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草高峰 | 王蘧常专题

 芷江雨寒 2016-11-24




王蘧常专题



[摘要]

现在不少年轻人知道父亲王蘧常的名字,是因他的书法、他的章草。其实,他首先是一位孜孜以求专攻子、经、史、文的学者,一位谆谆教诲乐育英才的教授。




主要论著有:


《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国学讲演稿》、《国耻诗话》、《王蘧常章草艺术》、《诸子新传》、《荀子新传》、《明两庐诗》、《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商史坟典志》、《商史·汤本记》、《礼经大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抗兵集》、《梁启超诗文选注》、《顾亭林诗集汇注》、《顾亭林诗谱》、《顾亭林著述考》、《书法答问》、《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等。遗著《秦史稿》。主编有《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注》(与钱萼孙合作)、《江南二仲集》。又有著作《钱衎石年谱》等多种,经战乱散佚。







王蘧常论书




我七八岁时,父亲给我清人爱新觉罗永瑆写的诒晋斋帖,教我临摹,并说最要注意的是横平竖直,这是我最早听到的写字格言。记得九岁时,我问父亲,永瑆是学谁的?父亲说:是学欧阳询等。我说:那么,为什么不学欧阳询呢?父亲大笑说:很好!很好!这是取法乎上啊。于是就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从此就逐渐上学王右军羲之的小楷、行书、草书,皇象的章草,汉代的隶书,秦代的小篆,以及周代的大篆,都是取法乎上的思想所引导的。


当我学王右军书时,我老师沈寐叟说:右军的绝诣,是坚紧清迥四个字。这是我第二次听到写字的格言。绝诣是最高造就的意思,现在俗称绝招。坚是说坚强,当他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写字,右军竟拔不下他的笔,这说明用笔的坚强了。紧字是说结构的不松散。清是说清澈,迥是说高远。我写字时,总牢牢记住坚紧两个字,但清迥两个字,至今还不能达到啊。


至于学字之要,曾作过书法答问一书,回答学生,现在已遗失,大概有六条:


一,在专一。

二,在敏速。

三,在诚正。即心正则笔正的意思。

四,在虚心。凡是能写几笔字,就自以为书家了,这是最可耻,故步自封,还能有进步吗?切戒!切戒!

五,在博取。多学碑帖。

六,穷源委。如写楷草,必须知道是从篆隶而来。

怕写得太多,不能扼要,就此结束了。





王蘧常与章草高峰



康有为曾在王蘧常恩师沈曾植面前说过“咄咄逼人门弟子”(《书谱》总76期18页)一语,沈先生以为奖誉过甚,实则与卫夫人当年流涕感叹“此子(王羲之)必蔽吾书名”(祝嘉《书学史》1984年版61页) 无异。事实证明,王蘧常以其不可替代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他的恩师,成为本世纪可与古代的书法大师相提并论的一代宗师。


王蘧常先生晚年在进行书法创作


章草主要盛行于汉至晋代,与行草类似,大多笔意流畅,字迹娟秀,属帖学一路。除晋代陆机的《平复帖》以外,其他章草书迹均以妩媚胜,元代赵氏,明代宋克更是每况愈下,去古益远。清代末年,阮、包、康诸贤力倡北碑,始有大量写碑的书家出现。沈曾植并探索草书与北碑的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沈更多从倪元路、黄道周等明代书家入手,点画方折过死,做作太甚。用笔常尖锋入纸,使点画尖刻外露。结字东歪西到,有意跌荡,过于安排。沈所以名大,一缘于官高,二缘于学显,功力实有不逮。沈曾植为后代开一种风气。本世纪其他章草书家如王世镗基本上局限于帖学范围,郑诵先虽吸收了一些汉碑及少数北碑,但未能彻底,面目仍近于帖学一脉,他们并没有沿着沈氏的路子发展下去,充其量能够承传薪火而已。



