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汗症定义:自汗、盗汗、黄汗等各类出汗现象的病理表现

 涂鸦吧 2016-11-24

中医认为,汗为人之津液,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汗者,精气也。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正常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就应引起重视。

今天神农君就来跟大家解释几种在排除运动、劳作以及进食刺激性食物等正常行为下的排汗外,所出现的病理性的出汗现象。

中医汗症定义:自汗、盗汗、黄汗等各类出汗现象的病理表现一、自汗

是指非劳作、运动或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自汗之病多主虚,有气虚、阳虚之别,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

中医汗症定义:自汗、盗汗、黄汗等各类出汗现象的病理表现食疗方法:

1.黑大豆15克,浮麦30克,乌梅3克,煎服。

2.玉米芯60克,孩子参30克,煎服。

3.金雀根60克,麦麦天30克(布包),野毛豆30克,煎汁去渣连服数天,适用于病后自汗。

4.沙参兔肉汤:本汤养阴益气敛汗。沙参20克、玉竹20克、广陈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汤。

5.桑葚茶:本茶养阴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二、盗汗

盗汗也称为“寝汗”。是指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即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在排除结核病之外,多由肾阴虚所引起。

中医汗症定义:自汗、盗汗、黄汗等各类出汗现象的病理表现食疗方法:

1、韭黄100g,猪腰1个,食油、盐、姜、味精等适量。将韭黄洗净切成小段,猪腰洗净切成薄片。将食油放入锅内,置明火上,油八成熟时,先放入猪腰,炒透后放 入韭黄、姜丝,韭黄熟后,加盐、味精调味后取出即成。可改善盗汗。而且此方适应于肾虚腰痛、慢性腰肌劳损、肾虚遗精、老人肾虚耳鸣等症,有补肾强腰的功效。

2、金针菜50g,瘦猪肉150~200g,酱油、豆粉、盐、味精等适量。将金针菜、瘦肉洗净,一同放在砧板上,用刀剁成肉酱。加入酱油、盐、豆粉、味精等调味品,搅拌均匀,放入碟内摊平。将碟放入蒸锅内,隔水蒸熟。可佐膳。 此方适应于肾虚腰痛、盗汗、肾 虚耳鸣等症,有补血、养肾的功效。

3、冬虫夏草性温,味甘,有补肾和补肺的作用,是一种平补阴阳的名贵药材。

4、虾性温,味甘咸,入肾经,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5、山药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亦可改善盗汗。

三、战汗

中医汗症定义:自汗、盗汗、黄汗等各类出汗现象的病理表现是指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

伤寒论条文中提到战汗: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意为体内正邪相争,正胜邪却。又有“正胜邪却战汗平”一说。

四、黄汗

中医汗症定义:自汗、盗汗、黄汗等各类出汗现象的病理表现是指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黄汗。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症。症状常见为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

病因主要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

中医上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上述四种出汗现象,就应引起注意。

五、绝汗(脱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故又称脱汗。

真气将败绝时出的汗,为病危时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常见以下几种类型:冷汗淋漓如水,又称亡阳之汗;热汗黏而如油,又称亡阴之汗。(冷热判断的标准是体表的冷热,而非汗液的冷热)

《素问·诊要经终论》:“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中医汗症定义:自汗、盗汗、黄汗等各类出汗现象的病理表现神农君提醒: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经过自疗或其它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而由其他疾病过程中引发的自汗或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如果发现有以上几类排汗表现,短期内无法治愈或好转,需要尽早到医院或专业人士诊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