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种行为比体罚更伤学生,教师要注意,家长要警惕

 惊涛拍岸849 2016-11-23

  (图片内容与本文无关,来自网络)

  这种行为,我称之为“精神上戕害学生”。

  教育部公布的有违教师师德的十种行为之一就是:在教学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对待学生。

  记得上学的时候,很多学校有一种看来“正常”的做法,学校把学生分为“好生”、“中等生”,“差生”。日常学校活动中和课堂上,老师都坦然的这样称呼不同群体的学生。老师对待“好学生”会很自然的流露微笑,说话的语气也非常轻,有时候“好学生”有点不会的题,老师都会和颜悦色的给解答,有时候“好学生”范了点错误,老师也轻描淡写说一句就解决了;带着“差生”帽子的学生就不同了,如果有题不会写,肯定是不敢找老师的,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也会横眉冷对,恶语相击。至于“差生”犯错误那自然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差生”很差,老师通常都是严厉再严厉的训斥,甚至找家长来,态度很激烈的“教训”家长,怎么管的孩子啊?笔者一位小学同学,就是当年的差生,对教过自己六年的如今已经60多岁的老师还是有些微词,埋怨老师瞧不起他。顶着一个“差生”的帽子过一辈子确实不让人舒服啊。

  如今,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不再这样称呼孩子,有些地方可能还会存在,存在的地方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疏导哦。可是有部分学校和老师虽然嘴上不在这样说,实际做法还是给学生划分好中差,这种行为该属于对学生精神上的戕害,恶果严重。

  比如:有的学校在学生课堂座位安排时,不是按照孩子的个头高低,高的在后,低的在前,而是根据孩子的考试成绩,学习好的要有好位置,一般在前面1-4行,老师的理由是好孩子在前面可以听的更清楚啊,老师也能看得清除哪里不会了,可以有效辅导。至于学习不好的“差生”后边眯着去吧,只要不出声不“扰乱”学习好的学习就行啦。最严重的是“学习不好”而又“好动”,往往在教室的边边角角坐下,垃圾桶边上啦,前面黑板底下啦,“单人独桌”,这就是精神戕害,社交孤立,赤裸裸的反教育行为。

  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歧视现象,比如劳动任务分配,作业批改,学生荣誉的“选拔和颁布”,甚至有些困难奖学金的发放也和成绩挂钩。。。。。。

  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树人,培养每一个孩子。学生在教师的心中应该都是平等的,不能以简单用卷子上的分数区分不同的孩子,这个标准就是不公平的。这样行为的不公平会导致孩子精神上的贫瘠,“差生”会不自信,面对生活没有勇气,自觉低人一等;“好学生”会习得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自以为与众不同,时间长了偏离正确的轨道,或许就是钱理群教授提到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前身吧。

  当然教育也需要适当的惩戒,如果学生做错了或者表现得比较后进,教师还是应该采取适当的言语批评或激励手段,同时也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适当的、合理健康的惩处方式也是必要的。

  教师的力量一部分就来自于公平,教师要注意;家长更要注意观察自己孩子的精神状态变化,做好心理疏导,配合学校教育,遇到这样不公平的教师有必要要求其改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