王蘧常出现,章草面目为之改观。魏碑和草书本来有些水火不容,一个以方笔为主,多折而少转;一个以圆笔为主,多转而少折。没有方折谈不上北碑,没有圆转也谈不上草书。然自南海先生提出融碑铸帖之说,许多人便孜孜以求,力图开创书法新局面。而草鲜活,碑刻板,故南海先生终于慨叹“吾眼有神,吾腕有鬼”(《广艺舟双楫》),未能涉及草书。王蘧常先生则力攻其难,将凝重的北碑与流畅的章草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得十分完美。在字形上,王先生不依不傍,不仅与沈寐叟有别,更与古代任何一位章草书家相区别,字形多变,变幻莫测。当然,这种变化并非是凭空臆造,而是集古代书迹于一身,将先贤遗迹化为己有,字字有来头,笔笔有出处,其字形丰富之程度超过了此前的所有书家,真可谓章草之集大成者。现代社会信息资料之丰富,远远优于古代社会,现代书家对法书的拥有也远远超过古代书家,但事实上,这种有利条件对大多数书家反而造成一种信息干扰,许多书家杂学乱临,笔墨浮躁,有利变为不利甚至有害。王蘧常先生是最善于利用这种有利因素的现代书家,他几乎将现有的资料运用到最佳状态,从而使现代书家应当超越古代书家的理论成为事实。当然,王先生的真正创造还应是他的笔法。我们不能否认沈寐叟对王蘧常的影响,但成熟后的王蘧常已然脱胎换骨,尤在笔法上已创造性地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首先是用笔迟涩,有金石味。王先生笔力沉雄,毫无虚笔,一洗沈寐叟尖刻之习,古今无有匹敌。尤其先生后期之作,老辣生涩,直若刀凿锥刻,非是软笔所为。其次是用笔以中锋为主,适当辅以侧锋。中锋使笔画沉着干净,即便是许多涩笔也显得笔迹清晰,毫不含混,避免了章草容易飘浮的缺陷;侧锋的使用又使其不失章草特征,增加了点画的丰富程度。这些同样也不是说王先生有多大的玄想,可以凭空创造出这种模样,而是来自于他非凡的北碑功底。王蘧常对《爨宝子》、《爨龙颜》的临习非常值得注意,他几乎是把这两种碑刻唯一没有写死的书家,由此上溯,他同样把方正一路汉碑写出草书旨趣,碑与帖的互用,终于蜕变出他的章草风格。



现代书法只可供人欣赏,不能让人效法,只能视作书法,不能当作法书。比如说“书坛泰斗”沙孟海的书作、“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作等等,都不可视作法书。清末民初的吴昌硕、国画大师齐白石、于右任等少数书家外,再很难令人想起来还有谁的书法可被称之法书。而王蘧常章草却填补空白。有了王蘧常,二十世纪便有法书可遗后人,后人研习便会多一条途径,中国书法也因而多了一种法帖。可以说,王蘧常书法真正丰富了中国书法这一本已丰富的艺术宝库,他的章草也已成为传统书法经典的组成部分,王先生也成为本世纪屈指可数的经典书家。



在中国书法史上,章草曾出现过两次高峰,一个是汉魏时期,一个是元明时期。王蘧常的出现,则标志着章草的第三个高峰。汉魏章草与汉简相近,用笔轻灵,结体略扁,隶味较浓。元明章草则基本上是汉魏章草的继承。元明人写章草往往以楷法为之,古意已漓,整体水平已不能与汉魏同日而语。明以后,章草这一书体又趋于式微,问津者寥寥。民国以降,王世镗继起,然未能形成规模。至郑诵先、王蘧常这一代,稍稍有所改观,而到文革结束,书法热兴起,章草才出现了第三个高峰。当代书坛,节奏变化极快,先后出现了魏碑热、小楷热、章草热、汉简热、《书谱》热等,值得注意的是,诸种效法热当中,只有章草是取法今人的,这便是王蘧常章草。人们已经把王蘧常章草当法书进行学习了。那么,王蘧常章草是否已经超过了古代的法书,可以取而代之呢?回答是肯定的。汉魏章草同汉简一样,是对隶书的简化,而简化总有俗化的特征,因此,汉魏时期的章草代表作,如索靖、皇象等,书作都有趋今的特点,格调都不十分高古。而王蘧常章草,人谓不落唐以后人一笔,实则不落东汉以后一笔,有三代古朴遗风,其书铜锈斑斑,风蚀雨浸,金石之气浓郁,可谓古今第一。



