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城子谱】临川阁笔庄 ■邹农耕

 伯乐书香小屋 2016-11-23



中国近现代名笔

临川阁笔庄


■邹农耕


  临川阁,笔庄名,创始人邹发迪(1880—1939),江西临川李渡(今进贤文港)小坪洲村人。初承祖业“福记邹凤贞笔庄”,后在南京创办“江西临川阁老邹福记笔庄”。

  1905年,邹紫光阁笔庄在武汉声誉日隆,受宗兄邹发经(邹紫光阁笔庄创始人)影响,邹发迪辞去邹紫光阁笔庄中层管理厚职,向在黄梅开设“福记邹凤贞笔庄”的父母汇报在邹紫光阁学徒、工作十年的经验和见闻,并提出独自去南京闯荡的想法。父亲邹守忠深知经营之道,分出家蓄,安排老家小坪洲的兄弟调整货源,支持邹发迪次年开春去南京开店。

  1906年,邹发迪到南京太平街租铺开设“福记邹凤贞笔庄”分号,人地生疏,于两江师范学堂“钻包”(毛笔行业术语,带现货上门推销)时偶遇时任学堂监督的乡贤李瑞清,李氏在南京各机关院所大力推荐“福记邹凤贞笔庄”毛笔,一时供不应求。后李瑞清询“福记邹凤贞笔庄”名字由来,觉庄名乏文气,遂撷“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唐王勃《滕王阁序》)句,重取店名“临川阁老邹福记笔庄”并题写牌匾,说:“此号一寓游子离家,不忘家乡;二寓笔含灵气,得之者生王、谢之才(王羲之、谢灵运曾在临川任内史)。”至1909年,一年的业务量超过黄梅“福记邹凤贞笔庄”三年销售总和,小坪洲制笔作坊有100余名工人。1912年,购置中山路  204号开设“临川阁”新店,业务大于“邹紫光阁成记”南京分店,李渡、小坪洲两个制笔作坊工人有200左右;1920年,因江西到南京货物运输过慢,不能保证正常供给,邹发迪在长江路增设制笔作坊,从老家李渡调来技术骨干20人、普通笔工40人,当地招工40人,培训制作精品毛笔,解决高端市场需求。时民国文化名流胡汉民、于右任、戴季陶、欧阳竟无等皆往过“临川阁”做客。

  邹发迪育四子,长子邹嘉荣(1904—1944),1926年接管黄梅“福记邹凤贞笔庄”事务。次子邹嘉华(1908—1985),天资过人,童年与长兄邹嘉荣一并送回老家小坪洲教养,亦入宗兄邹紫光阁笔庄学徒,出师后往返于南京、黄梅之间,与长兄邹嘉荣协理黄梅业务。三子邹嘉福(1911—1978),在家乡李渡、小坪洲管理制笔作坊及300亩田地家业。四子邹嘉旺(1918—1991),与父母亲同住南京,协助父亲管理南京业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迁重庆,次年南京沦陷。受形势所迫,邹发迪调整业务,决定往重庆开设分店。把黄梅、南京部分物资转移重庆,遣次子邹嘉华直接从黄梅赴重庆物色店铺,接收货物,并以360条黄金(约10000块银元))购置民生路62号门面开设“江西临川阁老邹福记”重庆分号。邹发迪回家休整数月后,携邹嘉旺来重庆斡旋南京旧友,开拓业务,再费资120条黄金购置民权路31号门面开设“临川阁”重庆二店。从1938年到1947年,是重庆“临川阁”的鼎盛时期,业务远大于南京总店和同时也在重庆开设分店的“邹紫光阁益记”。此时,家乡李渡、小坪洲的作坊已经扩大到三个,制笔工人达400余人。

  1939年,邹发迪惦念南京产业,从重庆返南京,因长期劳累,身体状况不佳,几个月后,在南京去世。“临川阁”南京、重庆、黄梅事务全部由长子邹嘉荣执行管理。1944年,邹嘉荣因劳累过度在黄梅病故,“临川阁”全盘事务由次子邹嘉华执行管理。

  邹嘉荣育子邹文光、邹文东。时九江、黄梅一带战局混乱,邹嘉华暂休黄梅业务,安排兄嫂回老家避难,长侄邹文光去重庆“临川阁”学徒,次侄邹文东随四弟邹嘉旺回南京读书。1945年日本投降,重庆恢复战前秩序。邹嘉华系念长兄邹嘉荣多年护爱关怀之情,在重庆耗资200条黄金购置邹容路100号门面设“邹文光阁笔庄”,敦请于右任先生题写牌匾,业务再次扩大。此店后交长侄邹文光管理。至1952年,南京、重庆“江西临川阁老邹福记笔庄”“邹文光阁笔庄”及黄梅“福记邹凤贞笔庄”等五店业务之盛,影响之大,蜚声长江上下,与胡开文、邹紫光阁并论。

  1953年,新中国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接管南京“临川阁”业务的邹嘉旺思想进步,带头向国家捐献南京全部产业,并多次电信向重庆二哥邹嘉华要求同举。1956年公私合营,南京总店、作坊分别更名为“建新文具社”“启新文具店”,重庆“临川阁”三店与胡开文墨业合并为“重庆笔墨厂”,黄梅“福记邹凤贞笔庄”和家乡李渡、小坪洲毛笔作坊及田地上缴国家。

  “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这是黄梅“福记邹凤贞笔庄”曾用的门联。重庆“邹文光阁笔庄”开业时请胡小石先生(1888—1962)重新书写并刻匾。改革开放后,“邹文光阁”直系后人再度在家乡文港恢复经营,秉承旧时家风、传统品质,延续江右文化中毛笔那卓尔不群的“临川雅韵”。


1947年“临川阁”南京总店发票


1949年“邹文光阁”发票


文光射斗——临川阁(民国)

  羊兼毫斗笔,炕杆,牛角三镶式。毛笔全长22.6cm,笔杆长15cm,笔斗长3cm,笔头长4.6cm。选毫精细,制作精心,笔芯混合少量细猪鬃和苎麻,以增加弹性及蓄水量。双刀刻字,刀法迟疑,结构生疏。“临川阁”三字刀法熟练,结构紧凑,得碑书神韵。通笔造型静穆古雅,已使用,保存完好,江西工艺,民国早期制作。


笔杆刻字(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