《既济》和《未济》两卦。《既济》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初九居阳位,六二居阴位,九三居阳位,六四居阴位,九五居阳位,上六居位,各自都处在应该处的位置上,所以《彖传》说:“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未济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与《既济》恰好相反,它是所有的阳爻都处在二、四、六的位置上,所有阴爻却处在一、三、五的位置上,都没有处在应该处的位置。所以《彖传》说它“无攸利”“不当位”。《小象》解释六三爻辞的“未济征凶”,是因为“位不当也。”

又如《蹇》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除初六居于阳位不当位以外,其余二、三、四、五、六爻都当位,所以《彖传》说“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这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用《周易》一检验,就知道它是《彖传》作者以偏概全,既不符合《周易》卦爻辞内容的实际,也不符合六十四卦组卦的情况,下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验证。

例如:《既济》卦的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意思是高宗攻打鬼方,所花的时间要很长。这显然不是很吉利,按照当位来解释,既然九三爻为阳爻处阳位,那么就应该是马到成功,而不应该是多年才能攻下。而上六爻辞:“濡其首,厉。”这是说做起事情来简直好象把脑袋浸在水里,会发生生命危险。这哪里还是什么得位而吉呢?同时,这一卦的六爻都是得位的,按理说,不仅每条爻辞应该是吉利的,而且整个这一卦也应该是非常吉利的。但该卦的卦辞却是“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只是小小的亨通,或者说只是小事情亨通。而且开头虽然吉利,但最终会出大乱子。这更加不是得位而吉了。同样,《未济》卦也是如此。该卦九二爻辞:“曳其轮,贞吉。”这是说拉着轮子前进,行动正确而吉利。而不是什么阳爻失位而凶。六五爻辞:“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意思是坚守正确之道可以获吉祥的结果,没有悔恨。君子由于心中诚实,光辉照人,结果非常吉利。这显然不是阴爻失位而凶。

《既济》《未济》两卦是最典型的“当位”和“不当位”,但验之它们的卦爻辞,都与当位说的解释不相符合,这就充分证明“当位说”只不过是《易传》作者的主观外加。

再从其它卦的情况来看:

《萃》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其中的九四爻是阳爻居阴位,这显然是不当位。《象传》也指出该爻“位不当也”。但该爻的爻辞却是:“大吉,无咎。”又如《睽》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六三爻是阴爻居阳位,这显然是不当位,《象传》也指出它“位不当也”,然而爻辞却说:“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开头虽然不好,但却有好结果,这显然是吉利的。

再如《颐》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初九爻是阳爻居阳位,按当位说,应该是吉利。然而该爻辞却是:“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丢掉自己的珍贵食品不吃,却老盯着人家口里含的东西,这是贪得无厌,当然是凶。又如《大畜》卦的卦象是至,初九爻亦是阳爻居阳位,按当位说是吉利的,然而爻辞却是:“有厉,利已。”意思是说有危险,以停止行动为有利。而该卦的六五爻是阴爻居阳位,按当位说是不吉利的,但该爻辞却是:“豮豕之牙,吉。”即被阉割了的猪的牙齿是不咬人的,所以是吉利的。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来看,用当位说无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相符合的,即使有少数相合的,也不是因为当位的问题。

当位说所以是荒谬的,除了与《周易》卦爻辞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以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六十四卦的组合原则和卦爻辞基本上来源于筮辞的客观现实。如前所说:六十四卦是在八卦基础上,按照“非复即变”的原则,两两相重而成的。

而卦爻辞则是在对原有筮辞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加工整理(或者包括一些创作)而成的,重卦以及排列六十四卦可能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卦爻辞的整理也不是某人一时之作,它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前者的卦象形式是由不同的基本卦经过不同的组合而成的,一旦形成之后,即不可改变,无论是调换一个爻的位置或是改变一个爻的性质,都会导致该卦性质的改变。而卦爻辞或是随意系上去的,或是整理加工后排列成用以象征客观事物发生、发展、极盛、衰亡的情况的。这一部分爻辞所考虑的主要是事物发展的层次性,以与左边的卦画符号从下至上的顺序相应即可,而决不会考虑与左边的阴爻阳爻,阴位,阳位相应,更不会考虑阴爻阴位,阳爻阳位,况且,整个《周易》中没有一个阳字。

赋予一﹣﹣两种符号以阴阳刚柔的性质也是后代的事,而不是《周易》本身所固有。同时,《周易》既然是一部算命占卦卜筮之书,所筮得的卦与爻也主要是由某种材料(竹板、蓍草)的偶然组合来得到的。这时释问的主要依据即是爻辞,而不再是阴阳爻的位次。正由于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其间决没有任何的必然的逻辑联系,所以后人提出的当位说每每与《周易》的实际情况相牴牾。

得中说

所谓中,指的是在内卦和外卦都居于中间的那个位置。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六画卦的第二个位次和第五个位次。如果居于第二个位次的是阴爻,那就是既得中,又得位,(或叫作得正位)如果居于第二个位次的是阴爻,那就只是得中而不得位。同样,如果居于第五个位次的是阴爻,那就是既得中,又得位。如果处在这个位置的是阴爻,那就只是得中,而不得位。一般说来,阴阳爻得中的就吉利,反之就凶。这就是所谓的得中说。还有,按照传统的说法,六画卦中的第五个位次是君位,其余的位次都是臣位。《系辞上传》说的“列贵贱者存乎位”,即是说可以从爻的位次上反映出贵贱来。《系辞下传》说的“三多凶,五多功”也就是这个意思。“三”因为处于下卦的上位(偏位),不得中,所以多有凶险。而“五”因为处于上卦的中位,这是非常吉祥的象征,必然就会动则有功,劳则有成。

