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平时看剧比看纪录片多,但有一部纪录片,在哥心目中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 《地球脉动》(Planet Earth) 2006年一开播,就被誉为难以超越的经典。豆瓣评分9.7,高的吓人。 《地球脉动》的画面美到爆炸,每一帧都可以截成壁纸。它所展现出地球的壮丽风光和罕见生物,令人叹为观止。 谁都没有想到,这样的神作居然会有第二季。没错,就是哥今天想讲的《地球脉动II》。 第二季同样是由BBC出品,哥看了第一集,表示好看到哭。 最吸引人的当然是画面,这次用了4K高清摄像机拍摄,画面的细腻和饱和度大大提升,随手一截都美如画。 哥墙裂建议大家在大屏电视上看,关上灯开上音响,真是一种享受。 除了画面,纪录片的核心当然是地球上的神奇生物。 比如侏三趾树懒,全世界仅剩数百只,并且全部生存在巴拿马的埃斯库小岛上。 小岛虽然小,但雄性树懒要想和雌性树懒交配,还得经历不小的波折。 它们只能依靠雌性的叫声来寻找对方,这期间要跋山涉水…… 穿过山间与树林 虽然欲火焚身,但动作依然慢的和闪电一样…… 最后找到的居然是已经生了宝宝的雌性树懒…… 树懒boy心里苦,有苦说不出。 不过没关系,在这个比纽约中央公园还小的小岛上,两个相爱的树懒总会找到对方。 比起树懒,有些动物的求爱方式就没那么浪漫了。 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岛上,生存着地球上最大的蜥蜴——科摩多龙(长3米,重70公斤) 雄性科摩多龙在求爱时,很容易遇上另一只雄性,它们争夺爱人的方式就是:决!斗! 男一和男二正在展开激烈的角逐,女主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数个回合之后,体型较大的男一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只有最强壮的巨蜥才能赢得交配的权利”。 看到没,弱肉强食,从来都是自然界的第一法则。 东太平洋的费尔南迪纳岛,爬行动物——海鬣蜥——从一出生,就要接受最残酷的生死考验。 小鬣蜥出生在海边的沙滩上,它一破壳,就被周围几十条游蛇盯着,它必须靠自己的智慧和速度摆脱游蛇的致命追捕…… 你以为小鬣蜥必死无疑的时候,它竟然又能蛇口脱险 这一段群蛇追杀新生鬣蜥的大戏,堪称年度最惊险动作片!大家一定要戳开视频,哥看了好几遍,实在太震撼!
逃生成功的小鬣蜥,将和父母一起学习如何生存,如何在海底获取食物。 这样一种奇怪的爬行动物,从出生就有极强的求生能力,成年后则是另一幅模样——智慧的凝视。 同样是靠海生存,南极的颊带企鹅们想要获取食物,难得多。 企鹅爸爸们会一个个跳入冰冷的海中捕食,但海上的巨浪经常把它们打翻 还要提防天敌,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葬身于海中。 新生的企鹅宝宝们都在岛上等着爸爸的归来,它们饿坏了。 肩负着一个家庭的使命,企鹅爸爸们在海上拼命捕食。 终于,艰难上岸之后,企鹅爸爸们会装着满肚子的食物,步行几公里,寻找它们的孩子。 受伤流血也是常有的事…… 好在爸爸归来,小企鹅们终于能饱餐一顿了。 在这之后,企鹅爸爸留下照顾宝宝,换企鹅妈妈出去捕食。 日复一日,它们重复这令人敬畏的通勤。企鹅父母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企鹅宝宝的成长,而这个小岛上,有上百万只企鹅在做着同样的事。 这也是最让哥感动的一个故事,堪称伟大。 上面的内容不是第一集的全部,还有其他动物的精彩故事。仅第一集哥就看了两遍,而豆瓣上的评价,也无愧于这部纪录片的品质。 史无前例的9.9分,而国外权威的评分网站IMDb上的评分同样接近满分 经典都是由自己超越的,大写的牛逼。 这些令人惊奇的地球景观、震撼人心的动物故事,都是怎么拍出来的呢? 一个字,全靠——拼。 拍摄企鹅这场,设备太多,全都要靠人力搬运 严酷的天气,十分钟能经历四个季节。 许多重要场景不能错过,所以他们必须抓住时机 每一个幕后人员都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拍摄过程中,企鹅们完全熟悉了这一群人,甚至把他们的帐篷当成厕所…… 拍摄游蛇围捕小鬣蜥那场,为了拍摄方便,摄影人员甚至连手套都没戴! 而那么多蛇就在几米之外,简直是搏命。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编剧和旁白依然由英国生物学家大卫·爱登堡担任,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老顽童,跟随拍摄团队“上天入地”,不得不佩服他对大自然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 一部仅仅六集的纪录片,整整拍摄了2089天,用了42位摄影师,去了40个国家117个不同地区。 十年磨一剑,才有此神作。 哥很赞同豆瓣网友@豆丁的一句话——
但《地球脉动》的意义绝对不止于此,与纪录片中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截然相反,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正在被人类捕杀、在灭绝。 制作人员并没有过多谴责现状,他们只是将大自然的神奇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每一个人意识到:大自然的生命值得敬畏,如果我们伤害自然,这个美丽多样的世界将不复存在。 如果还有第三季,我愿意再等10年。 (《地球脉动》第二季在腾讯视频可以直接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