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63篇:方寸讲文学(73)

 hejunwei_yeah 2016-11-23

短暂而灿烂的一生

叶赛宁,全名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俄罗斯田园派诗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杰出的最后一个乡村诗人,是热情讴歌俄罗斯的民族诗人和时代歌手。他博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之长,而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叶赛宁意象体系”。

 

第 <wbr>263 <wbr>篇:方寸讲文学(73)——叶赛宁(一)
 

叶赛宁,1895年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由外祖父培养长大。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外婆家的田野里无忧无虑度过的,骑马、游泳、养狗、同野鸭游戏,是他童年和少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

 

正是俄罗斯乡村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情趣的陶冶,使叶赛宁从小就具备了诗歌的才情,八、九岁就显露出诗歌的天赋。1904年,读完小学后到教会师范学校学习,诗歌创作的锋芒已经显现,写出了《日出》、《湖面上织出了红霞的锦衣》等作品。

 

1912年,17岁的叶赛宁前往赴莫斯科,就读于沙尼亚夫斯基大学,攻读了历史和哲学,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写诗,在许多杂志上发表作品,如《水滴》、《白桦》,主题仍然是咏赞大自然。后来,他回到故乡,一边从事诗歌创作,一边积极参与文学活动,逐步走向俄罗斯诗歌的殿堂,以抒情民歌的方式,赞美自己美丽的故乡。

 

1914年,叶赛宁创作了《我是牧人;我的宫殿》、《泥泞地和沼泽茫茫无边》、《呵,祖国!》等抒情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讴歌了绿波荡漾的田野、芬芳袭人的树林、陶醉怡人的乡村等迷人的景象。

 

1915年,他结识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又译作《扫墓日》)。诗集的每首诗,都闪亮着明快、优美、欢乐的色调,“殷红的罂粟花”、“蓝色的旷野”、“映蓝了双眸”,给人安谧和宁静的自然美的享受。诗人把田园式的俄罗斯描写得如此美丽迷人:

 

这片旷达的田野,

披上了欢乐的春装;

在夏天里便鲜花盛开,

芳草萋萋,香气袭人;

蓝色的天穹,无边无际;

弯曲的河流,奇光异景……

 

1916年春,叶赛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叶赛宁参加了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等诗作。1921年,他离开了意象派。这一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夫人相识,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

 

1923年,诗人回到了祖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

 

组诗《波斯抒情》,有16首之多,是诗人写得最好的诗篇。诗人把对俄罗斯和大地的挚爱,幻化成自己追求诗歌艺术至高境界的审美灵感。在《做一个诗人,就应这样作为》的诗中,诗人纵情吟唱:

 

做一个诗人,就要把自由歌唱,

使他的美名更广泛的传扬。

……

世界却需要独特的吟诵诗篇,

纵令歌唱得和蛙鸣一样。”

  

19259月,诗人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结婚。这已经是诗人的第三次婚姻。然而,两个月后,叶赛宁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

 

1226,诗人用血写下了最后的绝笔诗《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分离,

预示着来世的重逢。

 

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

别难过,莫悲戚——

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

活下去,当然更不稀罕。

 

19251228拂晓,诗人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缢身亡,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惊悉天才的抒情诗人叶赛宁英年早逝的噩耗,高尔基表达出最沉痛的哀悼:“这是一位乡村青年的悲剧,这是一位挚爱田野和森林、乡间的天空、动物和花朵的浪漫主义者和抒情诗人的悲剧。”

 

 

 

第 <wbr>263 <wbr>篇:方寸讲文学(73)——叶赛宁(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