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正确解读

 伟天英 2016-11-22

小书生最近在看一部 小说,内容挺好,在小说开头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配上小说情景,感觉当时世态凄凉,主角悲天怜人,似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将要在主角身上发生。虽说那个意境是有了,但小书生老觉得其词不达意,接下来就听小书生发表愚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正确解读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原文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oyue)?虚而不淈(gu),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看到《道德经》我们肯定知道其为老子的著作,老子的道家思想我们更是熟知,他提倡“自然、道法自然、对万物不加干预”,《道德经》主张万物的“好”与“不好”,“善”与“恶”其实是同等的地位,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所以我们看这段话,其中“不仁”实为老子的思想理念,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仁义”、“仁德”,而是说情感,个人情感。然后我们看原句,文中“刍狗”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祭品(古代早的时候是以狗作为祭品,因为用不起猪、牛等大型动物,后来逐渐演变为拿草扎的狗代替就叫刍狗),当刍狗做成后,在祭祀之前大家都对他十分重视,人们不敢触碰,等到祭祀完之后,就把他忍下不管了,古书有载:“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正确解读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原意其实为: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都如刍狗一样(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也一视同仁(不偏倚、不干预)。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么?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就越强,政令繁多而使人困惑,更加行不通,只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虚静任由其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