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名方:风湿、类风湿 李铮的博客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11-24

风湿类风湿——独活寄生汤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健康,风湿类风湿这个病相信大家都知道,——目前颈肩腰腿痛,老寒腿,风湿热,腰膝关节肿痛,非常常见的疾病。那么今天我就从讲病历故事说起吧。

我从医这么多年,风湿类风湿患者接触非常多。症状相信大家也都了解:腰疼,腿疼,有的膝关节疼,有的还游走性疼痛。现在我们老百姓,有很多自我调理的办法,比如泡药酒啊,比如吃大、小活络丹等等。可是效果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我仅举一个病例:

有一次,有个病人40多岁,女的,来找我,说腰腿疼痛20年了,早晨疼的厉害,关节尚没有变形,另外,每天起夜很多次,怕冷明显,已经绝经了,瘦弱,诊察舌淡苔薄,脉细弱。并且吃过很多种药物,一直没有改善。

经询问,以前治疗的时候,只要一提到腰腿痛,医生就开六味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加活血通络止疼的药物。

其实这个病人确实是风寒痹症,还有肾虚,但是我们现在有个误区,见肾虚就是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其实大家看看这两个药的组成,就知道。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的,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而金匮肾气丸,虽名为补阳,而且说明书里说阴虚有火禁用,可是金匮肾气丸只是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了两味超小剂量的附子肉桂,“微温少火”。体现的是古代医家对阴阳互根互用的认识。他们认为人体阴液充足,才能阳气旺盛,就像说,我们过日子,钱够多,一个人才可以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活力四射。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可是如果一个人意志消沉(风寒痹阻),要赚足够的钱,不一定那么容易(滋养肝肾之阴),反而给些鼓励和加油打气(温阳振奋阳气),让人立刻振奋起来,对他或许是更好的办法。说明白点,金匮肾气丸虽然温肾阳,但力量是比较弱的,必须坚持服用比较久才能体现效果。而对于内在阴寒很盛的病人而言,这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根据这个病人的情况,我开了一个小方子。吃过5副以后,疼痛就有了缓解,手脚有了暖意,不那么怕冷了,我守方继进,再吃了10副巩固疗效,她怕冷的感觉基本改善了,寒湿痹症,首先要求得阳气来复,她身子一暖,疼痛感就基本缓解了,夜里起夜也少了,基本在一次左右。这个时候我给她一些食疗方,配合一些中成药调整巩固就可以了。

 

这和哪个千古名方有渊源呢?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年间,有个医家非常有名,活了100多岁,有的说128,有的说146,还有说160多的,这位医家就是与老百姓在一起的名医,孙思邈。他写了一部传世之作。

《千金方》曾有记载,(屏幕)

治疗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予独活寄生汤。这个方子还有两个别名。独活汤(《圣济总录》)、万金汤(《朱氏集验方》)。

组成

独活3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2两。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温身勿冷。

 

另外千金方提示:服汤,取蒴藋叶(接骨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火燎,厚安席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见症: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肢冷,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子分析:

君药:独活——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

      独活,还有一个活,叫羌活,在《神农本草经》的时候,二者没有区别,在唐朝以后,才有了区分。二者功用差不多,都可以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疗风寒湿痹证。但是羌活药性升浮,偏于走上,善于治疗上半身的风寒湿邪,所以如果痹症在手臂,和颈背部,可以换用羌活。而独活性善走下,善祛下半身的风寒湿邪,所以我会用来治疗下半身的痹症,如果一身尽痛,二者可以同时应用,协同作战。

这个病,虽然需要祛风除湿,但关键点不在君药上,而是在臣药的配合上。下面我们重点看一看,臣药部分。

臣药:分两部分:

1,          祛风除湿部分:秦艽——散风湿,舒筋活络。“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

防风——祛风除湿

                    肉桂——温里驱寒,通利血脉

                    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

     祛风除湿部分的药物,以秦艽为首,带领一队人马配合君药独活,驱散风寒湿邪。而这一组臣药本身就是一个药物协同作战的体现。

其中左将军秦艽,性味苦辛微寒,善于散风湿,舒筋活络,治疗风湿痹症。但秦艽虽然是风药(治疗风邪的要药),却苦而不燥,性较平和,因此被赞誉为“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因此,风湿痹症无论时间久暂,偏寒偏热,都可以配伍应用。这就像前几天的电视剧《雪豹》里的周志国,能打阵地战,也能打特种作战,能打仗能管兵,所以秦艽不当左将军,谁还配当?但是,毕竟秦艽是微寒之品,所以最适宜的还是风湿热的痹症,所以如果单用的话,对于发热,关节红肿疼痛的更为适合。另外,秦艽质润不燥,且有降泄之功,能退热除蒸,所以我在平日给一些有骨蒸潮热的病人治病时也常用来加减,效果非常好。

       防风和肉桂,细辛,这三味药,如同秦艽手下三个偏将,一个防风用来散风湿之邪,一个细辛温散寒湿之邪,一个肉桂温经通脉。配合秦艽这个不温不燥的左将军,分别面对自己所擅长的邪气,4个人,一条心,共同冲击风寒湿造成的痹症疼痛。

大家说,这个组合怎么样,好不好。

接下来,我在说臣药里另一个重要部分——后勤保障军团。一场战争,尤其是面对2、30年累积下来的沉疴痼疾,其作战难度和强度,是治疗一般急症所不能比拟的。这就如同一场战争,大家只看到前面战士的冲锋,惊心动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实,越是大战,攻坚战,比拼的实质是后勤,是财力物力。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人对后勤重要性的经典诠释。海湾战争仅打了42天,就消耗了611亿美元。平均每天消耗15亿美元。仅美军三天地面战就消耗油料7千吨,弹药1万吨,水1千多吨,各种物资材料1千吨。现代战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打钢铁”、“打装备”、“打后勤”。

