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儿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灵世界中。他们先满足些许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发展的工具的需要,随后他们对物质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见,或者不再感兴趣。 大多数成人都会为物质世界、世俗世界所烦忧。他们需求于物质世界,依赖物质世界,研究物质世界,享受物质世界,争取物质世界,分割物质世界,设计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献身于物质世界。他们和世俗世界紧密相连,和他们成为朋友,和他们争战,最后不情愿地成为世俗世界的组成部分。 久而久之,成人就会过于低估儿童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过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女王:“吵什么吵,全是窝囊废!我还活得好好的,又没断气,你们都给我哭什么?” 青蛙:“金刚葫芦娃来啦,金刚葫芦娃来啦!” 鳄鱼:“跑什么!乱什么!” 女王:“金刚葫芦娃就是有天大的本领,也打不过来。我已经用迷雾挡住了那蛮小子。他在那里有得瞎折腾。” 壁虎:“对!这是女王的脱蝉之计,我亲眼看见大王被葫芦娃打得落花流水......不,是葫芦娃把大王打得落花流水......我该死,我该死,反正大王本领最大了。” 这就是一个作者显现出的来自物质世界的声音,粗俗、慌张、枯燥、混沌和绝望。如果被物质世界锁住,人就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创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这也是直接的生存层面。当然这是断章片语,但类似的生活场景到处存在。如果我们长久地让儿童在这样的伪精神氛围中生存,儿童的精神生活没办法得到正常的回应,精神就沦陷了。
如果我们听到粗俗的话语感到不舒服,那就是你有辨别了;如果我们听到枯燥的话语感到很难过,那就是你有向往了;如果我们听到无聊的话语感到想逃避,那就是你有选择了;如果我们听到难听的话语感到挥之不去,那就是你有需求了。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你再听、再看一段喜欢的,把那份不喜欢的感觉冲掉。
孩子继续听(纪伯伦,《论美》)。 文 | 纪伯伦 她不是犁痕下树皮中的液汁,也不是结系在兽爪间的禽鸟, 她是一座永远开花的花园,一群永远飞翔的天使。 阿法利斯的民众呵,在生命揭露圣洁的面容的时候的美,就是生命。 但你就是生命,你也是面纱。 美是永生揽镜自照。 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 如果生命的创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正常的流动,儿童自己内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动到了精神。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创造的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周期。 有些孩子在认知还未成长起来时,精神的需求就开始了。孩子要求读童话,因为童话里充满着事物背后的秘密,这些秘密就是精神的内涵。 文 |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小王子》里这样写: 狐狸说:“喏,这就是我的秘密。很简单,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重复着这句话,以便能把它记在心间。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小王子又重复着,他要使自己记住这些。 “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道理,”狐狸说:“可是,你不应该忘记它。你现在要对你驯服过得一切负责到底。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 “我要对我的玫瑰负责......”小王子又重复着......
如果说让科学家的心飞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学语音,那么让儿童的心飞翔的是能和科学语音媲美的那些优秀童话。
孩子们天然是童话。在孩子们那里,童话和现实并不被区分。童话就是孩子内在世界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