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康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昵称38432511 2016-11-23

?小康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今在国内大部分城市物质丰富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供应过剩的状态。然而自开革开放以来大家向往的小康生活好像还没有完全如愿到来。二,三线城市,尤其是许多四线城市就气候和生活必须品-如吃穿住的条件来说,比一线城市还更易居。然而是什么阻碍了城市品格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以致使人感到不能如期到达向往已久的小康生活?


如果我们拿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来比较,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纯演奏的音乐会常常只能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些听众。我们都知道,伴随着在全世界范围里封建等级制度的消亡,艺术和音乐已经从帝王豪府的专享变成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艺术本身具有精神生活的层面,所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欣赏得了,消费得了的。如果比较绘画艺术,音乐作品由于它没有实际物体,很难驱使艺术商人们直接拿来买卖。从而它的市场化程度也受限制。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民乐向来属于民间大众,和封建等级无关。这可能只是事实的一半。试想,如果没有旧时的梨园教坊,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留下什么音乐文献,乐谱和音乐理论,如果没有近代刘天华等人将民族器乐带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中,那么民乐今天的现况将会是怎样的呢?



白居易在?琵琶行?诗句中提到,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存在不同风格和形式的音乐。为白居易演奏的琵琶女在京城经过了演奏技巧的训练,具有高度的音乐演奏能力。由于音乐教育和创作的起点很高,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还需要时间和智慧。加之,由于音乐对人内在的品质要求很高,然而这并非是封建帝王真正想要看到的(不是吗?琴人嵇康就被当众砍掉了头)。所以,流行的,大多是简单和娱乐性质的多。



如今我们的大众消费类的音乐,如流行音乐等非常发达。时时处处都可以听到。电视,电台里随时都在播放,这其中,一般选择的民族器乐曲也是流行音乐的语言,或加上一些民间小调的居多。所以,在二线以下的城市,如果没有演唱,没有歌词,没有解说,纯音乐会难以找到施展的空间。这就导致了我们常常听到的唏嘘:中国音乐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没有向纵深发展的程度。以及还听到有人说,演奏民族器乐的女孩子们都非常的漂亮,但是好像有些人不如演奏西方乐器的人那样有气质等讨论。



这里讨论到的气质,可以理解为文化的涵量。一个城市缺乏纯音乐的演奏会,以及文化生活的贫乏,正是限制了二线以下的城市质量提升的瓶颈。由于气质是内在的,是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培养起来的。就如同一些在纯音乐会中当中出现的有些曲目那样,它需要人凝神侧耳地聆听,甚至需要耗费心智,才能听得懂。 当人凝神聆听时,也需要演奏者全神贯注地投入演奏,这时外在的表演因素就显得很不重要了。如果演奏者花里胡哨,也许有人会觉得好看,但是的确容易让人觉得气质差一些。



审美总是有社会层次的差别的。


比如,我们的音乐团体常常乐于谈起在西方演出时的经验。因为,在那里的确常常可以遇到用心在倾听的听众们。演奏者在台上对此的感受是十分明显的。当音乐会进行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气场,所有的人们在音乐里共同地呼吸着,达到心心相映的境界。这种正能量,使得演奏者和听者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陶醉。它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并不是说西方人比中国人天生有气质,而是因为在欧洲有着尊重音乐的传统,人们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凝神聆听的习惯。所以,当我自己常常在这个环境里演奏音乐会时,也是自然而然地更加追求返璞归真的音乐演奏状态。


创作音乐需要有能力享受寂寞,如同灵魂需要安静的时间一样。


作曲家们在寂寞中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找到最合适的记谱办法,把自己的音乐思维落实到纸上,演奏家们通过自己的演绎在音乐会的瞬间把它呈现给听众,这时,还需要听众用心去聆听,感受到这个音乐的瞬间。音乐从头到尾的这个过程,缺一不可。所以说,观众也是在间接地培养着作曲家的摇篮。(顺便提一下,即兴演奏目前已经纳入了作曲版权的保护范围。)


观众的水平,反应了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生活的质量。


一个城市的居住者,平均每月在音乐会等文化生活方面花销的比例,是衡量这个城市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标准。 如同程颢《秋日偶成》中所说:万物静观而自得。静下心来,用心灵和音乐对话。在不经意中,使自己,以及自己居住的城市和国家提升了级别。然而,是否有能力听音乐会和收入的高低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比如,因为要听音乐会,就会耽误喝酒聚餐的时间。(可能许多音乐会的花费相对还会更少)。

可以说,有能力常常聆听纯音乐会人,已经实现了小康的美好生活。


杨静

21.11.20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