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父与子》,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在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中心地位。《父与子》完成于1860年8月至1861年8月,经多次修改后,于1862年在《俄罗斯导报》上。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与子冲突的主题,刻画了两种社会势力——民主主义者和自由派贵族间的思想冲突。小说的主人公巴扎罗夫,身上尽管有很多缺点,但他仍以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俄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俄国“新人”形象,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 【故事梗概】 1859年5月20日,丧妻的地主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在等待刚大学毕业的儿子阿尔卡季归来。儿子带来一位不太英俊但十分自信的年轻人——刚刚工作的医生叶夫根尼·瓦西里伊奇·巴扎罗夫。 巴扎罗夫和阿尔卡季的伯父帕维尔·彼得罗维奇一见面就彼此厌恶。但出身农家的巴扎罗夫很受家仆和孩子们的喜爱。第二天,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和巴扎罗夫起了争执。对帕维尔来说,巴扎罗夫所信仰的虚无主义是傲慢无理且没有根据的,它存在于虚无之中。争论中,巴扎罗夫常常占上风,他的观点和行为着实激怒了帕维尔·彼得罗维奇。 阿尔卡季极力缓和巴扎罗夫和伯父之间的关系,并向朋友讲述了帕维尔·彼得罗维奇的遭遇。原来他曾是一位前程远大的军官,深受女人的宠爱。但是与一位交际花伯爵夫人的浪漫邂逅,使他完全消沉。现在,他身上只剩下雅致的衣服和文雅的风度。 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认识了一位年轻美丽、十分富有的寡妇奥金左娃,阿尔卡季觉得巴扎罗夫爱上了她。后来他们又认识了奥金左娃的妹妹卡佳,一个非常拘谨的姑娘。 巴扎罗夫向奥金左娃表白了内心,得到的回复却是:世上还是安静为好,她不想变成情感的奴隶。 巴扎罗夫回家看望在县城做医生的父亲,几天后,巴扎罗夫又回到阿尔卡季家。由于寂寞,巴扎罗夫故意吸引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的心上人费多西娅的注意,一次趁她独自一人,热烈地亲吻了她。这件事被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偶然看到,巴扎罗夫的行为深深激怒了他。 基于自己的精神信仰,帕维尔·彼得罗维奇要求和巴扎罗夫决斗。巴扎罗夫很轻松地打伤了对手,并给他包扎伤口。帕维尔·彼得罗维奇表现得也不错,他甚至还打趣自己,说这样使他和巴扎罗夫都感觉难为情。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并不知道决斗的真正原因,摆出一副高雅的姿态,寻找理由为对方的行为辩白。 决斗以后,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完全不再反对弟弟和费多西娅的婚事,而是劝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尽早和费多西娅完婚。阿尔卡季和卡佳已能心犀相通。卡佳敏锐地指出,巴扎罗夫对他们来说是陌生人,因为“他是猛兽,而我们是家畜”。
一次,在解剖伤寒病患者的尸体时,巴扎罗夫感染了病毒,生命垂危。临死之前,他向奥金左娃坦白了爱情,哀怨地述说了无处施展抱负的痛苦。 六个月后,在一个不大的农村教堂里,两对新人举行了婚礼:阿尔卡季和卡捷琳娜,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和费多西娅。随后,阿尔卡季当上了父亲,成了勤勉的当家人,由于他的努力农场有了可观的收入。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在调解庭任事,全力以赴地工作。帕维尔·彼得罗维奇住在德雷斯登市,尽管和原来一样他看起来还是个绅士,但他的生活并不好过。 经常有一对弱不禁风的老人,到巴扎罗夫的墓前,痛苦地哭泣,祈祷已逝儿子的灵魂能够安息。墓前的鲜花不只向我们述说着安宁“冷漠”的大自然,它们还谈及永远的和解和那无穷尽的生命…… 【人物形象】 《父与子》的主人公,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巴扎罗夫是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是“新人”的形象,他性格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 他激烈地否定现存制度,蔑视贵族阶级。这是平民觉醒的一个重要特征。巴扎罗夫确信真理在自己手中,确信自己是时代英雄,有权蔑视贵族阶级。他对于帕维尔的愤怒挑战,始终从容对待,而且常常摆出一付不屑一顾的态度。 巴扎罗夫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不再是优秀贵族分子的追随者,他已经意识到,平民优于贵族。这是平民势力兴起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他决不屈从权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评判标准,体现了年青一代独立思考的处世态度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争精神。 |
|
来自: hejunwei_yeah > 《方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