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子詩 西漢時的東方朔,是朝廷中的一個大臣,向以滑稽著名。他是一個大隱士,但不隱於山林,卻隱於朝廷,因此,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做到這一點,請看他的《誡子詩》: 明者處世,莫尚於中。優哉游哉,於道相從。 晉時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鄉耕田,過著艱苦的生活。他希望他的兒子長大後要善於思考,做一個孔伋(孔子的孫子子思)般的聖賢人物。他寫有一組《命子》詩,第二首是這樣的: 卜云嘉日,占亦良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诗是說,我占卜好良辰吉日,根據《禮記?曲禮》「毋不敬,儼若思。」給你取名「儼」,字「思」。你要時時溫良恭謙讓,永遠記得,我還想到孔子的孫子孔伋繼承儒學的精神,希望你也能做到。念茲在茲,永遠別忘記。庶其企而,是「庶而企其」的倒裝句。庶,希望;而,你;企,達到。 唐代的詩聖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潦倒貧困。他希望他的兒子宗武「飽經街」、「愛文章」,向聖賢看齊,請看他的《示宗武》詩: 覓句知新律,攤書解滿床。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詩中的「紫羅囊」指東晉謝玄少年時喜歡佩帶紫羅囊,他的叔叔謝安看了,覺得是很不好的習氣,就將紫羅囊燒了。 唐代的李商隱是一個才子,著名詩人,但才高難為用,一生沉淪下僚。他不希望兒子學自己的樣子,而要去讀兵書,學萬人敵,將來作「帝王師」。他的《驕兒詩》很長,我摘其中的幾句就可以看清他的意思了: 爺昔好讀書,懇若自著述。憔悴欲四十,無肉餵蚤虱。 希望是美好的,惟結果恐事與願違,正如今天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才。 【一说堂言】同样是大诗人,苏东坡与陶渊明、杜甫和李商隐的教子观却截然相反。请看这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著名作者不会不知道吧,之所以弃之未用,是因为此诗太煞风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