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孟河医派”中的几位名医

 又一本 2016-11-22
\

略谈“孟河医派”中的几位名医

2013-06-04 14:30阅读:
略谈“孟河医派”中的几位名医在民间戏曲舞台上,有时会看到“牵线搭脉”的场景,说的是旧时名门闺秀或王侯内眷等这些贵妇人一旦生了病,碍于男女授受不亲封建礼教的束缚,医生看病只好用一根细线缠在女方的脉搏部位,由医生按住另一端,辨别息数、观察脉象。故事的来源出自慈禧太后请孟河名医马培之治病的这一传说。当时这位权倾一时的老佛爷偶感风寒,御医们久治无效,不知是何人奏本,请武进孟河名医马培之进京看病。慈禧不但是位女眷,而且贵为皇太后,所谓金龙玉体,不是任何人可以近得的。按中医治病的诊断方法,不外乎望、闻、问、切。慈禧听政都得垂帘,怎能捉摸得到她的神色。另外宫殿里充满了各种兰麝的幽香,也就根本闻不到病人的呼吸之气。况且又是金口难开,马培之不敢正视一下,只是隔着帘子正襟危坐,不敢多问一言。因此这望、闻、问、切的方法根本就无从谈起。中医的《脉经》分浮、沉、迟、数、……等28种脉象,只要能分清浮、沉、迟、数、虚、实这六种纲脉,分析其形成的机理,就巳经是很不错的医生了,何况是要从一条细线上分辨出如此复杂的脉搏,这实在是一种神话!
事实情况是当马培之得到奉旨进京与慈禧看病的这一诏书以后,心上着实诚惶诚恐。因为万一治不好太后老佛爷的病,龙颜不悦,说不定就要办罪。因此变卖家中田产,尽其所有,作为到京的活动费用。他买通太监,知道慈禧只是偶感风寒,胸膈胀满,胃纳不佳,御医们替她开了些补益的方剂,宫中有的是上好的人参,慈禧服药之后,水土不化,食滞中焦,精神倦怠,病症日重。马培之摸清了这一情况之后,仅仅只用了一味莱菔子,破气化积,胃里一阵松动,所有病症也就迎刃而解了。慈禧服药之后,巳知饥饿,先以稀粥加健脾之药调理,逐渐恢复正常。慈禧大喜,赏赐了他一个四品顶戴,并送了一个亲笔御书的“福”字给他。一路归来,自有沿途官员迎送,妤不风光,从此马培之便名声大噪,也就不愁吃用了。
另一位孟河医生名叫丁甘仁,丁字泽周,1865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他是马培之的亲传弟子。马培之死后,就由他主持马培之的一切医务和日常工作。逐渐他感到孟河这点弹丸之地,交通阻闭,对推动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便在民国初年举家迁移至沪上,从事和开拓他的中医事业。并会同沪上医生中的同道夏应堂、谢利恒等集资办学。并发起成立“国医学会”,首次把中医师组织起来,相互切磋,开团结协作之风。后又创办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女子中医学校。为了加强中医学术的研究,又发行《国医杂志》。后更又发起成立“江苏省中医联合会”,丁甘仁为首任会长。1920年成立时,孙中山先生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以示表扬。
 丁初到上海,在当时的租界上白克路人和里赁了三间房子开设诊所。因上海人对他并不熟知,因此业务平平,他便想出一个“空城计”的主意来,每日雇用几名轿夫,在轿子上挂了二盏“丁氏医庐”的红色大灯笼,每天在大街上四出兜荡,做一个活动广告。当人们看到这位医生终日进进出出,想必其业务十分繁忙,便逐渐上门来请他看病。当然丁精通医理,诊治得法,对伤寒湿温更有独到的研究。他对贫苦病人不但不收诊金,有时甚至还代付药费,因此得到病家的信任和宣传,便逐渐走红起来。1916年并在上海创办中医专门学校及广益医院,对继承中医学术,培养中医人才作了很大贡献。著作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喉痧症治概要》等,并有门人所辑成的《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卒于1926年夏,享年62岁。身后参加殡礼者除各界知名人士外,尚有华侨及当时六个国家公使的代表,盛况空前。他的儿子丁仲英先生也是上海的名医,并且一直主持着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工作。丁仲英的儿子丁济万身任中医界的要职,后来去了香港;济万的儿子丁景源在美国纽约行医,并任纽约医学界的负责人。现在留在上海的丁家尚有其后人在华隆中医院供职。
在一般情况下要谈及“孟河医派”的,除我上述的马、丁两家以外,还有费、巢两家,习惯上把这四家称为孟河的四大医派。费家以费伯雄为代表,费字晋卿,约生于1800年,卒于1897年,他的先祖于明末迁居武进孟河,其家族世代以医为业。费伯雄少时攻读四书,很有文名。后来弃儒学医,承传家学,潜心研究《素问》、《灵枢》以及张仲景以后诸多名医大家的医学著述。费氏擅长治疗慢性疾病,尤其善治虚劳、杂病而享誉医坛。在咸丰、同治年间名噪江南,远近求医问学者络绎不绝。他将自己的医学见解和临床经验编著成书,名为《医醇》,共24卷,未及刊印,就毁于八国联军时的兵乱。晚年追忆原书内容,重新撰写,但“不及十之二三”计4卷。其他著作有《医方论》、《怪疾奇方》、《费批医学心语》、《费氏食养三种》等。
