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经典就是你读了还想读的书。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有小说一样的吸引力山东 王京霞第一遍浏览,心情激动,屡屡拍案;第二遍细读,心情沉重,时时汗颜;第三遍第四遍点读,默默沉思。 然后,看着目录,细细回想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心中慢慢汇成这样的话: 站起来,且思且行,做有思想的教师; 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能被不明不白地挟裹着奔向终点。
这本书毫不回避教育的现实问题:教育有没有成功法宝?教师对学校、对学生的期待合理吗?课堂是舞台吗?什么是为师者的成功?…… 自己做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有多少时间思考过这个问题?每天忙着备课,上课,听课,应付检查,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关注自己的考核、排名;班主任就像救火队员,哪里出了问题跑到哪里,哪个学生发生状况找到哪个学生。还要应付各级各类的会议、督导、检查,评比,整天东跑西颠,疲于奔命。 是应该想一想:我们这样早起晚眠,忙忙活活,心急火燎,没有质量,没有品位的教书,到底要“去哪里”?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思想,能思考,有文化的传承,有教育的引领。如果教育者丧失了思考能力,只被牵着鼻子走;如果被教育者被泯灭了思考的权利,只会被动接受,这样的个体被学校源源不断的送上社会,社会不就变成了丧失思考能力的动物世界吗? 茅卫东老师指出:“教育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丰富心灵,学会观察,懂得思考,发现问题,克服困难,乐于分享,懂得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关心社会,热爱自然。” “教育,不只是把一些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我以为就是质疑和批判精神。” “我们应该清楚,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一段自由的时间,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要的;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持有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更是学生成长所必须。” 一口气列举出茅老师的这么多观点,是因为由衷的赞同。 二、走出误区,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喜欢这本书,首先因为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大实话,不矫饰,不造作,不粉饰太平,不随风倒舵。 书中叙述的十大误区,有的是我的亲身经历,有的是我的亲眼目睹,有的是我亲耳所闻,有的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而这些,大部分教师是看见了,愤怒了,发完牢骚没戏了,然后习惯了,顺从了,感觉不到了。茅老师则以自己敏锐的笔触,淋漓尽致的加以论述,然后用深度思考或予以支招,或引导你站起来,做真正的自己。 读茅老师的《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能使自己迅速成长。因为从字里行间,我读出的就是;作为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只有老师有了自己的思想,教出的学生才会有思想;只有老师会思考,教出的学生才会思考;只有老师站起来了,才能引领学生站起来,正确选择未来的人生之路。 细读此书,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内心也开始强大。因为此书让我思考,过去的几十年,我是怎么活的,为谁而活?今后的日子又应该如何生活?我不是为别人而活,更不能看别人的脸色而活,我要理性地活着,为这个“人”字能站立地活着。 三、摘下面具,做一个真实的人 和大多数老师一样,一读教育论文集、教育随笔,我就头大。无意间读到茅卫东老师的一篇博文《教育:理想为什么总是无法落地》,觉得茅老师是敢说真话的教师,是敢于把真心掏出来栉风沐雨的教师,于是找了茅老师的著作《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大误区》来读。 没想到,一读起来,竟然顾不上看已经上瘾的电视连续剧,躲在书房里发奋。当读到误区三《学校不该是戏院——谈“表演误区”》中的《不做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一节,很久没有过的激动和恐惧涤荡心头,觉得照本宣科疲于奔命的教师的灵魂被赤裸裸的暴露在阳光下,无处躲藏,忍不住手指翻飞,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小节,《为吃不到葡萄而焦虑》,真实而深刻的剖析出教师职业焦虑的原因——为自己。确实,老师的焦虑,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考核,为了自己的晋级,为了自己的工资。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是为你好,为你能考上……”反躬自问,这是真的吗? 第二小节,《为吃不到葡萄怪罪他人》,剖析了教师焦虑的进一步表现,是焦虑的行为趋向——抱怨。抱怨他人,找借口,转嫁责任,甚至失去底线。比如学生考试不理想,暗示学生作弊,甚至直接造假。