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水木年华138 2016-11-24

1、艾灸起源

艾:艾叶(艾草),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有浓烈香气,味苦、辛;多长于路旁荒地、草地,生命力顽强;可食用,可染色,以药性为人熟知,有调经止血、散寒除湿、消肿抗毒,回阳之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回阳草”;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利用艾草纯阳之性,辟邪驱毒。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也称为“医草”。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灸:灸法,起源于远古时代,当时人类环境恶劣,药品和劳动工具缺乏,使用石器野外劳作常常受伤,围着篝火时不小心被火焰烤到患处,后来发现之前的伤口疼痛减轻,伤口得以愈合。从此,人类就用树枝点了火进行熏烤疗伤,灸法就这样很自然地产生。

2、艾灸

艾灸就是以艾叶作为原材料,制成艾条或者艾炷,以燃烧的方式在相应的穴位上熏灼温熨,借助灸火的温热性和艾叶药物作用,使得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至经络,从而达到治病、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艾灸是我国中医最传统的针灸疗法之一,是养生保健的自然疗法,效果显著。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现代艾灸在传统艾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用起来更加环保、安全、便利、高效。如今,艾灸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被熟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黑马”。

3、艾灸的养生原理

艾灸养生原理是借助施灸时艾、烟、火、产生的热能,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扶正祛邪、固本回阳、调节免疫力等功效。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代射活力,能为免疫系统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力和渗透力,是普通红外线的3到4倍,它具有寻找“病灶”的功能,可通过人体经络的传导,更好地将能量输送到人体所需处,从而起到作用。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4、艾烟的作用

艾烟具备通窜力,是艾灸能量的一个载体。艾灸走三阴、窜十二经,其实就是通过艾草具有自行寻找病灶的这个功效来发挥。期间,艾烟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艾不成灸、无火不成灸、无烟不成灸,也就是说有艾、有火、有烟、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灸法。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据科学研究艾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镁、纳、钾、钙等成份在燃烧后的艾烟中同样含有,而且可被人体吸收。被人体吸收后,可以调节交感神经,起到镇静和安眠的作用。同时,艾烟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可预防传染病、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5、艾灸适宜人群

艾灸属于温性的外治疗法,这就决定了它适合的人群比较广泛。

【老人艾灸】

老年人年龄逐渐变大,脏腑功能衰退,阴阳失调,精血耗损,艾灸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壮阳,行气活血,舒通经络的功效,能调节血压,降低血脂,增强脏腑功能,防病保健,抗衰老。

【小孩艾灸】

艾灸祛寒排毒,改善脾胃虚弱,从而防治小孩疼痛,提高免疫力,防治感冒,增强食欲,为成长发育保驾护航。

【女性艾灸】

利用艾灸补充阳气、暖宫养血排毒,调节卵巢泌激素平衡了,杀菌消炎增强免疫力,预防治疗妇科炎症、痛经、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缓解早衰,更年期,改善皮肤问题,达到养颜美容功效。

【男性艾灸】

艾灸回阳就逆,祛除寒毒,有利于补肾强肾,消除身体火毒,防治男性炎症,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6、艾灸的时间

原则上每天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艾灸,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时间。艾灸一年四季皆可,春夏阳气生发,此时艾灸固阳除湿气,如有三伏灸,冬病夏治;秋冬阳气收敛,用艾灸可以扶阳补虚,抵御寒湿病邪的入侵,如三九灸,冬病冬防。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7、艾灸时注意事项

a、施灸前注意室内空气通透,可在空调房施灸,但不可对着空调口或风扇。

b、饭前后1小时不可施灸。

c、施灸后多饮温水,便于排毒,不可以喝冷饮。

d、灸完1小时内,不可以碰冷水,因灸后,毛孔已打开,易受寒凉。

e、激烈运动后不能施灸。

f、皮薄、肌少、血管凸起部位、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忌灸。

g、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耳朵忌灸。

h、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忌灸。

i、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j、高热、昏迷、或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禁灸。

8、艾灸时的灸感

艾灸时的感觉称为灸感,这也就是在我们有病邪的位置或艾灸穴位处会感觉到有轻微的刺感,传感,发热,像蚂蚁爬样的感觉,这些都是艾灸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

