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就是快

 budaozheli 2016-11-22

【慢就是快】

欲速则不达,是中国的老话,但是很多人不理会这句话。

一切都有个过程,来的快的消亡的也快。现在互联网上的比如*销、*商、*财富、*宝、*金、*币(我“相信”大部分都是好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坏的,勿喷,嘿嘿)等等,这些都属于“网络营销”,这个网络和互联网没有关系,和系统有关系,美国几十年前就有了。目前在中国只有系统上层的小部分人能圈到钱,而且参与者不管赚没赚到钱都会落下不太好听的名声,当然如果能合法赚到钱,名声不是那么重要。问题就是,赚到钱的人比例很小很小,就像炒股的散户一样。还有一点,即使赚到钱了,心态也被玩坏了。因为在*销、*商中赚到钱的人,他们一方面没有其他什么技术,另一方面心态已经“打开”,根本看不上“慢钱”了,所以他们会到处投钱,招代理、被招代理,想办法让自己再赚一次快钱,所以他们的钱还会吐进这个黑洞里,最终钱流向哪里?流向那些最擅长把一群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手里。这些人要么接受过美国的财商教育和网络营销教育,要么受前辈指点。这些人的结局?要么赚够了就享受生活了,要么开始通过做培训圈钱,要么最后一把搂够了就跑路了,要么就进去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少数圈到钱的人投资不成功?因为投资人这个角色凌驾于雇员、自由职业者、企业主之上,需要多年的打拼才会有这个眼光和实力,因为“以钱生钱”是最令人向往的,也是最难实现的。以为有钱了就能做投资人了?如果按百分比来划分,做一个成功的投资人,资金占10%,经验、眼光、人脉这些无法量化的因素占90%,那么理论上这些圈到钱的人再投资成功的几率不到5%。理论基础薄弱、读书太少、没有靠谱的前辈,每一个都是致命硬伤。

之前和一个做**会销(这个**不是系统屏蔽的,是我不想得罪人,嘿嘿)的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他说十八大还是多少大哪位总理说过要支持这个产业,要使之走向正规化。我真的不知道上一次是开的多少大,领导人都是什么职位我也说不清楚,消息是真是假我也不清楚,因为我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但是我比较看重舆论,老百姓都说这个事是好事那就是好事,老百姓都说这个事是骗子,是忽悠人的,那么也根本不用解释,即使法律规定这个是正当行业也不会长久,因为不得民心,而所有行业的最终买单者都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

哪里能看到舆论?电视、报纸上审核较严格,这个我也能理解,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程度不同。微信公众号上是推送阅读,是一言堂,除了审核机制、阅读终端和报刊杂志不一样,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因为不能评论,即使能评论也是经过筛选的,言论完全不自由,完全看不到舆论趋势。只有新浪微博是随意评论的,发生任何一件事情,老百姓都能在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看法很激进,很不理性,但是还是有很多理性的言论的,而且我之前说过,我根本不相信科学,不相信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统计数据,不相信专家嘴里的事实、国家发布的事实,但是我相信老百姓的舆论。当然舆论也能被控制,但是身边人的舆论都是真实的想法,有鉴别能力的成年人都能看个大概。政治上的舆论我们可以不相信,因为太复杂;但是经济、民生方面的舆论还是比较能说明问题的。

提到舆论这块,我不得不说一下互联网上玩转舆论的高手,比如之前的“优衣库”、“机场金立手机”等等,创造出这些的都是舆论高手,还有一些其他热议的新闻也有可能是假的,是宣传手段。比如之前有一个新闻,好像是陕西的某个高校,让全校女生签订什么贞操协议。这件事出来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有的说学校太迂腐,而且这属于侵权;有的支持学校,认为现在风气就该整顿。在我看来,这类没有人员伤亡但是能引起正反双方热议的新闻很可能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咱们来客观分析一下,年轻人支持学校做法的百分比是多少?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可能跟地域、家庭背景都有关系。但是中国女孩的父母支持这所高校的做法的比例会有多少?我想应该会很高吧,因为大部分中国的父母都是传统和保守的,都怕自己的女儿受到欺骗和伤害,男孩也是一样,大多数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学“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仅此而已。而咱们中国的学生高中毕业之后是自己挑选学校、专业的多,还是听父母安排的多?所以这所高校传出这样的新闻是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还是更少的?

我平时很少看电视,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一个拉投资人的节目,都是好的创业项目。其中有一个做绿茶味漱口水的,他说西方人早就流行使用漱口水了,既方便又高效。中国人只有少数海归、白领才使用这个东西,所以潜在市场非常大,调查显示只有1%(大概是这个数)的中国人选择使用漱口水,99%的都会使用传统的牙膏牙刷,他说中国正在国际化,在不断地与国际接轨,所以这个行业有99%的空白市场,多好啊,感紧给我投钱,而且我们的漱口水酒精含量低,刺激性小,不会被查酒驾,绿茶味,清新又健康。

后来有个投资人说:1.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很难改变,不是那种特别强大趋势所迫(比如线下改网购、QQ改用微信),一般是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惯的,虽然有99%的空白,但可能需要99年之后才能实现;2.有些中国人都认为刺激性越大效果越好,因为相信自己感觉和“别人说”比相信科学的人更多,所以不能投给你。

特劳特的《定位》一书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不要尝试去改变大众的观念,那需要风口或者很长的时间。

