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地震不再可怕!“陆海空”地震大数据三级监测体系上线

 有点小搓 2016-11-22

  “地震是造成伤亡最大的自然灾害,利用‘陆海空’的地震灾害监测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行地震短期预警,特别是利用地磁大数据监测,可望实现大地震前一两天内临震预警,从技术上来说已取得重大突破。”在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生态灾害扶贫——2016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与区域发展战略论坛”上,Gaea365移动互联个人安全大数据项目组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灾害预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地质构造研究中心共同对外发布了“陆海空(地面、地下、空中)”地震大数据三级监测体系。

  Gaea365移动互联个人安全大数据项目组负责人陈毅然表示,地震地磁监测是全球地震前兆监测的常规手段,迄今已有100多历史,中国第一个地磁观察台1874年在上海始建。全球有众多大地震前地磁严重异常的案例被记录和证实。“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前36小时,成都专业地磁台测得地磁的异常值方差高达26至95倍。地震发生前,北川中学正在上物理课的初二(一)班张家春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到了地磁剧烈变化所引起的指南针一直转圈的现象,但缺乏地震与地磁关联的相关常识,失去了逃生机会。”

  陈毅然坦言,由于地震地磁监测布点不足、采样频率错误、统计方法错误,导致目前全球仍然缺乏有效的地震地磁监测预警系统。“从汶川特大地震后,我们花了八年半的时间,针对地震与地磁的关联,研发了从单机版报警系统到移动互联大数据解决方案,再到‘陆海空’三级监测体系。”

  据了解,该监测体系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项新技术为基础,将监测的中短期相结合,利用“智能手机+大数据”实现群测群防。(来源:仪器仪表

  其中,“陆海空”三级体系中的“陆”是指利用该项目组已通过国际PCT专利检索的技术,在地面通过智能手机安装的APP,对震中地磁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项目组已建立起可以剔除各种异常因素干扰的大数据分析模型,通过智能手机这一移动终端实时采集数据,解决了传统台站监测手段单一、布局不足、数据有限的问题。”

  “海”则是指地下地电的监测,主要结合了中国地质大学曾佐勋团队的新型DD108地电监测仪作为中短期的辅助监测手段。“该仪器已有多次成功案例,并准备在武汉市以外的地方布点,实现多点数据比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