艾灸时的灸感有三种反应状态:第一是灸火循经,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是热力通透经络,打通经气运行通道,在体内循环的良性反应;第二是正邪相博,出现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代表艾灸会激发体内的正气,与病灶的邪气相互搏斗;第三是外排邪气,表现为风、寒、凉、湿的灸感,表明艾灸使得体内阳气充足,益补正气,将体内的病邪赶出体外。

9、灸花(水泡)

艾灸结束后,有的灸友在皮肤艾灸处或局部地方会出现大小形态各异的小水泡。药王孙十常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灸处皮肤起水泡,水泡流水,可以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出现水泡,是体内寒湿之邪外排的反映,表明有实际病症存在。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水泡处理方法:小的水泡一般不用处理,可以自愈。大的水泡要挑破,但是千万不能把水泡的皮剪掉。用消毒过的豪针,顺着皮肤的平整度刺透水泡,使水泡两边出水。期间可能不断有水排除,一般不用包扎,出水后可涂抹艾灰起到促进伤口愈合、消毒杀菌的作用。期间起泡处不要碰水,痊愈时间因人而异,防止感染。

10、艾灸的排病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异,艾灸后的排病反应也不同,如果是长期患病,或者体虚者,艾灸后的反应程度会大一些,频率也会多一些。人体阳气不足,被病邪入侵,通过艾灸方式来祛除湿邪、补充阳气,身体就会有反抗,不同的人反应也不一样,这都是排病反应。

艾灸后,体内脾胃肝脏阳气得到补充,阳气和血气随之上升,阳气属正,湿寒属邪,身体本身激发正邪交战,将郁积的风、寒、湿、邪排出体外,部分免疫力差的人会有皮肤瘙痒、肿痛、失眠、情绪低落、腹泻、呕吐、冷颤等排病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11、艾灸取穴

使用艾灸的朋友都会遇到取穴的难题,人体穴位众多,脉络相通,担心找错位置,影响艾灸效果。其实艾灸取穴很简单,遵循是“离穴不离经”, 哪里不舒服灸哪里。艾灸取穴时,只要在穴位的附近区域,偏离一点没关系,还在这条经脉就可以。

所有的穴位都有局部的主治功能。一些穴位治病会有共同性,最简单的取穴方法,是取局部穴位达到主治的功能眼部穴可以治眼部疾病,耳部穴可以治耳部疾病,关节、肌肉、脏器局部的穴位都可以治该部位的疾病,如中脘治胃病(腹部)、鼻病取迎香穴(鼻两侧)、肾俞穴治肾脏疾病等。

12、艾灸与刮痧区别

刮痧疗法,通过对皮肤经络的刺激,泻掉淤堵在体内的风寒之邪,以“面”覆盖多个穴位,如果体内阳气不足或者没有淤痧,刮痧会泻掉身体内的阳气,造成人体亏虚,因此身体强壮的人可以通经络,体弱者容易伤气血。刮痧的手法及力度很重要,否则,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引发感染。与刮痧相比,艾灸适用的人群更广泛,副作用小,将物理与药理疗法集合,不仅能够补气血、固本回阳,也能够活血化瘀、通经排邪。刮痧与艾灸可以互补使用,效果更佳。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13、艾灸与针刺区别

针刺,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达到通经活络的养生目的,属于中医外治物理疗法。《皇帝内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充分说明针刺与艾灸的不同之处。 针刺疗法是泻多补少,艾灸是泻与补结合,不仅能够通过物理疗法将经络打通、活血化瘀,同时能够发挥艾叶的药性作用,起到扶正祛邪、补血正阳、延年益寿的功效。

明朝《医学入门》亦云“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艾灸可以弥补汤药和针刺疗法的不足。针刺主要用于有实症的患者,操作更为严谨,需要穴位精准,针刺胀感强烈(得气),必须由专业人士操作,而艾灸既可以治病,也可以保健,靠点燃的艾柱或艾条在人体相应穴位薰灼温灸,加上其本身的药理作用,会使人产生畅快轻松之感,艾灸可以离穴不离经,哪里不舒服灸哪里(阿是穴),相比针刺,艾灸更方便,像家庭医生一样,更适合普及现代人养生保健。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艾灸知识大盘点,快来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