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空

 居凡尘 2016-11-24
 本帖最后由 手机报 于 2016-05-04 13:24 编辑

欢迎讨论。

后面有大段的废话,该跳的就跳了吧,废话连篇刹不住我也挺郁闷……

---

有意识的将“视角”这个概念单拿出来讲,主要针对都市文或者世界格局较小的网文。注意这个问题,可能会让单章变的比较顺溜。

1:在写文中有意识的关注“视角”这个概念,对于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有没有帮助?

2:为了练习“视角选择”这个技巧,会毫无疑问的牺牲写文速度,是否值得?

3:在写文的时候有意识选取特定视角描写,有什么直接的好处?

以下正文:

一:视角这个概念有没有用?

为了说清楚“视角”这个概念,先简单提两句“描写”。关于描写的几个分类,我参考了这里“http:///thread/1260203”。此处将描写按照快慢,分成“环境,外貌,心理,语言,动作,感受”分成六个层次。

“视角”选取这个问题,主要聚焦的是心理描写。

比如描线一盘红烧肉好吃。我暂时能想到的一些描写方式:A浓郁的肉香扑鼻,B流口水,C漂浮着五香八角,D他看着那盘肉眼睛都绿了,E厨师用了很久才上这道菜,F江南第一名厨的看家作品,G“就这个也叫菜?”“什么垃圾?”“就这也叫第一名厨”……“哇,真的太好吃了”。H法海和尚闻见,默默的吃了一锅。等等……

我在写文中中可能会实际用到的描述:

主角夹了一口。

尼玛,太好吃了。

问题出来了:尼玛,太好吃了。这句话其实是心理描写。

单看这句话似乎依旧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问题在于根据后面的剧情,可能有这样的内容:

主角夹了一口。

尼玛,太好吃了。

女主看了主角一眼,不着痕迹的皱了皱眉,心中暗想:哪来的破民工?

不讨论剧情,单看文字,问题出来了。

尼玛,太好吃了。这是一句不加引号的主角心理描写,这种描写作为第一人称写法是没有问题的,作为第三人称写法,偶尔用一下甚至经常用,感觉上也过的去。但是女主心中暗想:哪来的破民工?也是心理描写。

问题在于:作者凭什么在知道主角的心理活动的同时,还能知道女主的心理活动?

这个问题严重不严重?乍一看其实没有太大问题,我刚开始也是这么感觉的。我后来发现并且重视这个问题,是在写到一场三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的时候,发现我把这场戏写成了一坨狗X。

当时,我把设定交代好了,人设和背景也交代好了,然后就是三个人之间互相说话,潜台词,意志利益碰撞。我将三个人每个人的心理,说每句话的隐身含义,都通过心理活动的方式写了出来,写完之后发现,我写的是一坨X。

什么都没写出来,非常的乱。于是我重新去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现在看起来,很有可能是“视角”。

当我意识到“视角”问题的重要性时。我第一反应是去原评找精华帖看看有没有人专门讲过这个问题,很可惜没找到。于是翻看了很多传统文学,一些理论书,以及一些神作。发现了一些共通点。

凡是高潮点,作者都会选取一个很固定的视角去描写,无论作者有意无意。

比如暧昧戏:绝对的男主视角,男主看到了女人不小心走光,闻到了气息,听到了娇喘,等等。如果这时加一句,“女主发现男主的表情很邪恶”,或者加一句男主感觉到自己翘了。完,出戏。

比如打斗戏:令狐冲打田伯光,标准的仪琳视角。乍一看没什么分析的必要,但是如果是我这种粉嫩萌新去写,有可能会写成:令狐冲看着这一块刀劈过来,邪了门了怎么就躲不开?田伯光哈哈大笑,这小子太菜了还接不住我一刀。完,出戏。

(看原著,并且尝试把原著的情节提出来自己写同样的一段,我在一瞬间就发现了自己写文的各种巨大问题)

在比如言情戏:男频,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描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几笔环境烘托。感动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心理描写的剧情部分。如果是我写,可能会把所有的动作,语言通过心理活动的方式写出来,她做X,她想XX,她说XXX。结果:出戏。

出戏的原因在哪里?