如《讼》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彖传》在解释该卦卦辞“中吉”时则说:“刚来而得中也”,意思是九二以刚来居下卦二阴之间,这是得中,所以吉利。

《临》卦的卦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象传》在解释六五爻辞“知临,大君之宜,吉”时说:“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意思是说大君之所以应该这样,是因为本爻奉行了中道。

再如《噬嗑》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它的六五爻并不当位,但因为居上卦之中,所以《彖传》说:“柔得中而不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需》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九二和九五爻都是得中,其爻辞也分别是“终吉”“贞吉”。由于该卦两个阳爻都是得中,且九五爻还得位,所以卦辞也说“贞吉,利涉大川”。《象传》在解释该卦卦辞时说:“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天位,即君位。正中,即既得正位,又得中位。这是非常吉利的。《象传》在解释该卦九五爻辞“需于酒食,贞吉”的原因时,也是说它“以中正也”。

至于《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更是典型的得中吉利之象。九五爻既当位,又得中,爻辞又将大人和飞龙联系起来,所以古人则常以龙作天子,后世称帝王为九五之尊大概就是源于此。

得中说是否完全符合《周易》的实际情况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如《颐》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显然六二爻是既得中,又得位,按理说应当是吉利无比的,但该爻辞却是:“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意思是既颠倒了寻求养生的做法,又违背常理,向高丘上的尊者索取颐养,往前进必有凶险。

《井》卦的卦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九二为得中,爻辞是“井谷射鲋,甕敝漏。”意思是井中容水的穴窍被作为射取小鱼之用,汲水器破败漏水而无物取水。这当然是不吉利。

又如《兑》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九五爻是既得位,又得中,按说应是非常吉利的。然而其九五爻辞却是:“孚于剥,有厉。”意思是心中的诚信被剥夺,这是有危险的。

《同人》卦的六二爻辞是“同人于宗,吝。”吝,即是有小灾祸。《屯卦》六二爻辞是“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被娶去的女子不怀孕,十年之后才怀孕,这当然不能是令人满意的。反之,许多吉利的爻辞,那一爻却并不得中。

把得中说作为一条原则来解释《周易》,其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并不完全符合《周易》的实际情况。不过,这种不相符合的情况并不多,据我查验,大概只有十来处,这在总共一百二十八处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既然有例外,就难以说明这条原则是来自《周易》本身。只能说是后来人的发现。而且我怀疑它是受了儒家中道思想的影响。

相应说

这是认为一个卦的一、二、三爻与四、五、六爻能够相互呼应。具体说来就是第一爻与第四爻相应,第二爻与第五爻相应,第三爻与第六爻相应。相应又分为两种情况:凡阳爻与阴爻相应叫作有应(或顺应),有应是吉利的。如第一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或第二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那么就叫作有应。相反,凡阳爻遇阳爻,阴爻遇阴爻则是无应(或叫敌应)。无应是危险的。如第一爻是阴爻,第四爻也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二爻也是阳爻;这就是无应,其情况当然是不好的。

如《恒》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彖传》认为:“刚柔皆应,恒。恒,亨。”这是说下卦初六与上卦的九四相应,下卦的九二与上卦的六五相应,下卦的九三与上卦的上六相应。这些都是阴爻与阳爻相应,是有应,所以是吉利的。该卦卦辞也是“利贞,利有攸往。”

又如《家人》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初九与六四相应,六二与九五相应。这是吉利的。所以初九的爻辞是“闲有家,悔亡。”意思是防止邪恶能保有家,悔恨消亡。六四爻辞是“富家,大吉”,家庭富裕,非常吉祥。两者意思相近,都为吉利无悔。六二爻辞是:“无攸遂,在中馈,贞吉。”意思是即使无所成就,在家中主管伙食,坚守正道会吉利。九五爻辞是:“王假有家,勿恤,吉。”意思是:君王到了朝廷上,不必忧虑,吉祥。

又如《艮》卦卦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按相应说,六爻都不相应,所以《彖传》说:“上下敌应,不相与过。”

这种理论是否完全符合《周易》的实际情况,我们须对此加以验征。

如《小过》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这是初六与九四相应,九三与上六相应。按相应说它们应该是吉利的。但初六爻辞是“飞鸟以凶”。即飞翔的鸟有危险。九四爻辞是“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意思是:不要过分刚强就能遇到阴柔。但前往会有危险,一定要加以戒备,不可施展才用,这样才永远正确。显然都是不吉利的情况。同样,九三爻辞是:“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意思是:不要过于防备他人,跟随他人有时会有伤害,有凶险。上六爻辞是“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意思是:没有碰到他,却超过了他,正象飞鸟陷在网罗里,遭到凶险,这叫作灾祸。这就不只是不吉利,而且还有危险灾祸。

而《大畜》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这里初九与六四相应,九二与六五相应。但初九的爻辞是“有厉,利已。”明确指出:有危险,停止才有利。而六四爻辞则是:“童牛之牿,元吉。”意思是束缚在无角小牛头上的木牿,非常吉祥。一个凶,一个吉,怎能是相应?九二爻辞是“舆说辕”,即大车脱了轮輹走不动了。这当然不好。而六五即是“豮豕之牙,吉”,意思是被阉割了的猪牙齿不咬人,所以吉祥。也是凶吉交错。显然它们之间并不相应。

