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不仅享有“国家的名片”之誉,还被称为“百科全书”。邮票不仅仅是邮资凭证,负载邮政的使命,还具有宣传教育、传播知识的功能。小小邮票,魅力无穷。 邮票作为一种载体,把时间与空间、人物与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历史上有意义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通过方寸画面,呈现给世人。 本博推出《方寸话史》系列博文,目的在于介绍邮票上出现的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展现泱泱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清朝,1616年——1912年,是由女真族(今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12帝。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又称大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度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价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儒林外史》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此书被人们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小版张
|
|
来自: hejunwei_yeah > 《方寸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