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共读 |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8

 jinjin1698 2016-11-24


“经典共读栏目

邀您共同参与




“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阅读教育经典时,我们既能借鉴前人的智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改进,还能通过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对话实现内涵提升。


本号即日起推出“经典共读”栏目,欢迎广大读者发表评论,公众号将不时对一些精彩评论进行选登推送。欢迎读者推荐经典共读书目,不限教育阶段,不限教育门类,留言或发送到朱老师邮箱:zhuyanjuan@rdfz.cn.


我们去劳动世界的“旅行”


“怎样才能做到使劳动成为孩子最重要的精神需求?”这是我们全体教师关心的一个问题。低年级教师B.П. 诺维茨卡娅、A.A. 涅斯捷连科、M.H.韦尔霍维尼娜、B.C. 奥西马克、E.M. 扎连科等,从进行教育的第一天起就吸引孩子们参加学校果园和实验园地里力所能及的劳动。我们同B.П. 诺维茨卡娅老师一起修建了一间小暖房,供孩子们冬季在里面劳动。为了让孩子们的劳动具有思想动机,老师经商讨决定:我们每年在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胜利日那天都栽一棵小橡树。这将成为我们欢乐庆典的活年鉴。从那时起,我们的“橡树林”每年都增添一棵百年树——孩子这样称呼橡树。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我们“快乐学校”到劳动世界去的“旅行”开始了。孩子们永远不会忘记到集体农庄粮仓去的这第一次“旅行”。孩子们见到了大堆的小麦——成千上万公担的粮食。万尼亚的父亲给我们介绍了种植农作物方面的高产能手。联合收割机手格里戈利·安德烈耶维奇把孩子们带到了地里,这是在粮仓后面靠近村子的地方。“就是从这块100 公顷的地里我今年收获了40 万公斤粮食。而十年来我用那台联合收割机总共收割的粮食,够亚历山大市这样的城市全市用的。”


这不仅是对世界的理性认识,而且也是心灵上的认识。孩子们赞叹劳动者的美,他们为人而感到自豪。他们在劳动世界“旅行”的过程中同自己的父母见面时,这种情感就会更加深切。在奶牛场他们知道了塔尼娅的妈妈能供应1500 人需用的牛奶。在秋天一个暖和的日子里我们去机械制造厂。在那里瓦利娅的父亲接待了我们。他带领孩子们参观了熔炼生铁的铸工车间。大概这是孩子们所听过的和自己编过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个:人把硬东西变成火红的铁水,铁水按照人的意志、通过人的劳动变成铁的铸件。我高兴地看到孩子们的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他们开始编起能炼出火红铁水的壮士的故事来,画起炼钢工人来。去铸造车间的第一次参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似乎对过去见过的事物有了新的看法:要是没有金属,人一天都不能生活和劳动。钢铁工人、机械制造工人才是生活的真正创造者,在我的学生心里确立了深切尊敬他们的情感。


我们去拖拉机机械站的“旅行”也很有意思。在那里访问了站上的能工巧匠——钳工和车工。孩子们在这里看到一块金属怎样被做成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零件。他们屏住气注视拉里莎的父亲熟练的双手怎样做出螺丝钉来,没有这颗螺丝钉,机器就不能工作。


人对待人的态度、他的社会生活,首先是在他为人们谋福利的劳动中显示出来。看人怎样为他人劳动,就能看出他的人性。我首先关心的问题之一,恰恰就是要让孩子周围的环境反映我们社会主义现实的这个方面。我竭力做到,使孩子们不仅对与大自然的美相关的事物,而且也对构成我国新人本质的行动——为祖国、为社会、为人们服务,感到欢欣鼓舞。孩子对劳动者的爱就是人的品德的源泉。


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道德关系的美、劳动的美。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认识周围世界的美,而且也可以认识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对同一批学生从幼年到成熟期的多年观察使我确信,电影、广播、电视对儿童的那种自发的、无组织的影响,不利乃至有害于正常的审美教育。大量自发性的音乐印象则尤其有害。我认为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进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树林的飒飒声响、晴空云雀的鸣唱、成熟麦穗的窃窃私语、蜜蜂和熊蜂的嗡嗡,等等,交替进行。这一切也就是大自然的音乐,就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摄取灵感的那个源泉。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是:使学校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离开美就不能生活,使美的世界能在人身上创造美。