相反,有些爻辞吉利,断语也吉利的,却根本不相应。如《谦》卦的六二爻辞是“鸣谦,贞吉。”指谦虚名声外闻,正确而吉利。六五爻辞是:“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八  卦术利。”意思是,不需要依靠邻居的帮助而富强起来,去征讨别国会有利可得,没有不吉利的。两条爻辞都吉利,但这两爻却不相应。如前所举的《艮》卦,六爻都不相应,但其初六爻辞是:“艮其趾,无咎,利永贞”,六四爻辞是:“艮其身,无咎。”明显地表现为吉利。六二爻辞:“艮其腓,不拯其随,我心不快。”和六五爻辞“艮其辅,言有序,悔亡”,也是有吉有凶。而上九爻辞更是明确指出“敦艮,吉”。显然与相应说的原则不合。

更有力的反证是《大畜》卦的九三与上九本不相应,但《象传》却说:“利有攸往,上合志也。”把不相顺应的两爻说成是志同道合,这不是自己破坏自己的体例和原则吗?又如《无妄》卦初九与九四本不相应,但《象传》在解释其初九爻辞:“无妄,往吉。”时即说:“无妄”之“往”,“得志也。”这是说初九爻以真实无妄的情态去前进,就会志得意满,初九前往只能与九四相应。既然是敌应,怎么会是“得志”呢?上述实例,足以证明用相应说去解释《周易》也只会是窒碍难通。虽然有些卦与之相合,但许多卦却并不相合,无法贯彻到底。

承乘说

这是从一卦之中相邻的两爻的位置来研究两爻之间的关系,从而断定它们的吉凶。一般说来,位置在下面的叫承,在上面的叫乘。承,是承受。乘,是乘坐。如果上爻是阳爻,下爻是阴爻,则是阴承阳,或叫阳乘阴,这种关系为顺而正确,因而是吉利的。反之,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则是阳承阴,或叫阴乘阳,那么这种关系就是不正确的,因而也是不吉利的。一句话,就是只允许阳在上,阴在下。

如《巽》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初六屈伏在九二下面,六四屈伏在九五下面,关系正确。其卦辞为:“小亨,利有攸住,利见大人。”《彖传》解释卦辞说:“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小过》卦的卦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上卦的卦象是六五乘九四,下卦的卦象是九三乘六二。按承乘说,上卦中的阴阳关系是不正确的,而下卦中的阴阳关系是合理的。所以《彖传》说:“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归妹》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六三在九二之上,六五在九四之上,都是阴爻凌驾在阳爻之上,这是阴乘阳,关系不正确。所以《彖传》说:“无攸利,柔乘刚也。”

《屯》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六二在初九之上,《彖传》在解释六二爻辞时说:“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认为六二爻会碰上灾难,原因是柔乘刚,之所以女子十年才怀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豫》卦的卦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六五在九四之上,《象传》在解释六五爻辞时说:”贞疾,乘刚也。”

这种说法是否完全符合《周易》的实际,我们也一一加以检验。

《离》卦的卦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六二在初九之上,六五在九四之上。按理说,六二爻应是不吉利的。可是六二爻辞却是“黄离,元吉。”同样,初九被六二所压迫在下,也应是不吉之象,但初九爻辞却是“履错然,敬之无咎”。明确指出没有问题。六五阴爻在九四阳爻之上,也是不吉利的,但六五爻辞却是”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虽然泪流满面,忧伤悲凄,但最终结果却是吉利的。

再以《屯》卦为例,《象传》认为该卦六二爻所以有灾难,就是因为“柔乘刚”,即六二阴爻居于初九阳爻之上。按承乘说,初九阳爻受到六二阴爻压迫在下,也应是不吉利的,然而该爻爻辞却是:“盘桓,利居贞,利建侯。”不仅有利,而且还利于封侯建国。同是《象传》,此处却不是阳承阴不利,反而说:“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肯定初九阳爻的做法正确,说它是以尊贵之质而谦卑自处,因而是众望所归。同样,本卦的九五阳爻在六四阴爻之上,本应是吉利的,但该爻爻辞却是:“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小的就吉利,而大的就凶险了。而且《象传》在这里却并未指出阳乘阴这一正确关系,也未再用“承乘说”来解释,只是说“施未光也”。

同是一卦之中,同是《象传》却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方法,显然它不符合《周易》的实际情况,而是《易传》作者的主观臆造。

承乘说所以不能相信,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周易》的体例。我们知道,《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每个卦都是由八个基本卦中的另两个卦组成的,基本卦中的三画卦是独立的,也是最小的卦的组成单位,它绝对不能再拆开。如果六十四卦中的卦画可以拆开组合,那么就无法解释《周易》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的衍生现象,特别是无法解释《周易》六十四卦都由两部分组成的客观现实。

如果任意拆开,那么《周易》就不是六十四卦了,而是几百卦。而承乘说的做法则是任意将两个基本卦拆开,将一个整体的六画卦割裂,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实际上也无法运用,因为只研究相邻的两爻,那么到底是哪两爻呢?一爻和二爻可以构成承乘,二爻和三爻,三爻和四爻,四爻和五爻,五爻和六爻都可以构成承乘。比如离的卦象是三,二爻是阴在阳上,三爻是阳在阴上。那么二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与一爻相对那么它是不吉利的,但与三爻相对,它又是吉利的。完全无法确定。同样坎的卦象是三,其中的第二爻也无法确定它的吉凶。

