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

 王振岳 2016-11-23
浅论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

    农村产业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其经济效益,而且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因此,合理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乃是目前我国农村第二步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
    农村产业结构,就是在农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自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占的不同比例。在这里,第一产业是指人们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它包括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林业等;第二产业是指对第一产业提供的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活动,它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指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商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行政机关等。
    在当前,我国农村三大产业都有各自主要的代表部门。第一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农业;第二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农村工业;第三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农村商业。因此,农村产业结构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农、工、商三者在农村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占的不同比例。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若干层次的子系统。它直接的第二层次子系统包括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这三个子系统下面,又可分为若干层次的子系统。如农业系统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其中种植业又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林业系统分为果林和用材林等;牧业分为农区牧业和牧区牧业等;渔业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水渔业等等。工业系统和商业系统也可分为若干亚系统和层次。由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不等于农业结构,也不等于农村生产结构和农村部门结构,因为后三者只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亚系统或低层次。过去,我国农村只有单一的农业生产,农村的工业和商业没有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农村的第三产业十分薄弱。因此,人们在观念上往往把农村与农业混为一谈,把农村产业与农业产业混为一谈,把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混为一谈。现在,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的单一农业经济,向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多产业经济转化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与其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上,应当明确。
    二、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
    根据国内和国外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情况分析,农村产业结构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粮——副”结构。这里的“粮”指的是粮食作物生产,“副”指的是粮食生产之外的副业生产和经营。这一结构中,粮食作物生产是主业,而经济作物生产、林牧渔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等都作为副业。
    第二阶段——“种——副”结构。这里的“种”指的是种植业生产,包括粮食作物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副”指的是种植业生产之外的副业生产和经营。这一结构中,种植业(即狭义的农业)是农村的主业,而林、牧、渔、工、商等业都是副业。
    第三阶段——“农——副”结构。这里的“农”指的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副”指的是农村工业和商业等。这一结构中,农业是农村中占很大比重的独立的生产部门,是主业,而工业和商业都不是独立的部门,而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
    第四阶段——“农——工——商”结构。这里的“农”即指农、林、牧、渔业;“工”即指重工业、轻工业、建筑业等;“商”即指商业、供销、物资、外贸等。在这个结构中,农、工、商三者都是完全独立的生产或经营部门,都是主业。其中三者所占的比重是:农业最大,工业其次,商业最小。
    第五阶段——“商——工——农”结构。这里的“商”、“工”、“农”在含义上与第四阶段相同,而在三者所占比重上有所不同,其次序是:商业最大,工业其次,农业最小。
    以上所述农村产业结构的五个发展阶段中,前两个阶段是最原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反映了农村经济中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的状况,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产物,我国几千年封建制度下的农村中,就是这种产业结构。第三阶段是以半自给半交换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它反映了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状况,是自给半自给经济的产物,我国农村解放以来近三十多年间,就是这样的产业结构。第四阶段的特点是以农为首、带动工商,它反映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状况,是农村商品经济完全代替自然经济初期阶段的产物。目前,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来说,是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渡时期。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农——副”和“农——工——商”交叉结构形式。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不平衡。因此,各地农村产业结构的具体形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远离城市的山区和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仍处于“粮——副”阶段或者“种——副”阶段;而我国沿海农村或大中城市郊区农村,工业和商业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因此,其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农——工——商”阶段。
    三、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个国家农村的产业结构状况,是由这个国家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很落后的条件下,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饥饿,填饱肚子。那么,与其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结构必然是“粮——副”或“种——副”结构模式。当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之后,人们便会向农业生产以外的各个领域发展,那么,与其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结构就可能是“农——副”或“农——工——商”等结构模式。而当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分工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商业和工业所占比重会大大超过农业,这时候,便会出现“商——工——农”的结构模式。例如,在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3%,从事制造业的只占13%,其余80%以上的劳动力都从事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第二,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先进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变革;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进而延缓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程。例如,欧美许多国家在十八世纪由于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先后都完成了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化。而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制生产关系统治之下,直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然而,当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建立之后,不到十年内就摘掉了落后的农业国的帽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会对农村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如果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比较适当,会极大地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村各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相反,如果经济体制和方针政策不适当,就会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农村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我国过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推行以粮为纲的方针,限制了农村中林、牧、渔、工、商各业的发展。近几年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制,放宽了经济政策,使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工业和商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化。
    第四,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农村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土地、矿藏、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条件。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文化程度、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道德风尚等。显然,一个国家如果铁、煤、石油等矿藏比较丰富,那么,就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如果一个国家人口众多而又比较落后,那么,它的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农业所占的比重必然很大,而工业和商业比重必然很小。当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加以改变的。
    以上所述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
    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根据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实际状况,实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途径是:
    1、扩大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规模,使之成为农村占最大比重的产业。第三产业包括除农业和工业之外的一切产业,如商业外贸、饮食服务、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金融保险等。农村第三产业的特点是:产业地处农村,为从事工农业的农民服务,规模可大可小,经营机动灵活,投资一般较少,见效一般较快,风险一般较小。农民可以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自身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投资项目,进行独资经营、合伙经营、或者与城镇人员合作联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活跃农村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创造农村商品经济的浓厚氛围,促进农民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动员农民参加到改革开放大潮之中,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引导到第三产业生产经营中来,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使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农村占最大比例的产业。
    2、适当发展农村第二产业,使之成为农村占次等比重的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一般要求具有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文教、卫生、金融、服务都比较齐全的地域,这样的地域不是一般的农村,而必须是第三产业非常发达的城市或小城镇。因此,发展农村第二产业,一开始不能设立在一般的农村,而只能先设立在农村县城或小城镇,逐渐发展壮大;等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再向农村扩展。同时,发展农村第二产业,要从本地自然资源出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从劳动力众多的实际出发,多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和建筑业;要从资金技术短缺的实际出发,多发展一些低投资、低能耗、低成本、低污染的生产项目。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资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使农村第二产业产值不断提升,经过几十年奋斗,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成为农村仅次于第三产业的第二大产业。
    3、加速农村第一产业现代化,使之成为农村占最小比重的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它指的仅仅是生产粮、豆、薯、棉、茶、菜、麻、树、花、果、叶、根、牛、羊、鸡、猪、毛、皮等初级产品生产的行业,它不包括对以上这些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行业。这是因为,对第一产业产品进行的任何加工,都不属于第一产业,而是属于第二产业,如面粉工业、油料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由此看来,第一产业包括的范围面是很小的。但是,由于过去我国生产力落后,把大量的劳动力和人口都集中在第一产业里,自已生产养活自己,商品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要实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就必须加速农村第一产业现代化,要大力推进农、林、牧、渔各业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落后状态,把农民从沉重艰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离开第一产业而转入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使第一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从粗放经营为主的产业转变为集约经营为主的产业,从劳动生产率最低的产业转变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产业。但是,由于第一产业具有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高度依赖性的特点,不能像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那样无限制地扩大再生产;再加上工农业产品价格比价存在“剪刀差”,第一产业产品价格难以上升,直接限制着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提高。因此,随着我国三大产业现代化水平同步上升,即使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超过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其总产值仍然大大低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农村占最小比重的产业。这一规律,已经被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事实所验证,也必然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发展趋势。
   
  (此文发表于1985、9、21 佳木斯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署名王振岳,获佳木斯市委党校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