“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多年的经验证实,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才既能学会语言,又能掌握初步的音乐素养,也就是掌握感知、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凡在童年错过的,很难乃至几乎不可能在成年岁月中去弥补。儿童的心灵对本族语言、对大自然的美和对音乐旋律,其敏感程度是相同的。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


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H. 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的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熊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熊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到正在开花的含蜜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熊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熊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我选来供欣赏用的乐曲,都以儿童理解的鲜明形象来表达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音:小鸟啾啾、树叶飒飒、雷声隆隆、流水潺潺、风声呼啸,等等。同时我还防止他们感受过多的印象。我要再说一遍,音乐形象过多,对儿童有害无益;它可能使心绪惶惶不安,继而则使情绪反响迟钝起来。我在一个月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是配合每首曲子都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希望一再听那支乐曲的愿望,并做到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作品中发现新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聆听那些对掌握初步音乐修养具有特定作用的乐曲之间不要夹杂任何自发的、杂乱无章的印象。听过乐曲之后,孩子们应当细细听听宁静的原野,并在接受两首乐曲之间去认识大自然的美。


有一天我们去橡树林。这是初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下的树木绚丽多姿,秋天的小鸟在歌唱,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雁群在晴朗的碧空中列队南归。我们聆听了П. 柴可夫斯基的《秋歌(十月)》。乐曲帮助孩子去感受在此之前未察觉到的周围自然界中无与伦比的美——橡树的黄叶在微微颤动,清新的空气散发着馨香,道边野菊在凋谢。


孩子们情绪很高,心情很愉快,但是欢乐的曲子也引起了淡淡的愁意。孩子们已预感到秋雨绵绵的连阴天、寒风呼啸的暴风雪、夜长黄昏早的日子又快来临了。根据音乐曲调的印象,他们谈到了夏日的美好,谈到金色的初秋季节。每个人都记住了一些鲜明突出的东西,这时他们意识中的夏季和秋季的形象已是十分优美的了。如拉里莎说:“我跟爸爸去峡谷,山坡上是一堵大绿墙——树林,树林,尽是树林,到处都有阳光普照。不知哪里还有一只斑鸠在咕咕地叫。树林子里真美,真美..真想走啊走,让太阳总是那么明亮地照着。斑鸠咕咕叫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好像都安静下来在倾听。”


舒拉回忆道:“妈妈带我到地里去过。她跟着联合收割机干活。我和联合收割机手叔叔坐在上面。后来我困了,妈妈把我抱上了新麦秸垛。我仰望蓝天,一会儿我觉得麦秸垛飘了起来,飘得很高很高。我一会儿来到一只小鸟跟前,可是小鸟还是在天上飞着,一会儿我就离它远了。小蚂蚱也跟着一起飞,它们成群地唱着,迎着小鸟飞去。我就这样睡着了。醒来的时侯,小鸟还在天上飞着,小蚂蚱唱得更响了。”


我们又欣赏了一遍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我觉察到孩子们已经能从曲子中听出他们记忆中感到亲切的那些不可忘怀的盛夏和秋色美的景象。孩子们还听出了新近的情景。


“我跟着父亲拉了一车干草。我躺在干草上,满天星星在眨眼。旷野里只有鹌鹑在叫。星星变得那么近,好像伸手就能搞到,像小灯笼一样。”


这是济娜的回忆。我听着这女孩的追述感到万分惊喜。要知道,济娜向来少言寡语,很难让她说上一句话。可是现在音乐使她开口了。


真令人高兴,音乐使得情绪反应更加敏锐了,它唤起了由音乐形象美所引起的想象。真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影响下去想象,去幻想。音乐能增强儿童天性中诗情的和想象的成分,这是多好的事。使我高兴的是,不论科利亚还是托利亚,在听了塔尼娅和拉里莎兴奋的讲述后也在那里沉思起来,他们也在回忆着什么。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孩子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那些事物和现象上,于是他的思想便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孩子从世间为新的想象和思考摄取素材,并用语言进行创作。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孩子们一面听着格里格的乐曲,一面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神奇的山洞、茂密的森林以及善良和凶恶的人物。最不爱说话的也想说话了;孩子们把手伸向了笔和画本,要把童话形象留在纸上。音乐甚至把最消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激发起来了。似乎音乐给思维物质的细胞注入了一种能产生奇效的力量。我认为音乐影响下的这种智力高涨,就是思维的情感源泉。