【免费的就是最贵的】

有些人总喜欢免费的东西,免费的学习资源、免费的app、免费的扫码赠品,免费的一切。

但是有一个问题,追求、寻找免费的东西可能会消耗很大的精力,而且会把心态玩儿坏。

1.寻找免费东西耗时耗力。

举个例子,优酷和腾讯视频都能办会员,办了之后能不看广告,还能观看很多影视资源。而我之前的做法是到处去找云盘的资源,费心费力,还可能出现不完整、字幕错误等问题。到了后来我意识到在寻找免费资源时浪费的时间我稍微用来思考,转化成的利润够我办几年的会员了。所以到后来只要能办会员的网站我都是及早办理包年会员,然后我就发现处理任何事物、打开任何网站都是清清爽爽,非常高效。

2.免费的东西不会被珍惜。

有些人总会去听一些免费的讲座,期望得到不错的知识。殊不知真正用心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会免费的,因为世界上单纯为了分享思想、不考虑盈利的大师太少了,中国也不例外。所以不要期待在免费的讲座中会有什么收获。由于我接触到的外国人比较多,之前就总有朋友问我:大道至简,你说一下怎么样才能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水平呢?我说,你要不是富二代的话就花钱。花钱自己心疼了,自然就会去努力学。每分钱都是自己或者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哪能不好好学呢?2014年时雅思考试的报名费是1750/人,这两年价格又上涨了不少。报完名之后就会乖乖地去学习了,因为如果考得分数不好的话真的会心疼的。而雅思成绩在找工作、跳槽时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筹码的,因为它有口语部分,是和老外在一个小屋子里面对面交流的。

3.不尊重原创者。

别人辛辛苦苦地开发出来的app,你想方设法去找破解版;别人团队制作出来的收费资料或者电子书等等,你却想着和几个人分摊购买,这样的话自己的决心也会分摊的,而且长此以往自己的心态就会坏掉,导致自己也永远成为不了精彩的原创者,因为本身自己就不尊重原创者,自己也不会尊重自己。

 

【追求安稳风险最大】

安稳和自由是两码事,甚至完全相反,你越追求安稳,拥有的自由越少。最安稳的就是那些蹲监狱的人了,这是安稳的极致。如果你想拥有自由,就得放弃安稳,雇员要的是安稳,创业者要的是自由。

打工者、自由职业者追求的是安稳、待遇、月薪、福利;企业主和投资人追逐的是风险,并一步步提高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因为很多人惧怕风险,所以钱都是让少数懂得追逐风险并控制风险的人赚走了。

我自己了解到的,很多职业是吃青春饭的。至少旅游行业、IT行业、培训行业的很多职位是这样的,几乎是体力活。包括学校的教师、医院的医生、程序员,都是体力活,而不单单是技术活。体力活的特点就是,每天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极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那些放弃这样的工作主要是两点:1.身体支撑不住了;2.精神上支持不住了,自己实在厌恶这份工作了。咱们中国人的特点就是能忍、顾家,但是有些方面不能忍,有些建议不能听家人的。我们8090后的父母大多数一辈子就是一份工作,无非就是工人、农民、商人、国家机关人员等等,我承认社会不可缺少这些行业,我们享受的一切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但是这个社会更缺少有勇气、能做出改变、做出创新的人。父辈母辈经历的行业非常少,眼界比较窄,只认他们自己的道理,体制内的人认为应该找一些稳定的工作,国企、公务员、教师、医生都很稳定,受人尊敬;他们认为计算机是新兴行业,有发展,但是他们肯定不知道计算机其实更是个体力活。体制外的他们看到的就是有些医生工资高、可以收红包,教师权力大,可以收红包……但是他们没有仔细计算过需要熬多少年才能到主刀医生、班主任的职位,需要送多少礼,走多少潜规则,做多少违心的事。

我们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他们不一定会尊重。我是比较尊重和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里排任何东西,包括那种大的家庭相框,都是我来负责。我一定会把我哥的排在我上面,因为这样感觉就很正,很符合自己的内心和大家的目光。但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局限于这些表面功夫,而是追求真正的自我。

有的朋友想说,我在体力支持不了的时候我就向管理方向发展了。的确很多管理层的人都是基层做起来的,但是你得客观评估一下他们用了多少年,他们是什么性格,转化率是多大。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每天除了工作可能就是娱乐了,给自己充电也无非是那些专业知识或者非常玄的一些所谓的“时间管理”“提升效率”“团队意识”等等理念。上次参加过一个有道云笔记的讲座,主题是时间管理,讲课的都是职场精英,但是我感觉他们的思维方式太僵化,我真的是不敢认同。那么到底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呢?我还是坚持之前的理念:读宏观的书籍、西方的书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实践。少一些套路,多一些行动,才是王道。我之前组织过字幕组,也接过一些商业活动,后来组建了自媒体团队,现在回头想想,商业谈判的能力就是之前做过销售时积累的,组织能力就是一步步实践+读书中培养起来的。所以我建议刚毕业的朋友的简历里把“组织能力强”可以改成自己到底组织过什么商业活动比较实在一些。如果你能组织大家一起赚钱才是组织能力,否则全部是学生领域的组织能力,社会上的规则可能和学校里完全相反。


以上三条小规则是我自己在读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欢迎和我探讨!

个人微信:skipper56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