然王蘧常章草用笔有实无虚,虚灵不如同期其他书家,这与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有较大出入,使得王先生未能博得如林散之、沙孟海那样的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应该会出现改观。





王蘧常年表  (后附作品)




19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1岁

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生于天津三太爷庙街,取名蘧常,字瑗仲。小名'铁弥陀',号明两,又号端六,斋号有继明轩、四照堂、窈窕轩、珠朗楼,仰韶楼、鹏天海之楼等。世出枫蚲王氏,明末迁于嘉兴,遂为嘉兴人。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7岁

父王甲荣官广西富川县知县,举家同往。毕读四书与毛诗,然后及礼记、尚书、左传等。母授以杜诗。

1907年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8岁

始临成亲王永藜书,父以其性偏阳刚,授以欧阳询《九成宫碑》,此为学书之根基。

1912年 民国元年(壬子)  13岁

入嘉兴高等小学。于国文、史地常得满分、图画、手工亦优、惟算术、英文独钝。是年,始学作诗。

1913年 民国2年(癸丑)  14岁

是岁夏入浙江第二中学校。各科教师多为名家,尤喜历史。

1915年 民国4年(乙卯)  16岁

患恶虐辍学,父授以唐拓《十七帖》,因病在身,不能笔摹,遂以指画被,此为学草书之始。

1916年 民国5年(丙辰)  17岁

听大兄铭远言,改欧体《化度寺》为《张猛龙》、《郑文公》二碑。

1918年 民国7年(戊午)  19岁

谒沈曾植于上海哈同花园,拜为师,沈教以读书分类札记之法,且言'书法学行草,唐宋诸家已为人摹滥。即学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出……章草。自明宋、祝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又曰'学章草,必须从汉隶出,赵子昂所书,虽着意发波,仍是唐宋人笔法,非其至也。''汝爱家鸡,然当不为所限。楷法亦然,力避庸俗,滇疆二爨,未尝非医庸俗之药石也。'自此治学,力杜常蹊,且为学章草之始。沈亦颇称其诗,因益致力于诗,从唐宋以上溯子建、康乐,及汉郊祀歌、铙歌十八曲,皆有抄本。经沈介绍,与王国维交往。

1920年 民国9年(庚申)  21岁

考入唐文治创办之无锡国学专修馆,同试者一千五百余人,仅录24人。父命问业于梁启超,着重于子史。

1921年 民国10年(辛酉)  22岁

就学国学馆,受唐文治先生影响极大,经学理学外,尤深得于其论文及读文。作《观浙潮赋》,以蛟螭锉鳖喻军阀内战,翻江倒海,民不聊生。大受唐先生称赏,谓写此题,不能再好矣。

1922年 民国11年(壬戌)  23岁

奉唐先生之命,与同学六七人每赴苏州,从曹元弼受仪礼。与同学唐兰交好,一时有'王奇唐怪'之称。

1924年 民国13年(甲子)  25岁

1月,无锡国学专修馆第一届同学毕业,唐文治尝言:'吾唐门弟子中有三鼎甲,状元王蘧常,榜眼陈柱,探花是钱萼孙。'返里,闭门读书。秋冬之季,奉唐先生之命往无锡任私立无锡中学毕业班国文教员。

