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39篇:方寸讲文学(49)

 hejunwei_yeah 2016-11-23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小说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一百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的丰碑。

 

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 <wbr>239 <wbr>篇:方寸讲文学(49)——《安娜·卡列尼娜》

 

 

【创作过程】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

 

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 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第 <wbr>239 <wbr>篇:方寸讲文学(49)——《安娜·卡列尼娜》
 

【巨大影响】

 

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时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以及无休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过了不久,社会就公认《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

 

第 <wbr>239 <wbr>篇:方寸讲文学(49)——《安娜·卡列尼娜》
 

【艺术特点】

 

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

 

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这一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丽——奥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

 

第 <wbr>239 <wbr>篇:方寸讲文学(49)——《安娜·卡列尼娜》
 

【人物形象】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极力表现了安娜美丽的外貌、美丽的感情和美丽的精神世界。

 

安娜那迷人的风采,至今仍然像磁石一样,牵引着全世界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她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犹如一束冲动的野火,烛照着整个俄罗斯的文学画廊。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现了安娜的精神美。

 

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破家庭的束缚,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

 

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

 

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安娜体验到了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但是,她丢弃母亲的天职,在内心无法平息因失去爱子而产生的悲伤;她想昂起骄傲的头,宣称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

 

她的灵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反响。最终,安娜彻底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和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

 

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这一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构成了安娜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第 <wbr>239 <wbr>篇:方寸讲文学(49)——《安娜·卡列尼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