另一位孟河四大医派的是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巢渭芳亦是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巢崇山是孟河医派早年去上海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撰有《玉壶仙馆医案》、《千金诊秘》等,部分医案还被收入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在这里我重点要提到的一位是谢观先生,他对孟河医派的发展和近代医学的开拓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谢观字利恒(1880-1950年),晚年自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罗墅湾人。伯祖兰生,祖葆初,均为孟河名医。谢氏幼承家学,熟诵《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方书及本草。又工古文辞,精究经书、历史舆地之学。他虽然出生不在孟河镇,而孟河流经罗墅湾,习惯上也作为孟河医生。谢学识渊博。1901年肄业于东吴大学。与张元济友善,故早年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博览医书,精通医理。谢观于1917年在上海和丁甘仁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医学校(后改名上海中医学院),开创了中医教育的新纪元。并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和神州中医大学校长等职。他的门墙桃李遍及全国。在他门下的学生,佼佼者颇不乏人。如程门雪、黄文东、王一仁、张伯叟、秦伯未、张赞臣、许半龙、章次公、王慎轩等中医名家,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材生。谢氏撰著较多,如《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中国医学源流论》等。并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而且他不但精通医学,在文学上亦颇有造诣,同时还是《辞海》编辑。他对继承中国的中医学术和培养中医人才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1929年因汪精卫、褚民谊(这两人后来均充当敌伪大汉奸)这一些人主张废除中医,而谭延闿、于右任、林森、陈果夫、陈立夫等则极力主张保存和发扬中医。卫生部长薛笃弼,对于中医存废并无定见,故全国中医公推谢利恒为请愿团团长,谢首先去见谭延闿,谭倾听来意后,表示:“中医决不能废止,我做一天行政院长,非但不废止,还要加以提倡。”并当即伸出手腕请谢利恒为他诊脉处方,以示支持。随后谢又拜访了于右任,争取得到元老的支持。于说:“我一生都看中医吃中药,在我们陕西,全省只有一间教会办的西医院,一共只有三个西医生,绝大多数老百姓有病都是靠中医治疗的。现在这个西医出身的褚民谊等当政,想把中医消灭,那怎么可以呢?”他表示自己是赞成中医的。
1950年,谢利恒先生病逝于上海派克路福里寓所,他的门人,或写传记,或送挽联,或作诗词,悼念业师。盛心如有《谢利恒姻兄传书后》言:“何况中原争秦鹿,谁与领导撑地轴。我为天下苍生哭!”张赞臣挽联云:“从游卅载,随吾师领导医林,端仗中流支砥柱。相距一周,与先父逍遥泉下,休言近事更沧桑。”秦伯未先生则填词《蝶恋花》以悼谢利恒先生:“满院杏花谁作主?恼煞东风,依旧红如许!心事白头无言语,兀教俯仰伤今古。散尽当年诸伴侣。贳酒评茶,没个闲情睹,回首清游江上路,春波千叠斜阳暮。”
谢利恒先生因与我舅家有旧,在少年时我去他家,见他铜褐色的皮肤,五绺银髯,飘然有神仙器宇。过去上海市的炭画和照相行业,都挂有谢利恒的相片在门口作广告;后来逐渐由齐白石替代。现代炭画过时,时兴数码成像,齐白石的相片恐怕又都为一些半裸的少女所替代了。以上这几位孟河名医对我国医学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这可以说是中医界行业的骄傲,也奠定了“武進医派”的这一理论体系。
略谈“孟河医派”中的几位名医略谈“孟河医派”中的几位名医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