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hejunwei_yeah 2016-11-23

        悬壶济世,彰显永恒不变的魅力;
         手回春,谱写震古烁今的神奇。

中医药在我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伴之而生的中医药堂更是中华医药文化的瑰宝。老字号是城市的文脉,是时代的特征,是集体的记忆,是和谐的象征。特别在“现代企业经济”勃发的当下,老字号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一直以来是社会各阶层“包容性增长”的良性载体。

在中国,虽然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药堂号,但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苏州的雷允上、广东的陈李济则是被大家公认的最有名的中医药堂。

这些中医药堂,历经沧桑的发展史,神秘独特的制药技艺,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建筑店铺,以及独具魅力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可以说是积聚了中国传统医药商业文化之精华。目前他们仍是活跃在中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将五千年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国邮政于2010年11月20日发行了《中医药堂》特种邮票一套4枚,邮票图案中所表现的4家中医药堂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分别是同仁堂、胡庆余堂、雷允上、陈李济四所老字号国药铺。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中医药堂》邮票以写真的技法,表现出中医药堂的药用器具,以及后柜加工炮制和制药过程,彰显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同仁堂”和“陈李济”两枚还分别出现老中医为患者切脉和针灸的铜人像。

邮票图案展示了多种传统中药器具:金铲银锅(胡庆余堂镇馆之宝)、铜杵臼、药碾、煎药罐、药罐、戥秤、乳钵以及泛制丸药等器具。邮票上还有胡庆余堂药品包装广告纸、雷允上中药、陈李济堂吹制传统蜡壳技艺画面。这些传统中医药器具和中医坐堂的画面,充分展现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的历史。

邮票色彩古色古香,惹人喜爱。

 

 

                1同仁堂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创办人姓乐,浙江宁波人。

乐家祖先乐显扬,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至今已经有342年的历史。

1702年,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1706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的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

1723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同仁堂之所以能在风雨中饮誉海内外数百年而不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坚守古训,品味不畏昂贵,炮制不畏繁琐,这是药效的保证。

其次是注重品牌的唯一性,具有了商标意识。据乐家祖训,凡乐家子孙自开药店,任何人不允许再启用同仁堂字号,但是都可以打乐家老铺旗号。乐家子孙在各地创建的乐家老铺分号很多,其中比较知名的像十二世的乐达仁在天津创建了药店,就叫达仁堂。

再次树立了药店的十大王牌,即:安宫牛黄丸、同仁大活络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紫雪、愈风宁心片、国公酒、同仁乌鸡白凤丸、壮骨药酒、局方至宝丸、再造丸。此外还有十大名药。

    1992年8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7年的6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隆重挂牌,在上海证交所上市。2000年3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下沉部分优良资产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十月底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2胡庆余堂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胡庆余堂,始创于公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位于杭州吴山北麓大井巷,店址原为南宋惠民和济药局所设的熟药局。

胡庆余堂,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其名取自《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胡庆余堂是我国全面配制中成药、规模较大、创设较早的著名国药店,与北京同仁堂齐名,有“江南药王”之誉。

胡庆余堂以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造出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方四百多种,著有专书《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传世。至今仍继承祖传验方和传统制药技术,保留了大批的传统名牌产品。

胡庆余堂标榜“济世”、“善举”,大厅里悬挂“戒欺”匾,以示诚信,这也是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经久不衰的法宝之一。胡雪岩故世后,胡庆余堂曾数次易主,但店名仍冠以“胡”字,“胡庆余堂”信誉声名远扬。

    胡庆余堂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系徽派建筑风格之典范。1988年,胡庆余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雷允上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雷允上药店,原称“雷诵芬堂”,创始人为姑苏名医雷大升,字允上,号南山。

雷大升年轻时读书学医,后拜在苏州名医王晋山门下,从此行医济众,同时研究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并著有《金匮辩正》、《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经病方论》等四部医学书籍,惜所著原件均已散失无存,仅留下四部书名传至后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苏州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开设了一家中药店,取招牌名为“雷诵芬堂”,销售自产成药,并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雷大升医术高明,治病有方,自己研制的成药疗效显著,于是“雷允上医生”名声遍闻苏州,远近皆知。后来人们都称药店为“雷允上”,至于药店正式招牌“雷诵芬堂”逐渐被省略乃至遗忘,如今反而鲜为人知了。

    近300年来,雷允上人秉承了百年立业的“允执其信、上品为宗”的企业信条,谨记“聚百草、泽万民”的社会责任,弘扬吴门医派精神,选地道药材,遵古法炮制,博采众长,创制了一批组方精当、功效显著的名药。

尤以“六神丸”为代表的中成药,是吴门温病学派治病用药的经典体现,被誉为中华国药的瑰宝,曾经被国家列为三大机密中药处方之一,自清代一经问世,即传誉四方,远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各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六神丸”曾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2008年雷允上“六神丸”的制作技艺,已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进入新世纪,雷允上与时俱进,秉承传统,科学创新,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制药技术设备进行了中药现代化的全面改造,已经发展成为集工业、商业和连锁为一体的企业。

 

 

                 4陈李济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广州陈李济,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迄今已有410年历史。

陈李济由广东南海药商李升佐与商人陈体全合伙投资开设,其店号定名为“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合伙经营,同心济世。

据考证,在全国的制药行业当中,“陈李济”是最早建立的企业之一。陈李济的整个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创建于明末,兴起于清末民国初,发展于新中国建立后。陈李济跨越了漫长的三个多世纪,几经沧桑,直到20世纪80年代方重领风骚,扬名天下。

    陈李济世代传承“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的制药宗旨,悉心研制炮制技术,形成陈李济的特色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疗效。

陈李济采用独特工艺自制的“百年陈皮”,是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杆草”中的上品。清同治年间,钦赐“杏和堂”封号,同时钦准该厂储藏用作原料的“旧陈皮”为贡品,多年向朝廷进贡。

陈李济于清初首创、制售的蜡壳丸,首开中药包装工艺先河,直到现在,陈李济的部分产品仍保留这种蜡壳蜜丸剂型。

清朝初年,“陈李济”的产品已在国内颇有声誉。为了扩大影响力,他们每年趁学子赴京应考之机,运送大批产品至京展销。蜡丸,这种独特的药品引起人们的注意,那神奇的疗效更使它逐渐赢得了声誉。学子们考完试回到各地,便以京都见闻来传播“陈李济”的蜡丸,并视为珍品馈赠亲友。从此“陈李济”蜡丸便名闻遐迩,成为“广药”的代名词。 

当今医学昌明,药品浩如烟海,更新换代日趋频繁,唯独我国特产的蜡壳药丸长盛不衰。这是因为大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份,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但用蜡壳包裹后,能久存而不变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专门委托北京科教制片厂,将“陈李济”的蜡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片,向国外报道。

陈李济保存至今逾百年的木质楹联上,就刻载着“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十四个字,充满哲理与抱负。历代陈李济人,秉承“同心济世”的精神,诚信为本,悉心炮制古方正药,创新研发现代新药,推动南药老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第九十一篇:邮票中的中医药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