如此看来,承乘说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无法运用。其所以有此种解说,主要也是受了儒家阳尊阴卑,男尊女卑伦理观念的影响。

卦变说

这种说法的前提是承认卦中的各爻可以上下自由往来,由于阴阳二爻可以往来变化,那么势必引起卦象的改变。这种卦象的变化叫作卦变。

它与春秋时期流行的变卦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变卦是一个以至几个阳爻或阴爻发生变化,性质或由阳变阴,如遇观量之否要,观卦的六四阴爻变成阳爻,从而使得观卦变成否卦。但卦变即是在一卦之内阳爻和阴爻互换位置,这种互换并不影响该卦性质的改变。具体说来,就是这种阴阳爻的位置的互换是观念上的。即来替换的阳爻或阴爻实际上并不出现,而当人们一看到某个卦象时,马上就知道这是由那个卦变来的。

它们的区别是:变卦是从某卦变为某卦;卦变是研究由某卦变成现在的卦。一个是变去,一个是变来。这里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为引起卦变的总根源是乾坤两经卦的相互交索,由于乾坤二卦相互交索的形式不同,所生成的卦象也不同。这种理论本于《说卦传》。

《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这是说,任何一个别卦都是由于乾、坤二卦相互交索所生成的,因此任何一个卦都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它的卦变。如《贲》卦 ,下离上艮。《彖传》说:“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意思是下卦的离?是坤?来化乾九二,对原来的乾?加以文饰,使之具有文彩,坤来到乾的中间,成为离?之象。坤为柔,乾为刚,这就是“柔来而文刚”的含义。上卦艮?,是由于乾上去化坤的上六,对坤?加以文饰,使之具有花纹,也即乾一来到坤?的上面,从而成为艮?之象,这就是“分刚上而文柔”的真实含义。这是上下两卦或由乾来化坤,或由坤来化乾,二者都相互进行了交索。

也有只有上卦,或只有下卦乾坤进行交索。如《大畜》卦下乾上艮。《彖传》认为它是“刚上而尚贤”。意思是上卦艮,原本是下卦的乾来与坤的上六交索而取而代之形成的。乾为刚,上六为阳刚,故为刚上。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卦变的根本因素是乾坤二卦的交索。而交索的乾坤二卦只是观念上的,并不表现出来。因它根本不会影响卦的性质。

②认为卦变即是由某某卦变成某某卦。但这种某卦变某卦并不象春秋时期的变卦那样“遇×之×卦”。也是不明确表现出来,同样是观念上的,如《益》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彖传》解释它的卦象为“损上益下”,什么叫作“损上益下”呢?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的解释是:“否乾上来之坤初”。意思是:否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外卦的乾卦上面的阳爻上九向下运动,来到内卦坤卦下面的阴爻初六那里,并且取而代之。这样否卦就变成益卦。

又如《晋》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彖传》解释它的卦象是“柔进而上行”。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蜀才的解释说,“此本观卦,案九五降四,六四进五,是柔进。”意思是:这本来是《观》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卦,但由于《观》卦的外卦巽卦的六四爻向上面移动,来到阳爻九五的位置,并且取代了它。于是观卦变成晋卦。

又如《随》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震下兑上,《彖传》解释该卦象说:“刚来下柔。”仔细端详,这本来是《旅》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但由于该卦的上卦离卦的上九阳刚之爻来到下卦艮卦的初六阴柔之爻的位置,并且取代了它,从而旅卦变成随卦,这就是“刚来下柔”。

上面两种说法,虽然有些不同,但都是在探讨某卦的构成和来源。关于前者,应该说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任何一个卦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通。原因在于《周易》中除乾坤之外的六十二个卦都是乾?坤?衍生而来的。关于后者,实看上即是在探明某卦由某卦变来,这不仅可以发现某两种之间的卦画、卦象联系,而且似乎说明两卦之间的阴爻阳爻是可以相互往来的。它对占筮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刚柔可以互相往来,这给释卦增加了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为研究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关系开创了道路,后来虞翻的卦变说,宋代李之才的卦变图就是从此演变而成的,它在用象数解《易》的领域里影响很大。但它决不是《周易》本身所有的,朱熹也承认,它“非画卦作易之本旨”。

这种卦变说也是不能相信的,因为它既没有任何的科学根据,全是《彖传》作者的主观杜撰。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没有任何标准。如前介绍的两种说法,都可以解释卦变,两种都能自圆其说,取哪一种呢?

同时照这种办法一个卦可以从许多卦变来,再举《贲》卦为例,其卦象为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前面我们已作一种解释,认为是乾、坤相互交索而成,当然也可以说是从《泰》卦变化而来。而朱熹则提出两种解释:

卦自损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而来,柔自三来而文二,刚自二上而文三。”这是说,贲抖是从损卦变来的。即损卦的第三爻阴爻来文饰该卦第二爻的阳爻。与此同时损卦的第二爻阳刚之爻又上去文饰第三爻阴爻。说通俗点,就是损卦的九二爻与六三爻互换位置就变成了贲卦。

“自既济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而来者,柔自上来而文五,刚自五上而文上。”这是说,贲卦是从既济卦变来的。具体说来即是既济卦的上六爻来文饰第五爻,与此同时该卦的九五阳刚之爻往上去文饰上六阴爻,实质上也就是该卦的九五爻与上六爻互换位置。

这两种说法的手段都一样,只是一个从贲卦的下卦说,一个从责卦的上卦说。这样贲卦的卦变来源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从泰卦变来,一是从损卦变来,一是从既济卦变来。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毫无定准。