我想,是视角的选择。

很多描写,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是作者不应该知道的部分,把不该知道的部分写出来,会极大降低代入感。

读者看到了不该知道的部分,会下意识的问:你是谁?你怎么知道的?哦,你是作者,你什么都知道。当读者潜意识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将这本书当做一本书来看,而不是一个身临其境的故事去看了。

上帝视角的局限性在于此。

第一人称文在刚开始非常好写,原因也在于此。

因为固定一个人的视角,作者只能写他知道的,他看到听到感到吃到心理想到,不该他知道的他一概不知,这样是和读者站在一个起点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看小说情绪调动的流程。

人了解世界通过五感,那么看小说:文字是五感中的一种吗?我感觉不是。如果强行说看小说是通过视觉“看”调动情绪,我不能同意这种牵强的解释。

那么看小说调动情绪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是文字对五感的映射。

还是说红烧肉。在读者看到“喷香扑鼻”四个字的时候,他的大脑自动将文字连通到嗅觉器官,甚至一些饿的慌的读者会分泌口水。从这个意义上说,代入感其实很好写,不停的写感觉描写就好了。

我们写小说,就是在讲故事。这就好比看windows窗口,大家的操作可能是点击某图标进入word开始写文,谁还会有意识的想起,Windows最开始的宣传是:桌面系统就像一扇窗户,打开一扇窗户,会发现里面有不同的文件夹(图标),点开他们,是你自己积累起来的文件,这种形象的宣传已经深入脑海,导致我们会忘了,电脑屏幕其实是一个“窗子”、“窗口”、“窗户”。

鼠标点击图标几十年,使用已经成为本能。

“视角”这个概念就是这样,它很重要,作者必须重视它。但是作为纯粹的读者,甚至感觉不到这个概念的存在。

读小说的时候,我们通过文字,将五感传送到读者的大脑中,激荡读者的意识。读者会在大脑中构建一个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就是读者本人,他(她)站在哪里,他所看到的,是作者的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所听到的,是作者的拟声词描写,所闻到的触摸到的,是作者的特有的形容词描写。如果这些描写是统一的,自洽的,读者的大脑所构建出的“摄像头”就会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世界观。而一旦这些描写有了读者站的位置不该知道的东西,读者的大脑就凌乱了。结果就是——出戏。

换到我们经常说的,就是代入感降低。他不得不去寻找新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作者所站的地方,重新观察作者写的世界。如果换的地方多了,读者就累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弃书。

在读者的大脑中,他所处的位置,也就是那个摄像头的位置,就是我本文想说的核心问题——视角。

在第一人称文中,视角毫无疑问的是主角本人,读者也是主角,作者也是主角,即使作者想描写他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也只能通过“当时”,“后来通过朋友告知”,“通过血案现场的推断”,来描写那些他不应该知道的东西。

但是在第三人称文中,视角的选择的限制被极大放宽了。这也就导致,经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一个事件,但是文章却散了的情况发生,比如一直比较火的“路人惊叹流”写法。

“那个废柴也想娶XX?”

“才斗之力三段的废物。”

然而XX在崖洞里修炼,并没有听到这些,他也不需要听到这些,因为他出关的时候,这些人都是蝼蚁。

(我不是黑某大哈,某大原文也没这么写过)

读者在看类似这种文字的时候,看的其实是设定。

设定和描写,是两回事。

设定,记录故事;描写,讲故事。

每本书都毫无疑问的会有设定和描写,描写的好处在于,这个故事里,读者是有他的位置存在的。我们往往评价一个故事,相当高的评价会是: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下一个问题:身临其境,是否意味着:第一人称严格好于第三人称?

在写作视角比较专业的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作者视角大于读者——上帝视角。作者视角等于读者——第一人称。作者视角小于读者——一些现代的推理等小说流派。

但是,第三人称之所以被成为万能写作手法,是有其万能的一面的。不仅仅是指可以描写主角不在的剧情,无视时间地点,甚至人内心的屏障,最大的好处在于自由。

第三人称的书,依旧可以使用第一人称甚至是强第一人称的模式写作

方法是:仅仅描写某个剧情人物的所感。这个剧情人物并不一定是主角。

前文说过,读者读小说,是在大脑中将文字再现为世界的过程,读者就是世界中的一个摄像头。那么,即使是第三人称,在通过有限的感官描写的情况下,仅仅写出某个“摄像头”所感知的内容,一样可以带来类第一人称的阅读体验。而一味的将事件全貌展现给读者,通过各个“摄像头”以不同的角度描述事件,从根本上讲,与摆设定,列大纲区别不大。

二:视角的应用

写单章的时候会问自己,这章想讲什么?能不能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如果能,用什么样的视角去表现更好?

