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文学中,从最古老的文学作品《罗兰之歌》,一直到十六世纪前,文字运用和文学创作,皆处于单纯简约阶段。到了十六世纪的拉伯雷、龙萨和蒙田,才将法国文学一下子提高到卓绝完美的程度。 蒙田,是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蒙田随笔全集》。这部书还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集文、史、哲于一身。全书共107章,百万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 蒙田是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也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集大成者。蒙田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 蒙田的随笔,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渊博多趣的知识,娓娓而谈的文笔而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尤其是在文字中时而闪现的鲜活思想,使他仿佛就是活在我们中间的一位现代人。 1580年春天,蒙田将他自己戏称为“卤肉片”、“柴捆”的文稿结为两集,起了《随笔》(Essais)这个书名出版,原意是对生活经验、思想活动、现实状况尝试思考及判断。但《随笔》一问世,从此就有了Essais这种文学体裁。 在传媒不发达的中世纪,《随笔》出版后,马上不胫而走。它使当代人震动、惊奇、着迷,大家发现了一部引录了无数格言、警句,涵括了无限思想的智慧之书。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这样评述:“蜜蜂到处采花,然后酿成蜜糖,全部变成自己的东西。” 《随笔》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里程碑。这部书很快走出国门,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和英文,一个近代欧洲的散文随笔的新世纪开始了。 《随笔》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随笔》并不停留在前期人文主义文学高唱人的赞歌、颂扬“巨人”无穷力量的层面上,而是把目光转向了人自身的局限性,揭示人对于宇宙之渺小,信仰失落时的丑恶,人与人的陌生、隔阂与孤独。作品中表现的怀疑论思想,显示了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 《随笔》各章的篇幅长短不一,文章之间结构随意自然,内容广博多姿,是法国近代第一部散文集。蒙田是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 蒙田以博学著称。他对随笔体裁动手娴熟,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文章写得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蒙田在中世纪法国的出现,一如荷马在古希腊的出现,他们对欧洲的文学,先后起开源创本的作用,而影响是世界性的。 查理·索雷尔称《蒙田随笔全集》是“宫廷和世界的日常教科书”。 孟德斯鸠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伏尔泰赞美蒙田:“蒙田像他所做的那样朴实描述自己,这是多么可爱的设想!因为他描绘的是人性……” 蒙田,正是这位西方古人,开创了近代随笔这一不朽的文学体裁。他在波尔多古堡书房里撰写的三大卷《随笔》,虽经几百年历史的江河冲洗,依旧巍然屹立于世界文苑之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书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
《蒙田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
|
来自: hejunwei_yeah > 《方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