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小狗咬尾巴的怪圈中打转,“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错过了很多自我调整、自我提升的机会”“消极的把纠结变成了死结”。 第三小节,《将吃不到葡萄变成自证无能的一个论据》,茅老师分析了另一部分焦虑教师的行为趋向——自怨自艾。“习得性无助”,屏蔽,封存,遗忘过去,这种处理很可能“旧戏重演”。其实,何止是旧戏重演,实际上是轮回演出,麻木而不想觉,不愿觉,进而假装不觉,直至真正麻木不觉。 “接错了骨,打断重接才可能真正康复。这很痛,却没有别的选择。自助者,人助之!前提是要摘下面具,露出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生活,不再扮演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 读到这段话,我的汗在这数九寒天流下来。当一辈子老师,带着一个自制的假面具,像一个昆仑奴,没有活出自己就走了,何其悲哀! 放下焦虑,真正为学生计,坦然为自己想;让学生像个孩子一样生活、质疑、犯错、快乐;让老师像个“人”一样正视自己的真实面目,把灵魂袒露在阳光下,舒舒展展,大大方方,快快乐乐活一回,多好! 四、尊重孩子,对孩子说实话 《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大误区》的后记中有一则笑话: 有人说,小时候母亲带她上街玩,指着超市门口一块写着“请带好孩子”的牌子说:“你看,你要做个好孩子,不然妈妈就不能带你出来玩了。”这可怜的孩子信了好多年。 看了这则笑话,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上学,翻开书就是“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万恶的地主老财”,以至于自己上三年级的时候,学《唱支山歌给党听》,走在灿烂的春天的阳光里,我的小脑袋苦苦思考,怎么也想不明白:“旧中国几千年都没有出过太阳,难道整天就想阴天一样?或者像半明半暗之间?或者像黑夜?那人们怎样生活啊?”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没人告诉我,我也没有敢问。因为我是听话的孩子。在我的印象中,地主老财们就是心黑手辣,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他们的财富就是抢来的,夺来的,霸占来的。母亲曾经对我说,村上的张三,过日子过的可怜,一根葱叶子卷煎饼,咬一口煎饼,把葱叶往下拉拉,这样攒下的钱买了几亩地,解放后被划成富农,受老了罪。我糊里糊涂不明白也就不去明白,书上的话才是真理,老师的教导就是圣旨,至于母亲,她没文化,她的话当然不对了。 等到自己上了大学,学历史,时代已经到了1989年。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和史书后,不仅推翻了自己小时候的想法,反而发现,其实中共的很多高级领导人都是出身地主,甚至富豪,自己也渐渐明白,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老财和资本家绝大多数是好人,是善良而聪明勤劳的人,所以他们富有;因为他们富有,他们有更好的条件接收更多的教育,所以他们儒雅。倒是那些最最革命的最穷的人,他们的品质有问题。 在大学,我们的辅导员老师和我们朋友一样的相处,我们无话不谈,我放大胆子问老师: “您最痛苦的是什么?” “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还要教你们相信!” 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当时觉得老师真坦诚,值得我们信任。没有想到,自己毕业后,成了一名初中历史老师,竟然经常处在这样的矛盾中。 有一天,上高中的儿子问:“妈,人的思想从多大开始,就不改变了?”我苦笑着说:“这个我真的不知道,可能因人而异吧。”处于叛逆期的他,开始意识到父母和老师教的很多与自己的思考不一致,为矛盾的思考痛苦着。 他接下来的话让我更无语:“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怕,我小的时候,你们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你告诉我人人都是好人,我就坚信,对任何人都不设防,看什么人都是大善人,太危险了,大人总是骗小孩儿。你看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坏人,处处陷阱,好像没有一个好人。同学给我讲了一个笑话:一位老大爷摔倒了,一位小年轻走过去问,大爷,我没车没房,单身一人,父母农民,工资两千,你看我是扶你还是不扶你?老大爷说,小伙子,你走吧,我还是再等等。”我们都笑了,不是高兴,这笑中有一股怪味。我急忙说:“你说的也太过了,其实,对整个社会来说,还是好人多,坏人只是极少数,应该学会辨别。”“你的话和我们政治书上的话如出一辙,全是废话。我们书上说,‘遇到坏人,要巧妙的与之周旋,采取恰当的办法保护自己’,什么叫巧妙,什么叫恰当的办法,等于没说。”我只好苦笑。 是啊,我们的孩子从小听过太多假话、空话、无用的话,爷爷奶奶的恫吓:闭上眼睛睡觉,要不鬼就来捉你;爸爸妈妈不兑现的承诺:你怎样我就怎样结果没有怎样;老师的谎言:只要努力学习,将来就…… 我们能不这样说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正好的教育很简单,就是对孩子说真话,教孩子做实事,培养孩子做真人! 茅卫东老师的《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大误区》对我来说有小说般的吸引力,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又感受到经典的回味和余韵,忍不住回过头来,反复读,细细品,默默想。 今后,我一定能做到:适应环境,但不同流合污! |
|
来自: 昵称30501711 > 《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