刚柔消长说

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卦变说的另一种形式。只是卦变说研究的重点是卦之已然,即面前的这个卦是由哪个卦变来的,或是由于那个阴爻或阳爻前来取代了原来的那个阴爻或阳爻。而刚柔消长说即是就面前这个卦象观察它的发展趋势,是阳刚之爻发展的势头好,还是阴柔之爻的发展势头好,以此判定该卦的吉凶,可见它研究的重点是卦之未然。最典型的是《泰》《否》《剥》《复》四个卦。一般说来,阳刚之爻的发展趋势好则吉,反之则凶。

《泰》卦卦象,三阴在上,三阳在下。卦辞为“小往大来”。为什么是“小往大来”呢?《彖传》从不同的方面作了解释。其中的一种解释便是“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是说之所以该卦是吉利的,就因为内卦为阳,外卦为阴,内卦性健,外卦性顺,内卦是君子,外卦是小人。按照六爻的运动变化规律,其运动发展的方向是由内向外。即是说阳要代替阴,健要代替顺,君子要取代小人,所以说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这就是吉利的。

与之相反的是《否》卦,三阳在上,三阴在下,卦辞是“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为什么呢?《彖传》的解释也从两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按照从下往上的运动发展方向来看,内卦的阴、柔、小人要逐步取代外卦的阳、刚、君子。这就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再看《剥》卦,卦象是一阳在上,五阴在下。卦辞是“不利有攸往”。为什么呢?《彖传》认为是“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这是说五阴将变革一阳。因为按照从下往上的发展来看,一刚爻在上摇摇欲坠,五阴柔之爻很快将会把一阳刚之爻变革掉。阴柔代表小人,阳刚代表君子,这是小人当道,君子受危之时,‘所以说“不利有攸往”。

与之相反的是《复》卦,五阴在上,一阳在下,显然这是剥卦变过来的。即将被剥落的一阳又折而向下,回复到初生的位置。所以卦名叫《复》,《彖传》解释卦象说:“刚,反,动而以顺行”,“利其攸往,刚长也。”刚反,即一刚爻返回来了。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前进。尽管现在是五阴对一阳,但由于这一阳处在下卦之初,为方兴未艾之时,发展下来将会取代五阴,这就是“刚长”的含义。因而该卦是“利有攸往”。

这种情况还有《姤》卦《临》卦;《夬》卦《遁》卦。

刚柔消长的理是否能贯彻到底呢?这是有疑问的。

如《遁》卦,从卦象看是四阳在上,二阴在下,按发展趋势来说,是阴长阳消,即《彖传》所说的“浸而长也”。应该不好的,但卦辞却是“小利贞”,而其它几个爻辞也大都是吉或利。又如《姤》卦,从卦象上看,是五阳在上,一阴在下,其发展趋势更是阴长阳消。卦辞也是“女壮,勿用取女”,说明女子会强大,不要去娶女子,以免导致阴盛阳衰。但《彖传》却说:“天地相遇,品物成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又认为是很好的卦。说明天地阴阳二气相交,促使万物生长,而且阳刚之爻既得正位又处尊位,所以阳道仍能大行天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同样,《泰》《否》两卦,从刚柔消长说来看,《泰》卦好而《否》卦不好。《泰》卦其所以好,是因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即君子取代小人,可见君子小人是难与共处的。但另一方面《彖传》又说“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认为《泰》卦的卦象是天地相交之象,是上下志同道合之象。既然是君子与小人。怎么又可能志同道合呢?同时使用两个标准去解说,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否》卦的情形一样,此处不赘述。可见刚柔消长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结合说  

这种方法是将上述所列的几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便能在解释卦象、卦爻辞时左右逢源。结合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①得位说与得中说相结合。

这就是《彖传》《象传》经常所说的“中正”,《彖传》《象传》认为如果某爻既得中,又得正。那将是十分吉利的。

《随》卦,其九五爻是阳爻居于奇数位,而且又处在上卦之中,所以该爻是既得位又得中,《象传》在解释该爻爻辞“孚于嘉,吉”时,即认为之所以该爻的诚信受到称赞,是因为“位正中也。”《晋》卦,其六二爻是是阴爻居于偶数位次,又处在下卦之中,所以是既得中又得位。《象传》在解释该爻爻辞“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时说:“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又如《巽》卦,其卦象是九五爻以阳刚之爻处上卦之中,又居于奇数位置,这是既得中又得位,故《彖传》说它“刚巽乎中正而志行”。卦辞也是“利有攸往,利见大人”。这些都似乎有道理,但细加检验,则有问题了。

问题之一是有些爻既得位又得中,但却并不吉利,如《剥》卦,其六二爻是既得中又得位,应是吉利无比的,但该爻爻辞却是:“剥床之辨,蔑,贞凶。”意思是剥落大床已经剥到了床头,床头必会蚀灭,这样即使正确也是凶险的,(或者释为:卜问此事结果是凶险的。)又如《屯》卦的九五爻,既是阳爻居于奇数位,又是居于上卦之中,既得中又得正。但该爻爻辞却是“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显然是只利小而不利大。《履》卦的九五爻也是既得正又得中,但爻辞却是“夬履,贞厉”。不管怎么解释,“厉”是危险灾祸之意。可见中正则吉的说法不能成立。

问题之二是有些卦上卦下卦都是得中。但结果却不一样。如《师》卦的九二爻为得中。爻辞是“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显然是吉利的,得到君王的多次嘉奖。而六五爻同样是得中,爻辞却是:“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前三句说打猎有所获,没有问题。但后三句却说老大率军出征,老二则会收尸而归,非常凶险。这怎么确定呢?