尝试构建两个章节模板

情感戏的章节构建

想写的东西是什么?——暧昧。

谁主导?——女主主导。

女主主导,意味着视角的选择是?——一定不是女主,可以是男主,也可以是上帝。

如果不是女主视角,那么女主对男主的感情怎么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写。

女主的什么动作,说什么话,用什么神态,能恰到好处的表达对男主的感情?——将一系列动作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2000字(或者更长)的章节。

反派戏的章节构建

想写的东西是什么?——抗争(主角的抗争)

抗争的主体?——主角

能不能写主角的心理活动?——不写为好。

不写主角心理,就意味着不选用主角的视觉,选用反派视觉好不好?——不好

路人视角好不好?——路人视角,可以比较客观的看出反派对主角的欺压,主角的隐忍,主角的反击。

上帝视角好不好?——似乎不好,作者你说主角惨,主角就惨吗?为什么不是路人认为主角惨?

聊聊运镜

电影中常用的手法,摄像头在运动,而描述的主体却不动。例子:镜头首先是桌子前的电脑,然后拉出窗子,看到了门前的小院,然后是街区——城市——河流——大陆——海洋——地球——太阳系——宇宙——归为爆炸的原点。

好处:运镜给人极强带入感的原因有可能是:读者(观察者)想象着自己一边走(一边坐船)观察,更为符合实际。

在小说中的应用:例子:《间客》中有一个很细节的描写,原文我贴出来:

电视光幕上,一位因悲伤愤怒而五官扭曲的年轻士兵,扔掉了腋下的双拐,瞪着双眼向镜头冲了过来。他是栖霞州州长的儿子达文西,他是七组新兵达文西,他是刚刚失去室友的达文西,他哭喊着吼道不要拍了,狠狠地击打在摄制组的镜头上。

镜头拍摄的画面忽的快速扭曲,应该是从半空坠落,狠狠地砸到地面,然后弹起,再然后落下。

画面上多了一些泥点,倾斜的格外无力,视角远远对着营房中间的一棵大树、树下三根快要燃成灰烬的三七牌香烟,然后归于一片黑暗。

……(篇幅问题略过一串)

沙哑的旁白声渐渐淡去,电视光幕上的镜头,依然是一片令人心悸的沉默,然后有很多排纯白色的字幕,缓缓由下向上升起,逐渐退出画面。

萧十三楼。

冯远征。

解斯。

…………每个没有任何情绪的名字,便代表着一位永远离开七组,英勇牺牲的队员,在字幕的最后,出现了一个叫谢忌书的名字,《七组》纪录片摄制组,在这个名字后面打上了括号,在括号中写道:宪章局技术副官,牺牲于七组最后一次战斗中,事后被七组接纳为编外队员。

画面再次黑暗,如星光闪动,一排小字出现在左下方:《七组》第三集《生存与死亡》终。

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这一段通篇没有带一个字的“情绪“描写,煽情却煽的无比凶。每一个字都能看出里面满满的悲愤与哀伤。

这当然与前文死人,然后剧情人物砸摄像机的铺垫有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电影镜头式的描写,有一种其内蕴的表现张力。

---

一些暂时的结论

1:心理活动的描写:慎之又慎。

在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学,网文公认的神作当中,尤其是情绪调动比较激烈的章节。能明显的看到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不多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又有明显的区别,感受可以很真实,心理活动则必须打折,必须慎重。

即使是在第三人称文,也尽量避免单个场景出现一个人以上的“他想”。

2:动作描写,景色描写,往往更有力。前提是所有的这些描写都建立了作者想表达的那个感情的指针。

3:这种写法,说实话,很累。

本来,用作者的吐槽通过主角心理写出来,交代故事交代你设定的方式用的很舒服,现在,一定要通过一些其他的动作,语言来侧面描写本来可以直接写出来的东西,很累。而且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效果是不好的。自己也读的出来。

不过我相信这种对技巧的付出应该是有所收获的,毕竟现在网站都不给全版权,写出去的文就是泼出去的水,认真提高一下自己,至少写完以后能给自己留点东西。

---

最后推荐帖子和几本短篇,篇幅都不长,便于分析学习提高。

http:///thread/1260203 二师兄的帖子,我引用了其中事件六个元素的概念。

《黑白李》 老舍。标准的第一人称视角,但是讲的却不是“我”的事,这种写法非常值得借鉴,类似的还有更为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 冯骥才。很奇怪的一个视角。但是描述非常到位。我看到其中一个部分是看的情绪波动挺大的。可研究的地方在于:直到文章的最后,老冯都固执的没有交代文中的一些细节元素。这种文不能想,越想越觉得好。

网文的例子,就那些公认的大神就可以了,具体就不说了。

欢迎讨论。

----------

16-5-4-13:00

请参看10楼的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