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 让孩子爱上学习(第五讲)

 爱学习的万哥 2016-11-23

有的家长问,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那怎么改成积极的态度呢?这个时候家长运用态度的一致性理论,来改变孩子消极的学习态度。具体的方法就是家长或者老师要跟孩子讲:“你要好好学习,向隔壁的小强学习。”

孩子发现自己接收的信息跟其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相矛盾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产生紧张感。为了消除这个紧张感,可能会产生两种行为:

1、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像小强一样,努力学习;

2、贬低自己所接收的信息,“小强好好学习有啥?还不是个书呆子吗?”,甚至发展成改天出去,找个机会把小强给揍一顿。

这两种行为的产生,其实都是为了缓解孩子内心的紧张感。那孩子能否改变对别人说服自己的态度,这个就需要家长去了解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Hovland)的说服模型。说服是否有效,是否能改变别人的态度,跟说服者、说服的信息、说服的情境以及被说服者的性格特征有关系,我们后面慢慢跟大家分享。

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 让孩子爱上学习(第五讲)

扩展阅读: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Hovland)的说服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Hovland)把改变态度看作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并基于此于1959年提出了一个标准的态度改变模型,这一模型简化如下图。

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 让孩子爱上学习(第五讲)

分析这一模型,可以看出,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

在态度改变的作用过程中,被说服者首先要学习信息的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生情感转移,把对一个事物的感情转移到与该事物有关的其它事物之上。当接收到的信息与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便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一致性机制便开始起作用。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减轻这种紧张,其中反驳就是减轻这种紧张的有效方式之一。

按照认知反应论(Cognitivcresponse theory)的观点,人们在接收到来自他人的信息后会产生一系列的主动思考,这些反应进而决定个体对信息的整体反应。在这里这些信息所引发的反驳的数量及性质对态度的改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这种反驳过程受到干扰则产生说服作用,从而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改变;否则说服对象就会通过贬低信息来源、故意扭曲说服信息和对信息加以拒绝掩盖等方式来对抗说服,坚持自己原来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