问题之三是有些卦上卦得中,下卦得正。或者是上卦得正,下卦得中。或者是上卦得中又得正,下卦只得中不得正。或者反之。以那一卦作为确定凶吉的依据呢?

中说与相应说相结合

显然这是为了弥补得中说与相应说的不足而创造出来的。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种情况:

A、以一个得中的阳爻与一个得中的阴爻相应,而不管它是否得位。例如《萃》卦,《彖传》解释说:“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认为萃的意义是聚集,为什么呢?理由是两个得中的阴阳爻相应,即应合在一起,所以卦名为萃。这是说得中又得位的九五爻与得中位的六二爻相应。

《师》卦也是这种情况,它的卦象是,得中的九二爻与得中的六五爻相应,与《萃》卦不同的是相应的两个爻都不得位。但《彖传》的解释却是一样的。都是说它们“刚中而应”。可见得中与相应说结合时是不管爻位的。

此外象《遁》卦、《家人》《同人》卦都是既得中,又相应。而且还是得位的。但奇怪的是《彖传》只指出《遁》卦是“刚当位而应”,而对于《家人》卦却视而不见,只字不谈,而大谈男女所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及其男女关系对于天下安定的意义。

B、以一爻得中而其它五爻与之相应。如《大有》卦,卦象是六五得中与九二相应。《彖传》解释卦名为什么叫“大有”时说:“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日大有。”该卦是五刚对一柔,按照《周易》的体例是“少者多之所贵,寡者多之所宗”的原则,五个阳刚之爻都想和六五这个阴柔之爻相感应,所以说它是“上下应之”。惟如此,五个阳刚之爻都归一阴柔之爻所有,这就是大有的含义。

又如《比》卦,其卦象是九五得中与六二相应,但《彖传》却说它:“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意思是九五爻由于发扬永远正确的品德,使得那(不宁者,不得安宁者)五个阴爻都来与之相应。因而无咎。

奇怪的是《师》卦也是这种情况,它的卦象是三,与比卦卦象正好相反,但《彖传》却只说“刚中而应”,即九二爻与六五爻相应,而不说其余五个阴爻与之相应,看来《彖传》作者对此也是高下在心的。

位说与得中说、相应说相结合

如《同人》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卦象是六二既处下卦中位,又居于偶数位置,是既得中又得位,它与上卦九五构成相应关系。但《彖传》却没有按照前面所说的两种相应关系来解释,而是说:“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又说“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这里不是说六二爻与九五相应,而是六二这个阴爻与整个外卦乾卦相应。不知是为什么。既然一个阳爻可以与另一个阴爻构成相应关系,也可以一个阴爻与另外三个阳爻(即一卦)构成相应关系,甚至还可以一个阳爻或一个阴爻与另外五个阴爻或五个阳爻构成相应关系,那么这种对应关系还有什么规律可言呢?完全在于释卦者的兴之所至,如果说他还受点约束的话,那也主要是在如何把卦爻辞讲通上费了脑筋。

再如《小畜》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卦象只有九二得中,九五得中又得位,根本不构成相应关系。但《彖传》却说:“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这里的得位是六四处于偶数位置上。由于六四得位而导致五个阳爻都来与它相应。这就破坏了自己所  订的原则,比上面所举的《同人》卦的例子又走远了一步,把不相应的说成相应,而且还说它与五个阳爻相应,更是随心所欲。《彖传》作者为了把卦辞讲通,又说九二和九五两个阳爻都得中,虽然其性强健,但却顺从形势,接受一柔的畜止,甚至使得其它五个阳爻也顺从六四这个阳爻的畜止,所以是亨通的。这就越发使人不知所措了。

④卦变说与得中说、得位说相应说相结合

这是在用前面几个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用的。核心内容是卦变说。即一个卦变成另一个卦,如果其中某个阳爻在位置调换以后,得中又得位,或阴爻调换位置以后只得中,不得位,都是吉利的。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

A、例如《噬嗑》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彖传》对卦象卦辞的解释是:“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柔得中”指的是阴爻六五,“上行”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是指《噬嗑》卦的六五爻再往上走。这句话实际上应该是“柔上行而得中”,它是针对《益》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六四爻说的。是指《益》卦兰的六四爻,上行至于第五爻的位置而得其中,并且取代了它,而同时益卦九五爻则让位于六四爻,自己落到六四爻的位置上。从而益卦变成了现在的《噬嗑》卦。第五个位次是尊者之位,应为阳爻所居,但现在却是阴居阳位。所以说是“不当位”,但由于它是由益卦变来的,虽然不得位,但得中,所以应是吉利的。

《蹇》卦,《彖传》说它:“蹇利西南,往得中也。”哪一个“往得中”呢?原来是指《小过》卦的九四爻而言的,《小过》卦的九四爻上升到六五的位置,并且取代它变成九五,既得位又得中,所以非常吉利。

B、《鼎》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彖传》解释卦象卦辞为:“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谁进谁上行呢?原来是指《巽》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的六四爻上升到九五的位置并取代它,与此同时原来九五爻即让位于六四爻,也就是说它们互换一个位置,变成现在的鼎卦。所谓“得中而应乎刚”指的是卦变之后,鼎卦的六五爻与九二爻相应,两爻都是只得中不得位,但也没有问题,而且还大为亨通。

