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運城絳縣太陰寺【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1-23
 
        太阴寺位于山西省绛县县城东南15华里的东华山脚下,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寺院主体建筑南大殿为金代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木佛由独木雕成,为金代原物,在国内仅此一件,珍贵无比。太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几经证实太阴寺是国家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赵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太阴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一尊躯长4米、独木金身释迦牟尼涅槃卧像。造型端庄,夸张得当,神态安详。木雕神龛内还完好保存有明代洪武年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十分生动、形象。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太阴寺里一独木成雕的卧佛像,居今一千多年,是国家一级文物。国内独一无二
 
        据元代碑文记载,这是金大定二十年云公、法澍(佛龛西侧有其塑像)等重修太阴寺、补雕《赵城金藏》时雕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时雕刻的还有三士佛像。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是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的藏经。大藏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历经金、元两个朝代。太阴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雕印场所。龛内有明洪武五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同时绘制了南北大殿内的巨幅壁画。可惜的是殿内极为珍贵的金代壁画与三士佛像的头部,在民国十二年被地方乡绅勾结古董商卖给了荷兰帝国。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该寺座南朝北,属阴,故称太阴寺。现存建筑有山门、北殿、南大殿。南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有“大雄之殿”木匾,为金大安二年(1086)镌刻。殿中有金大定十年木雕释迦牟尼像,造形端庄,比例适度,是雕刻精品。南大殿木构架基本为金代原构,是现存古建筑中较为纯粹的金代遗构,具有很高建筑历史、艺术价值。
        相传,该寺为北魏时西岳一位高僧寻溯支脉来此而建。北周、唐、金、元、明、清时有扩建或重修。寺内的精华建筑为金代遗构南大殿,殿内雕刻有一尊躯长4米、独木金身释迦牟尼涅磐卧像。造型端庄,夸张得当,神态安详。木雕神龛内还完好保存有明代洪武年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十分生动、形象。
        这处石刻位于绛县张上村太阴寺南约5公里处东华山“太阴寺崖”上,内容为“佛顶尊胜陀罗仁经”一卷并序一篇。序文有“佛顶尊胜陀罗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唐高宗年号、即公元676年)从西国来到此上五台山”等字样,并记载了“佛顶尊胜陀罗仁经”的来源及与五台山有关的内容等。
        经文共约两千字,为正楷体,每字约1.5厘米见方,虽经千年风雨侵蚀,大部分字完好无损。经文后刻有“大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的字样,专家考证后认为,这处石刻确系五代晋朝时期作品,可能为当时太阴寺僧人所刻。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太阴寺地处中条山腹地的绛县卫庄镇境内,有一风景秀丽的山峰,因与陕西省闻名于世的东岳华山遥相对应,人们便与民间传说的宝莲灯神话故事相联系,说当年小沉香为救生母,将华山劈为两半,一半留在原处,另一半则跨越黄河飞落在卫庄境内,于是就将此山取名为东华山;还因其壁立千仞,终年少见阳光,故又名之曰太阴山。
太阴寺具体建于何时,现已难以详考,但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北齐天和三年(公元568年)为初次整修,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有所扩建,之后的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以及明、清时期,都曾屡有修缮。由此推断,该寺初建迄今至少也有1500馀年,不少文物专家认定当在北魏时期。
该寺突破常规坐南朝北而建,分前后两进大院。走进左右分列四大天王的山门,即为前院。院内东殿供奉着地藏菩萨及十殿阎罗,西殿则为观音菩萨及十八罗汉。与山门相对的南大殿内,东有关帝圣君,西为山神、土地,正中有一高台,端坐着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可以看出,儒、道、释诸教在此已浑然融为一体。这座大殿南北两面为木制格扇,打开中间的格扇门,即可通往后院,因此人们又习惯称其为过殿。
        太阴寺的后院似乎比前院略大一些,加之毁于战火的东西偏殿迄今尚未重建,就显得较为空旷,然而由此就把坐落在最南端的大雄宝殿衬托得更为高大雄伟。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下)
 