 呵呵,我讲了这些,又把中医除了辨证论治的另一大特点给讲了出来——整体观念。中医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性。我作为一名中医,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很多层面分析,与人体脏腑气血以及疾病转归是有相似之处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一场疾病的变化、治疗、转归,其实就是人体正邪之间的较量。作为一名医生,我一方面用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来帮助人体对抗外邪,而另一方面,必须要调补气血,才能够让人体有非常充足的,对抗病邪的正气。

我们回到这首方子。这是一个以桑寄生为右将军的后勤保障军团。

桑寄生,姓桑名寄生,性苦平,入肝肾经,既可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而利关节,还善能补肝肾强筋骨。因此对于这种慢性的风寒湿痹证,日久,且兼有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最为适宜。我经常用它来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同时伴有腰膝酸软,甚至气血不足的病症,效果非常好。并且桑寄生这味药,除了补肝肾之外,还可以安胎,配合中药续断、阿胶等等,可以治疗肝肾不足,妊娠伤胎,胎漏等等,当然这需要医生来开处方,病人不要个人妄用。另外,桑寄生还可以降压,利尿,安神。对于高血压,冠心病,辩证属于肝肾不足,阴虚阳亢的,(比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燥咽干),可以单用30克,熬水代茶饮,或者配入复方中使用。另外,过去有医家认为,桑寄生能“光肌肤”,所以在治疗中老年皮肤粗糙,干痒(皮肤干燥症),有一定效果。

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还能安胎、降压、安神。多好的一味良药。我亲封它为右将军,哪个不服,报上名来。

它手下的偏将有好几个,一个是牛偏将,一个是杜偏将,这二人配合寄生一起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其中牛偏将,大名牛膝,是兄弟俩,一个住在四川,叫川牛膝,长于活血祛瘀,通利关节。二弟住在河南,叫怀牛膝,功善补肝肾、强筋骨。如果病人口唇紫暗,舌有瘀斑,我会点将川牛膝,再加入相关的活血化瘀药物,效果很好;如果病人没有明显的瘀血内停表现,我会选择怀牛膝,因为它在补肝肾方面比较见长。

另一个杜将军,名为杜仲,这个药,是我临床上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软的一味好药,而且它和寄生一样针对肝肾不足的胎动不安有疗效。另外,杜仲还能降压,而且炒杜仲降压作用更明显,而且,据我的经验而言,炒杜仲熬水喝,比泡杜仲的药酒,降压效果好。所以大家以后要明白,如果想防治高血压,水煮杜仲,比药酒好。另外如果我们想补肾,最好用盐水炒一下,补肾效果好。这都是我临床用药的一些细节,大家仅供参考。

另外,在后勤保障大军上,还有一个八兄弟组成的补气养血兵团。八珍汤系列(四君子汤+四物汤)——专门补益气血,四君子(党参茯苓甘草,去了白术的守而不走)补气,四物汤(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补血。

 

使:甘草——调和诸药。

 

这里面,四物汤用的是熟地黄,我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地黄的几个常用类型:

生地黄,甘苦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清热力强,对热邪伤津动血等症,有很好的效果。比如温病学派的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增液承气汤,都用的这个意思。

熟地黄:甘温,属于纯补之品,入肝肾偏重滋阴养血,因此阴亏血少的时候多用。

干地黄:属甘苦寒,清热比生地要差些,但凉血滋阴效果好,所以常用于血热伤阴之证。

当年孙思邈先生没有用更为滋腻的熟地黄,或者清热凉血的生地黄,而选用这个比较骑墙的干地黄,我想,也是考虑到,大队的祛风除湿之品,过于辛燥,加上它,可以有效防止辛燥进一步伤及气血。

另外临床上,如果病人有脾虚泄泻的情况,去干地黄就可以了。

 

我们临床应用的时候,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比如我开始提到的这个女病人,怕冷非常明显,容易感冒,我在这个基础上,去掉秦艽这个寒凉而清湿热的药物,加上生黄芪和炮附子两味药,补气,温阳。并由于没有明显血虚表现,去掉了当归和芍药,只留干地黄一味,微不气血,制衡祛风除湿药的辛燥。

临床上,我们还常见,有的病人,疼痛非常剧烈,这属于寒邪较重的痛痹,这个时候,我会加入制川乌、制草乌、或者乌梢蛇等药物,加强散寒和搜风通络之力。如果湿邪比较重(头蒙蒙,喜呕吐,肢体容易浮肿,舌淡苔白腻)我会去掉干地黄,当归,白芍,加入防己、薏苡仁、苍术等药来除湿。效果就很好了。

 

其实这个方子告诉我们,中医并不神秘,我们都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立法处方的。比如风寒湿痹证,我们会选用祛风除湿的药物,因为肾主骨,肝藏血,精血同源,所以肝肾同源,所以会着眼于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气血不足,会加入补养气血的药物,而补养气血的药物也要和祛风除湿的药物配合好,不能互相掣肘,要求是滋而不腻,燥而不伤。

 

一个好方子,总是能充分体现疾病中正邪相争之下,脏腑气血和形体官窍的关系。这就像是一幅好的书画,或者浓墨重彩阔斧开山,或者细细描画极尽工巧,无论如何,整体和局部总是配合无间,恰到好处,协调统一于一个主题下。这样的方子,看着它们,有时候又像在听一出好戏,或老生,或花旦,或青衣,绕梁三日不绝,而三月不食肉味。

 

我给一个食疗方:

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鸡血藤15克。纱布包一下,熬粥。

功效: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养血。

主治:腰膝酸痛,体倦乏力。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