《无妄》卦也是这种情况,其卦象为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彖传》释为:“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中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就是指的是卦变,这个“刚”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不是从上卦的乾来的。因为乾还是乾,并未改变。原来这个“刚”指的是《无妄》卦的初爻,它是从《讼》卦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的九二来的,下卦为内,上卦为外,九二在初爻之上,相对来说当然是从外来。《讼》卦的九二下降到初爻的位置成为初九,并统率二阴,因为“阳卦多阴”,阴卦“一君而二民”,下卦震以阳为主。震为动,乾为健,这就是“动而健”。“刚中而应”是说《无妄》卦的六二爻与九五相应,这两爻都是既得中又得位,因而是既正确,又大为亨通。此外,《随》卦《渐》卦,释卦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方法。

以上种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把一个整体的卦拆开,专门探讨其中爻位的变化情况,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原则。对卦爻辞作出种种不同的解释,所以可以把它们都归之于爻位说的范围。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战国时人们释卦已经从春秋时的主要研究上下卦的相互关系,转变成为主要研究各个爻位以及爻位相互关系上来了。表现出研究的深入和细致。但并不是说春秋时期的从着眼于内外卦的象征意义来研究内外卦的矛盾关系的做法即已失传了,战国时释卦仍然在使用,只是不占主流了。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有关家庭的卦上。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咸》卦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艮下兑上。卦辞是:“亨,利贞,取女吉。”说明此卦是有关婚娶之事的。《彖传》释此卦主要是从取象说入手。《说卦传》“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是说艮?是由于乾?三次向坤三求取得来的,第一次得到震?,第二次得到坎?,第三次得到艮?。所以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这三卦都一阳二阴,以阳为主,是阳卦。《兑》?则是坤?次向乾求取得到的,第一次得巽?,第二次得到离?,第三次得到兑?。故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这三卦都是一阴二阳,为阴为主,是阴卦。《说卦传》又说:“艮,止也。兑,说(悦)也。”艮和兑此外还有许多象征意义,这在讲八卦的象征物时已有所介绍,但《彖传》这里只就男女刚柔和止悦三个方面的解释。

《彖传》首先训卦名“咸”为感,感就是感应。然后将它分为上下两个卦,上卦兑是阴卦,阴为柔,下卦艮是阳卦,阳为刚,故说该卦的卦象为“柔上而刚下”。柔又可象征阴气,刚又可象征阳气,“柔上而刚下”的卦象又可象征阴阳二气相互感应,各求所需,各得所求。这就是“二气感应以相与”的意义,这是以天地自然界的相感来释卦名“咸”。

接着,则从男女、止悦关系来分析,从男女心理感应上来说,如果止而不悦,则不能相互感动,而悦而不止,又不符合少男少女的身份。最恰当的就是止而悦。卦象艮下兑上,是少女在少男之上,也就是男在女下,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迎亲是男子亲自到女家迎女,女的坐在车上,男的则拉着系车的索子。下车后,男的先到自己家门口,等待女子到来。女的来后,男的则作揖请女子进屋。这就是男下女上,这样少男少女则结成夫妻。其后的六爻从“咸其拇”到“咸其辅颊舌”,以人身的具体部位作比喻,形象表现少男少女从相亲相爱到最后亲吻嘴舌的过程。《彖传》的解释显然不是用爻位说,而是取象和取义并用。

哲学家苟子也是这样解释《咸》卦的:

《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大略》)

认为《咸》卦体现了夫妇之道,具体说来就是迎娶时候的“以高下下”“以男下女”。这样《咸》卦又成了人们伦理道德的形象规范。至于是《彖传》借鉴了荀子的观点,还是苟子借鉴了《彖传》的说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革》卦卦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离下兑上。离为火,兑为泽。又离为中女,兑为少女。《彖传》解释说:“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日革。”这是用上下卦的象征物来研究上下卦的关系,解释卦名。泽水居于离火之上,水灭火,水受火烤而干,所以叫做“水火相息”,息,即灭。也就是俗话说的水火不相容。另一方面,二女同居一室各有各的打算,势必互不相让。而且少女居于中女之上,长幼关系颠倒,又势必导致争斗,矛盾异常尖锐而不可调和。所以无论从“水火相息”说还是从“二女同居”说,这种状况都必须进行变革,所以卦名叫革。

《家人》卦的释卦也是着眼于上下卦的象征关系。基本是不用爻位说。

但爻位说也许是战国人解《易》释卦的主要方法,所以几乎无孔不入。有时即使是完全用取象和取义说来研究上下卦的矛盾推移,但仍免不了带上爻位说。

如《恒》卦,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巽下震上。《彖传》从三个方面分析卦象,解释卦名。

①提出“刚上而柔下”,震为长男,为刚;巽为长女,为柔。这是长男在长女之上,与《咸》卦正好相反,这种关系正确,可以守恒长久,故卦名叫“恒”。

②提出“雷风相与”。震为雷,巽为风。雷震于天,风行于地,风雷激荡相互为用。这是自然界恒久不变的现象,所以卦名叫“恒”。

③提出“刚柔皆应”,这是说恒卦的六爻,三阴三阳都相应,具体说来就是:初六阴爻与九四阳爻相应,九二阳爻与六五阴爻相应,九三阳爻与上六阴爻相应。刚柔都相应,说明关系融洽而能持久,所以卦名叫“恒”。