        大雄宝殿既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也是全寺的精华所在。从大殿的架构来看,该殿当属元代建筑,尽管明、清时期几经修缮,仍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建筑风格。大殿前脸完全是木结构,梁、柱、枋、斗拱、门窗均为原木本色。殿门上方悬挂的镌刻有“大雄宝殿”四个大字的木匾,是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由当时端氏县(今沁水县一带)籍的一位骠骑将军题赠。跨入殿内,正中有一长约6米、高约3米、宽约2米的佛龛,呈箱状平放在周边刻有莲瓣的木台之上。佛龛的内外壁上有明洪武年间彩绘的壁画,内容为佛祖释迦牟尼传经布道的连环故事。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佛龛四角各有一根立柱支撑着佛龛的上盖。龛内侧卧着佛祖的木雕金身。卧佛身长4米,腰围直径1.5米,是用整根红杨木精雕而成。卧佛头东足西,佛身仰躺半侧,右臂向上自然弯曲,掌心向上托着佛头,佛面贴金,五官端庄,表情安详,发型呈云纹状,给人以超然脱俗之感。其身体浑圆丰满,袈裟线条流畅,飘然欲动,仿佛透明绢纱。据说这是佛祖涅槃像。“涅槃”是梵语“圆寂”的译音,对凡人就是死亡的意思,而佛教徒则认为这是达到了超脱生死的境界。仔细观看,卧佛的整个身体似乎并不完全符合人体比例,但从整体视觉上又显得非常自然协调,恰到好处。据专家考证,此金身卧佛是迄今虽已800馀年,是国内今存最早、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木雕卧佛,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和艺术欣赏价值。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下)
 
        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内的四周墙壁上原来都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主要反映释迦牟尼潜心成佛的经历和佛界人物的生活状况。画面巨大,色彩斑斓,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和木雕卧佛都堪称稀世珍品。遗憾的是,1928年在军阀混战的乱局中,一荷兰强盗与古董商相勾结,以3000大洋买通当地乡绅,将壁画及佛龛内端坐于卧佛身旁的3尊彩绘佛像的佛头偷偷运往国外,至今下落不明,实在令人痛惜!现在壁画已难以修复,3尊佛像虽重新塑了佛头,其工艺水平却远非昔比了。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下)
 
        太阴寺前院西侧有一块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所立石碑即《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
    《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高223厘米、宽97厘米。全碑2169个字,详细记载了《赵城金藏》雕印的缘起、发起人、雕印同地和雕印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一、碑文记载,藏金募刻劝缘发起人为尹矧乃,推翻了民国学者蒋唯心关于雕刻金藏的发起人是金人“潞州崔进女法珍”的说法,崔法珍为尹矧乃的弟子;二、《赵城金藏》的补雕和后期整理工作是在太阴寺住持慈云及其门人法澍、法满等主持下完成的,慈云也是尹矧乃的弟子;三、碑文记载了向朝廷献藏经的崔法珍曾是广胜寺住持,这解开了藏经为什么会在广胜寺存放的谜团;四、碑文证实今天的晋南地区金元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重要的传播中心。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下)
        
    《赵城金藏》是以我国第一部宋代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为标准,刻版刷印的一部大型经藏,共6980卷。因其雕印于金代,发现于山西赵城县(今临汾洪洞县)广胜寺,故定名为《赵城金藏》。现有4813卷藏于国家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下)
 
        2014年。太阴寺在实施保护修缮工程时,从过殿西南角处取下一块松动的条石,准备重新砌筑。翻开后发现上面有刻字,后经整理拓印,发现该条石竟是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发给太阴寺的一道“公据”石碣。专家解释说,此次发现的“公据”,相当于现在的《宗教活动场所证》,算是寺院的“执照”。据了解,由于金朝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的是利用与限制并重的政策,政府严禁民间私自修建寺观,对确实需要存留的原建寺观,必须经尚书省通过出卖度牒和寺观名号的形式予以特许。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下)
 
       据碑文记载,太阴寺创建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现存正殿为公元1180年为雕印藏经而重修,“公据”的发现为研究太阴寺原建、扩建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山西绛县太阴寺(金.国五)(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