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说:在他人生最精彩的年华,都是和书法在一起的。 三间净室、一泓浅水,一座古色古香的兰舍书院矗立在悠久的兰亭旁。 沿着蜿蜒的长廊,赫然出现一方精心布置的天地,11月20日“玄关:邱振中书法作品展”便于此揭幕。
展览展出邱振中新创作的书法作品35件,其中,两件草书长卷和18件草书册页新作受到大家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他第一次展出长卷作品。 情境书法 手卷是中国书画的最高表现形式,能够最大限度表现节奏的变化,是一种有可能被当代创作借鉴的艺术形式。历代大师都有精彩的长卷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邱振中对此有深入的研究,亦在其中注入新的想象。对书法创作中空间的分布原则,邱振中有重要贡献,这次的手卷作品中亦有表现。 展览现场,他的作品《兰亭序》也受到大家的关注。近年来,他的创作以行草书为主,如此大体量的小字作品,难得一见。 情境书法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邱振中把展览取名为“玄关”,在展厅的设计上,也特意辟出一处“玄关”,前言仿佛从墙上“生长”出来。通过玄关,作品便出现在眼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玄关原意便是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首先突破方能进入正式)。 情境书法 对于主题,邱振中认为书法一直被看作中国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幕:前人挥笔写下的字迹,让后人看了一千六百年还没有看够;同时,它还能让人“体权变之道,察夷险之情”,一生的情愫,都融合在其中。 今天,人们利用书法深厚的资源,不断做出精彩的现代作品;对书法的研究,也已经能让我们开始深入到前人书写和表现的机制中。 情境书法 然而在实践中把握书法仍然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书写工具简单,一支毛笔,要写出让几代人心折的线条,已经暗示出驾驭工具的巨大困难;书法内涵与“人”相关,提升对书法把握的层次,不是凭靠聪明、机智和想象,不是凭 靠对艺术的当代敏感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使我们必须不时回到传统。 情境书法 正如潘公凯教授所言,书法是邱振中“所有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他从来不曾停止过向书法深处的探求。 邱振中也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一直是他着力之处,或许它造成了他现代创作的某些特点。“踏进书法的第一步,便是面对传统;五十年过去了,还是有回到“玄关”的感觉。” 情境书法 邱振中为中国第一代书法研究生,受业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名师,对传统有深刻的把握,但他同时又十分关注当代艺术、当代文化的进展,关注当代生活中的切身体验,不断寻求传统与当下的联系。
2015年《邱振中:起点与生成》浙江美术馆展,水墨、现代文字、书法三部分作品中,在传统基础上所表现的现代敏感、对艺术创造中所坚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标准,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邱振中 1947年生于南昌,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展览作品欣赏 李白·苏台览古 28.5×61cm 2016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杜牧·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 38.6×26.8cm 2007 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 天上麒麟时一下,人间不独有徐陵。
掷下离觞指乱山,趋程不待凤笙残。 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箸看。 柳陌虽然风袅袅,葱河犹自雪漫漫。 殷勤莫厌貂裘重,恐犯三边五月寒。 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 34×138cm 2015 知访寒梅过野塘,久留金勒为回肠。 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 何处拂襟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 维摩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 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 34×138cm 2015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贺知章·回乡偶书 / 李白·赠汪伦 34×138cm 2015 离别家山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7×26.6cm 2016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顾况·题叶道士山房 40×27.4cm 2016 水边杨柳赤栏桥,洞里仙人碧玉箫。 近得麻姑书信否,浔阳江上不通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