前两种采用的是取象和取义说。第③种仍是爻位说。

其释《艮》卦也是取义说与爻位说并用。艮的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彖传》一方面从艮的意义为止人手,提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要求行止有时,顺时而动。另一方面又从相应说立论,认为它“上下敌应,不相与也”。即它的六爻没有一个相应,全都不相应,表示互相乖离,互不配合。以此解释卦辞的”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彖传》释卦主要是爻位说,兼有取象,取义说。

值得指出的是:《象传》释卦虽然也大多采用爻位说,但它又特别注意取象以明人事,姑且将它叫作“取象明事说”,这是《象传》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释卦象上。

《象传》解卦象几乎处处都是先言卦象的象征物,然后紧接着论人事,借卦象明人事。

如《师》卦,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坎下坤上,坎为水,坤为地。《象传》解释说:“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要求君子观此卦象后能受到启示,象地能容水一样,做到宽宏大量而容民畜众。

《大过》卦,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巽下兑上,巽为木,兑为泽。木在泽下。《象传》释此卦象“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通常是木在泽上,舟行水上,而今木在泽下,是翻船之象,此喻形势险恶。面对此种情况,君子或坚持操守,无所畏惧,继续扶弱抑强。或退隐观世,无事挂怀。

《萃》卦卦象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坤下兑上,坤为地,兑为泽,为水,卦象是地上有水。地上积水过多。随时都有溃决之危,因此《象传》说观此“泽上于地“之象,“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即应该将武器修整好,以防备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些基本上都能比附得上。但也有较为牵强的。

如《颐》卦卦象是周易占卜,八卦占筮,周易如何占卜,震下艮上,震为雷,艮为山。《象传》说:“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雷在山下是沉闷之雷,声音不易扩散出去。所以君子观此卦象则应慎言语。但为什么要“节饮食”呢?不知从何谈起。

《象传》这种释卦象的做法其理论根据是《周易》中的卦象都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规范的形象概括,它本身不只是一些单纯的卦画符号,它的组合也不是随心所欲所至,不是按照某种原则自然组合而成的,而是圣人的精心编造,它所代表的是圣人的意见。所以品德高的君子或希望自己成为君子的人,观看卦象后则应依照卦象的启示,进行相应的行动。

《象传》的这种做法,开启了研究《周易》的两个领域:

①把《周易》作为一部无所不包的人生百科全书。因为既然每个卦象都包含有人生哲理和立身处世原则,人们应该把卦象作为生活行动的指南。所以《周易》就成了人生的教科书,后世许多义理派易学专家就是这样研究《周易》的。

②既然卦象具有如此深厚的内蕴,那么它的排列就是有计划的精心编排的,它与卦爻辞一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决不可能与卦爻辞毫不相干,后世许多人曾致力于探讨卦象和卦爻辞的关系,有人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人们释卦的主要方法是爻位说。即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卦的爻位上。这是对取象说和取义说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这一点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后世无论象数派还是义理派都不能离开它。而且可以说都是从这里引申、借鉴、生发出去的。后世任何一个易学家解《易》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爻位说。它尤其对汉代的象数学派影响深刻,孟喜的十二消息卦,卦气图;京房的八宫卦说,纳甲说,阴阳二气说,五行说;《易纬》的八卦方位说,爻辰说;虞翻的旁通说,卦变说;荀爽的乾坤升降说都是从这里发源的。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对后代影响大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科学的。有些东西由于受到某种社会政治需要,或受到某种社会风气影响,一时相沿成习,积非成是,也是经常有的。

关于爻位说,我们在前面分析时已经指出它的荒谬。荒谬的根本原因是它与《周易》的实际情况相违背。战国时人在释卦时也是各取所需,哪种方法解得通就用哪种,比如得位说解不通时,就用得中说,得中说解不通时,就用相应说,相应说解不通时,就用刚柔消长说,或用卦变说,如《未济》卦从得位说看,六爻都不得位。但卦辞却是“亨”,《彖传》为了解通,则说“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抛开得位,专以刚、柔说解之。

特别是“承乘说”,如《屯卦》,六二爻辞不太吉利,说娶的一个女子要十年才生小孩。但从卦象看六二爻既得中,又得位,而且还和九五爻相应,应该说是吉利的,然而爻辞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并不吉利,为了解通,《彖传》把责任又推给了六二,说是由于它凌驾在初九阳刚之爻头上,因而导致不利。这是怪它不该处在第二爻的位置,即不该居中,不该得位。

《归妹》卦,《彖传》说它“无攸利,柔乘刚也”,这是指上卦六五乘九四,下卦六三乘九二,都是阴乘阳。但从相应说看,则九二与六五正好相应,而且这两个爻都是得中。

但因为有哪一条不该,全卦都不好了,那么是不是只要不是柔乘刚就行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如《否》卦茎,这是刚在上,柔在下,应该吉利了吧!但卦辞却是“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彖传》又找出了理由,说是阴的发展趋势要取代阳,叫做阴长阳消,所以不好。说好能找出现由,说不好也能找出原因,关键就看卦爻辞怎么说。这还存什么标准和原则呢?所以许多时候都是几种方法一起用,总有一种相合,而只要有一种相合就行了,又没有规定相合原则的比例。殊不知,什么方法都能用就恰好证明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用。

我说这些的目的在于证明,由此而衍生出的许许多多的象数理论和释卦方法也都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值得怀疑,因为它经不起《周易》本身的验证。但既然已经成为一种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易学传人,我们又有必要弄清楚他们的本来面目,以免上当受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