1925年 民国14年(乙丑)  26岁

是岁及明年,继任私立无锡中学教员,又受聘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讲师。

1927年 民国16年(丁卯)  28岁

是岁及明年,任私立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教员、私立大夏大学预科讲师。始究诸子书。

1928年 民国17年(戊辰)  29岁

又受聘为私立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写定《诸子学派要诠》。为诸生指授书法,作《书法答问》若干篇。

1929年 民国18年(己巳)  30岁

任私立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教员、私立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大夏大学国文系教授。

9月21日,与沈静儒女士结缡于嘉兴。

1931年 民国20年(辛未)  32岁

'九·一八'事变,日寇犯我东三省,义愤填膺,作《旅顺义丐传》、《闻警》等诗文,歌颂忠义,痛斥日寇。此后颇有此类诗文刊于报端。 1936年 民国25年(丙子)  37岁

1月,《严几道年谱》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6月,《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答问》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1939年 民国28年(己卯)  40岁任迁沪无锡国专教务长、迁沪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

1940年 民国29年(庚辰)  41岁

汪伪政府屡邀出任伪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断然拒绝,并作《节妇吟》明志。《补嘉兴府志经籍志》由之江文理学院年刊刊出。

1946年民国35年(丙戌)  47岁

奉唐文治命主持无锡复校事宜,是年2月招生上课。 1947年 民国36年(丁亥)  48岁书《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6月碑刻竣工,立于交通大学校内。重九,作《跋汉魏法书汉章帝千文断简》。上巳,作《索征西书出师颂墨池堂本跋》。《国耻诗话》由新纪元出版社出版。

1948年 民国37年(戊子)  49岁

《抗兵集》由新纪元出版社出版。 1950年(庚寅) 

51岁任中国文学院副院长、交通大学中文科主任教授。秋,中国文学院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遂专任交大教授。

1952年(壬辰)  53岁

院系调整时,调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后任历史、哲学系教授。心脏病大发作,养病于家中,至1961年始好转。 12月,作《宋秘阁续帖月仪帖跋》。 1962年(壬寅)  63岁病初愈,哲学系研究生4人来家受先秦哲学课。

1966年(丙午)  67岁

《顾亭林诗集汇注》杀青,交稿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8年(戊申)  69岁


被红卫兵两次抄家。著作手稿、日记、文集几乎全被撕毁。

1969年(己酉)  70岁

10月,作《清晏岁无室藏右军此事帖墨迹景本跋》。

1970年(庚戌)  71岁

3月,作《宋仲温书急就章跋》。

1971年(辛亥)  72岁

11月,作《绛帖汉车骑将军邓骘书跋》。

1973年(癸丑)  74岁

作《唐拓十七帖景本跋》、《武威汉简跋》。 1974年(甲寅)  75岁作《三希堂瞻近帖书跋》、《赵孟緁书急就章跋》。

1982年(壬戌)  83岁

12月,上海师范学院为拍摄书法教学电影。

1985年(乙丑)  86岁

作《重修先师唐蔚芝先茹经堂记》。为许慎纪念馆、赵翼纪念馆、张元济图书馆等题联多幅。

1986年(丙寅)  87岁

应辽宁博物馆之请,为馆藏宋高宗赵构草书《洛神赋》作诗跋。为曲阜孔庙献联'克己复礼,仁归一贯;嗟麟叹凤,道不终穷。'隆冬,书正草隶篆四条屏。

1987年(丁卯)  88岁

妻沈静儒去世,悲痛欲绝,作挽联7副。为夏承焘作墓志铭。

1988年(戊辰)  89岁

6月19日'庆祝王蘧常教授从事教育工作、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暨九十寿诞'活动举行。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之校长及著名学者、政府领导皆来祝贺。《王蘧常书法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己巳)  90岁

2月,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7月,应杨仁恺之请为辽宁省博物馆作颂辞并书巨幅以赠。 9月,创作《十八帖》,10月中旬完成。 10月25日,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而逝世。葬于天马山麓。



王蘧常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