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残疾人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在中国残联的有力指导、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指标完成圆满、成果丰硕,残疾人融合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首善之区建设加快推进、成效显著。 政策制度建设不断加强 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福利适度普惠,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领先全国实现了年龄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普惠型的基本辅助器具补贴制度,运用“互联网+”搭建辅助器具服务平台,辅具服务的质量水平明显提高。认真落实残疾人免费乘车、残疾人驾驶汽车不受“尾号限行”限制及免费停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等政策,推动公园、旅游景点和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残疾人生活更加舒心、便利。 残疾人收入持续增长 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0938元增加到2015年的34749元,年均增长10.66%;农村残疾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0518元增加到2015年的18571元,年均增长12.04%。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11.5万人定期享受生活补助,16.7万人每月享受护理补贴,11.22万人按月领取助残券。城乡残疾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 残疾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市残疾人职业康复托养中心、市康复医院和13个区级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正在建设或建成投入使用。遍布全市街道(乡镇)的辅助器具服务站、542家职业康复劳动站和386个市级示范温馨家园运转顺畅。培育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315个。获得了43.06万名持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6807个社区(村)公共服务情况的基本信息。 康复服务成效显著 建立健全了残疾儿童少年康复和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的保障措施,推进了成年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完善了全覆盖的康复服务体系,80%以上的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与服务。 融合教育实现突破 深入实施融合教育六大工程,“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学得好”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建立资源教室290个,2528名残疾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4817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450名重度残疾儿童接受送教上门服务。 就业率逐年提高 着力在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增收上下功夫,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03万人次,新安置残疾人就业2.05万人,应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 无障碍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8万户,免费配装闪光门铃3.2万户,免费安装电脑读屏软件5000户,极大地方便了残疾人生活。 法律服务更加完善 建立200个残疾人维权示范岗,法律援助率达到100%。 文化体育蓬勃发展 共在全市社区(村)建立残疾人体育自强健身示范点70个,培训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余名,残疾人文化工作者500余名。残疾人运动员在里约残奥会、索契冬残奥会、全国残运会上创造了优异成绩,为祖国和首都人民赢得了荣誉。伦敦残奥会北京市残奥运动员取得了4枚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里约残奥会获得5枚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共获得金牌74枚、银牌71枚、铜牌59枚。两部原创系列话剧反响强烈,共演出75场。以“密切联系残疾群众 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为主题的走基层送演出活动在全市16个区共演出50场。在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北京赛区)比赛中,四类参赛节目共获6个一等奖。 社会助残环境不断优化 融合发展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十二五”期间,中央及首都新闻媒体有关首都残疾人事业的新闻报道近4万篇,制作宣传片53部,微电影6部。创建“北京残联”微博、微信及“今日头条”账号,累计关注、订阅人数44万。注册助残志愿者团体1.6万个、志愿者47.8万人,每年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100万人次。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专业志愿者、助残项目专员为骨干的助残志愿者队伍。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折合6500万元,受益残疾人7万多名。 组织建设全面加强 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残工委议事协调规则、职责分工和工作制度,确保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各项工作有效落实。327个街道、乡镇成立残联,5526个社区、村成立残协,5715名专职委员在社区和农村为残疾人服务。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创新残疾人服务智慧管理模式,尤其是残疾人服务“一卡通”作为全国残疾人证试点卡和“北京通”第一卡,覆盖了98%以上持证残疾人。残疾人持卡免费乘公交、进公园、领补贴,享受优惠服务,“一卡在手、服务全有”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