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4岁的夫妇徐先生和刘女士,自从后者退休后便“搭档”炒股。4年前徐先生退休后,两人便做起了“职业股民”。刘女士说,面对跌宕起伏的股市,他们的心态却非常好,“赚了当是补贴家用,亏了就当是交交学费,以平常心才能无谓输赢。” “操作业余”心态非常好 虽然入市时间比老伴要早,但刘女士却感叹自己只算是“半个股民”,“比起老伴来,我很多东西都不懂,对K线图、量能分析等也是一知半解,很多时候都是凭感觉。” 刘女士说,因为对股市的一知半解,她自己主要是短线操作,感觉哪只股票可能要下跌,立刻就会卖掉。“虽然可能错过大涨的机会,但有好几次都是胆小让我躲过了大跌。” 虽然不算技术派,但刘女士的炒股收益却不算太低。2014年初,在徐先生的建议下,刘女士开始关注国企改革股,在每股价格3.5元左右买了1万股中粮生化,一年后她以20元每股的价格卖了出去,赚了10多万元。由于老伴对政策的把控非常好,她自己炒股的心态又非常好,在该股震荡时也没有动摇过,直到涨到她认定合理的价位。“那年我炒股的收益比我老伴的还高,过年时给他换了台电脑,现在看股票更方便了。” 实地考察后才做长线 与刘女士的“凭感觉”操作不同,徐先生则是扎扎实实的钻研派。每天一大早,徐先生都会先到专业的财经网站上看看当天的新闻,“很多人只看K线图,那是不够的,这些消息对市场的影响都很重要。对于炒股的人来说,新闻联播、财经新闻是一定要经常关注的。” 身为退休高级工程师的徐先生,对股市和K线图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敏感,虽然退休之后才完全入市,但在此之前他研究股票已有15年时间。“我在股市的投资心态是:牛市不贪,熊市不惧。炒短线最重要的是看量价配合。如果做长线,就要看自己研究企业的内功了。” 徐先生这些年来长线投资的股票不超过10只,但每一家他都有实地考察过,只有自己亲眼看到了企业的生产状况,了解到真正的利润所在,他才肯放心地全仓杀入。 2013年,徐先生发现一家位于佛山的上市公司有潜力,随后到佛山进行了1个多月的考察,然后结合该企业的年报、招股书、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在2014年一个合适的时机,以每股18元的成本投入20万买入,去年该公司的股价涨到了30元左右,徐先生在这只股票上就赚了10多万。这些年来徐先生考察过的上市公司多达10多家,在细致深入的考察后,有的企业让他增强信心,加大投入;有的企业则被认为“不靠谱”,果断抛弃。如今他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先看大势,根据政策与市场导向,判断出一个低迷中很可能会出现拐点的行业;再从这个行业中找到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等心里有底后开始建仓;等股价升到一个理性的价格果断出手,见好就收绝不贪婪。 用赚来的钱去环游世界 虽然夫妻俩的炒股方法完全不同,但多年来,他们夫妻从来没有因为炒股的事情红过脸。徐先生说,有时候连续几个月赔钱,刘女士还会拿出点私房钱,让他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虽然在股市驰骋多年,徐先生和刘女士的生活却从未被股市“套牢”,“炒股成为我们俩每天讨论最多的话题,还能时不时出门考察 旅游,退休生活更加充实了。”他们还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希望通过炒股赚来的钱,在65岁那年一起去环游世界,圆圆年轻时的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