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贞观”的“观”怎么读

 道2和 2016-11-22

前不久,电视上热播历史连续剧《贞观长歌》。剧中人都把唐太宗年号“贞观”的“观”字念成平声的guān。有作者撰文指出:这个音念错了,应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贞观”条的注释,读成去声guàn

 

这样的意见有没有道理?两种读法究竟谁是谁非?下面让我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贞观”一词的语源及其音义的历史演变作一点粗略的考辨,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在中外历史上,曾经以“贞观”作为年号的,除了唐太宗以外,还有西夏的崇宗和日本的清和天皇(约当公元9世纪中叶)。据前人考证,“贞观”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旧注认为:“贞,正也”“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这里的“观'',可以理解为观看、观察。但宋代的儒学大师朱熹却在《周易本义》中说:“观,示也。”“示”即“示人”,是展示出来给人看的意思。这两种解释,把同一个字分为立足点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两个义项,其实后者分明是从前者引申而来,应当读同一个音。但是,在唐代以前,它们却被分成了平声(guān)和去声(guàn)两音。请看西晋文学家陆云所作两篇诗赋的用韵情况(蓝字押平声韵,红字押去声韵):

 

《赠汲郡太守》诗:“於穆皇晋,豪彦实;天罔振维,有圣贞。”

《南征赋》:“悲国步之未夷,仰夙兴而昧;括无方而大诰,集率土而贞。”

 

同一位诗人的两篇韵文,其中“贞观”的“观”,却一读平声,读去声,可见当时一字同义异读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因此,唐代训诂学家陆德明便在《经典释文》中为《周易·系辞下》中“贞观”的“观”字注上了去声和平声两个读音:“官唤反(guàn),又音官(guān)。”

 

如果对于某篇经典中某个同义或近义的字只是一般的两读通用,也许情况还不会太糟,你只要全篇始终取其一读即可。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权威的注疏家还非要给你硬性规定:某个完全同义的字,这里必须读平声,那里必须读去声,而这些规定又往往随心所欲,毫无标准可言,这就势必搞得人一头雾水、难以掌握了例如《周易》有个“观卦”,其卦名为“观”而其卦辞、六爻爻辞、彖辞和象辞以及古注中也十多次用到“观”字,如:“大观”“以观”“下观”“观先王”“观民”“童观”“闚(kuī)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其生”“观盛”“观至”“观之”“观感”“观处”“观时”“观之主”“观之盛”等这“观”字的意义,基本上来自卦名,两者或同或近,或者存在着直接的引申关系,读音理应相同。但陆德明却认为,卦名的“观”和“大观”“以观”“观先王”“观民”“童观”“闚观”“观我生”的“观”都读去声官唤反(guàn),而“观国之光”的“观”则一般读平声官(guān),但也可读去声(guàn)。此外,他又说“观盛”以下各个“观”字都读去声“官唤反”,但在“大观”“以观”等词的下面又引王肃、徐邈等家旧注,说这些“观”也可读作平声“官”。这样莫名其妙地随文作注,叫后世的读者怎么能掌握呢?所以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就批评陆德明说:

 

陆氏于此兼收平、去两音,于“中正以观天下”云:“徐(晋徐邈,字仙民)唯此一字作官音”,是童观、闚观、观我生、观其生、观国之光,徐仙民并读去声矣!六爻皆以卦名取义,平则皆平,去则皆去,岂有两读之理?

 

此外,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观”字条“观,谛视”下也写道:

 

(谛视)审谛之视也。《穀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犹之以我见人、使人见我皆曰视。一义之转移本无二音也。而学者强为分别,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错出,支离殆不可读。不亦固哉!

 

通过对古代重要的韵书和字书的初步查检可以知道,在“观”字同义异读、随文混注的影响下,从北宋的《集韵》、元代的《韵会举要》、明代的《字彙》,直到清初的《康熙字典》,都将“观”字的“视(常视)”义,同它的“谛视”“示”“《周易》卦名”等义项,分别列入平声guān和去声guàn两个音项之中。这种现象,经过钱大昕、段玉裁两家批评以后,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仍然没有什么改变例如:

 

《考正字彙》(清光绪十六年版)

(一)音官(guān)·视也……

 (二)又音官去声(guàn):卦名;示也。


《中华大字典》(民国四年版)

(—)(guàn):①谛视。……②

示也。……⑤卦名。……

 (二)(guān):①视也。……⑦

示也。……

 

从上引资料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的字典中,“观”字的“视”义同“谛视”“示”“卦名”等义仍然被分列在两个不同的音项,甚至一个“示”义还可两项兼列。但是到了民国末年(1948),在黎锦熙先生编纂的《国语辞典》中,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其“观”字含有的“所示或示人之象”这一义项,从以前的去声guàn音被合并到了平声guān的音项中。这种情况是过去从来没有的。说明在当时的实际语用中人们已经把“示人,给人看”这个义项,由去声读成了平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义对应、音随义转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几部影响较大的古汉语和古今兼收的大中型字、词典,如《辞源》(修订版)、《辞海》(修订版)、《中华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都无一例外地将“看、细看”“示人、给人看”“《周易》卦名”等义项合在一起列入第一音项平声(guān)之中。

 

作为复词条目的“贞观”,由于出处来自《周易》“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而此“观”字无论释为“观看、观察”或者“示人、给人看”,现在都已读成了平声guān。古代的帝王年号“贞观”既然得义于此,那么即使过去曾经有人读过zhēn guàn,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语言应用的发展变化,也理当扬弃旧音,改用新声,将“贞观”一词读为zhēn guā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