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13篇:方寸讲文学(23)

 hejunwei_yeah 2016-11-23

《青铜骑士》

 

《青铜骑士》,是普希金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深刻历史主义的叙事长诗。

 

别林斯基认为,《青铜骑士》是普希金诗歌的又一座艺术高峰。他感叹道:“作品的色彩之美,可能是前一代那极力要写史诗的诗人宁愿尽毕生之力去换取的,……你简直不知道:是该惊叹于它的雄浑壮丽呢,还是它的几乎近于散文的质朴和单纯?”

 

第 <wbr>213 <wbr>篇:方寸讲文学(23)—普希金与《青铜骑士》
 

【创作背景】

 

《青铜骑士》像,座落在俄国圣彼得堡涅瓦河畔,表现的是俄国的缔造者彼得大帝的威武雄姿,所以又称《彼得大帝》像。

 

彼得大帝,是俄国的政治家、组织家和改革家,是把俄罗斯推向现代世界的一代英雄,是引导俄国强盛起来的一代君主。在学者眼里,他是俄罗斯最有毅力、最有才能、但也是最残忍的皇帝。18世纪下半叶,俄国女皇叶卡杰琳娜二世决定为俄国的奠基者彼得大帝树碑。

 

担当这一重任的,是法国雕塑家法尔柯纳。法尔柯纳塑造的彼得大帝青铜雕像,被安放在一块巨大的、像山峰一样逐渐上升的、天然的、凹凸不平的花岗岩石上。彼得大帝身披斗篷,骑着矫健的骏马飞驰而上。突然,骏马在峭壁的边缘猛然停步,它跃起上身,腾起前蹄,使稳坐在上面的彼得大帝的身影清晰地映在蓝天白云之中,显示了勇武向前、势不可挡的凛凛威风。

 

普希金从小就崇拜彼得大帝。他清楚地记得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的名言:我们要打开瞭望欧洲的窗户。当诗人再次注视那矗立在涅瓦河岸边的彼得大帝的青铜雕像时,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历史的变迁像戏剧一样一幕幕地闪过他的脑海,而涅瓦河的浪涛声又把他拉回到现实之中。于是,一个神秘而凄惊的传说在普希金笔下出现。这就是诗人后期的力作——叙事长诗《青铜骑士》。

 

第 <wbr>213 <wbr>篇:方寸讲文学(23)—普希金与《青铜骑士》
 

【诗歌赏析】

 

这篇长诗分“序诗”和“正文”两部分。序诗颂扬了彼得和圣彼得堡城,正文讲述涅瓦河泛滥和小公务员的遭遇。它是一首气势恢宏的颂诗。

 

普希金怀着敬仰的心情,以最庄重的诗句,肯定了彼得大帝对俄罗斯国家发展的巨大历史作用。主人公彼得大帝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诗人对圣彼得堡建城之初的环境描写,对新城风貌的具体描绘,无一不显示出历史的真实。彼得大帝的历史名言在序诗中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它反映出了历史的原貌。

 

    诗人用全部的爱心,讴歌了俄国名城圣彼得堡的壮美和秀丽。在普希金的笔下,圣彼得堡建筑群的雄姿、涅瓦河畔的自然风光、帝俄新都的民俗,都生动地跃然纸上,让读者目不暇接。这里,读者仿佛看到了流光溢彩的楼塔,仿佛亲眼见到了涅瓦河上空的白夜奇观,又好像听到了保罗要塞的隆隆炮声和俄罗斯少女的欢笑声。整首诗的基调是昂扬的,它充满着希望的热情,洋溢着对祖国未来的憧憬。

 

    普希金通过赞颂圣彼得堡来肯定彼得大帝的历史功勋,这只是长诗《青铜骑士》的一个题旨,而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历史与小人物命运相互关系的冷峻的思考。彼得大帝是俄国统治者的最突出的代表。他的成功是以牺牲人民的利益换得的。彼得大帝只考虑他自己的一世霸业,而不顾百姓的死活。诗人真实地描绘出圣彼得堡水灾中城市贫民的悲惨境遇,无情地批判了专制制度,揭露了农奴制与劳动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双重性格的彼得大帝的形象。这个君王既有雄才大略,却也冷面无情。诗人在历数他的珍贵遗产的同时,丝毫也不掩饰他手中高悬的皮鞭。这正是普希金艺术思维的历史客观性。

 

 

第 <wbr>213 <wbr>篇:方寸讲文学(23)—普希金与《青铜骑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