冬天,所有小道都被积雪掩埋,我们便待在学校的活动室里欣赏柴可夫斯基、格里格、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作品。黄昏时听童话乐曲尤其让孩子们感到高兴。我给他们讲了乌克兰民间童话老妖婆的故事,然后听了柴可夫斯基的《老妖婆》。在这段曲子的影响下产生的幻想形象和想象之丰富简直难以用语言来述说。孩子们幻想着奔向遥远的山岭,奔向层层密林,奔向蓝色的大海,进入那神奇的峡谷和岩洞。我惊讶地倾听了孩子们创作的一些完全无法料到的故事,其中有些使我终生难忘。老妖婆在尤拉的想象中变成一个蓄意破坏人的欢乐——不让人们歌唱的仇世者。“她带了一个大罐,坐着一个臼满世界乱飞。她一听到哪里有歌声,就飞到人们欢乐歌唱的地方去,用罐往臼上一碰,人们就不唱了,就忘记怎么唱了,因为歌子被藏在罐里了。


妖婆就这样把所有的歌曲都藏了起来。只剩下唯一的一个会唱歌的牧童。他一边吹芦笛一边唱歌。不管妖婆用罐子怎么敲臼,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那是神笛。妖婆在她的山上气呼呼地坐在藏着歌曲的罐子上,世上静悄悄,谁都不唱歌也不高兴,只有牧童在吹笛。牧童睡觉的时侯妖婆把他的芦笛偷走了。牧童一觉醒来,召集了一些胆大的伙伴就找妖婆去了......”接着尤拉凭着幻想讲到牧童怎样解放了歌曲,欢乐又怎样回到人间。孩子在音乐影响下在想象中创造了那样鲜明地体现善与恶的童话人物形象,使自己成为主持正义的斗士,这正是惊人的现象。音乐使童话形象具有了有力的脉搏和活跃的思想。音乐把孩子引进了善的世界。


每当我发觉孩子们的思想不活跃时,我就带他们到树林或花园里去,我们倾听能激起善与恶的鲜明形象的音乐。音乐旋律犹如在开凿思想的源泉。冬天,我们学校不断发现新的幻想家。小丹科是那样腼腆,使人觉得永远都不能指望他说一句话。可是这个男孩也讲了他编的老妖婆的故事。固然,它跟尤拉的故事有一些相似。丹科的妖婆坐着臼飞到世界各处,摘下了所有的花朵;又飞回她那地狱似的厨房,把罐子放进烤炉里——所有的花都死了。


“可是我(孩子们往往把自己摆在故事里好人的地位上)把各种花的花籽都收集起来种在地里。花又开起来了。老妖婆知道之后,一气之下砸了她的臼,还折断了一条腿,现在她再也不能害人了。”


听孩子们讲述这些故事之后,我跟教师们一起座谈了教育中的困难和不足之处。我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我们的教育学经常忘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还是个孩子。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学习首先是劳动。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我永远忘不了“快乐学校”的第一冬。如果没有音乐、幻想、创作,那个温暖舒适的教室也会很快使人生厌。音乐使我们的四周充满惊人的魅力。在寒冬腊月的暮色中,在银白色月光的笼罩下,在旋卷的暴风雪中,在池塘水面的噼啪声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由我们的想象创造的童话人物。“快乐学校”的第一春来临了,小溪发出潺潺流水声,雪下的报春花开放了,在盛开的苹果和梨树的白色花海中回荡着蜜蜂飞舞的嗡鸣。在这些日子里我聆听了春天的森林、晴朗的蓝天以及牧场和田野发出的音乐之声。


静静的傍晚,我们来到牧场。伫立在我们面前沉思的柳树已绽出嫩叶,池水映照着深蓝的苍穹,成行的天鹅掠过晴朗的天空。我们凝神静听这优美黄昏的乐声。一会儿从池塘那边一个什么地方传来了奇妙的音响,好像有谁轻轻地触动了一下钢琴的琴键,似乎池塘、池岸和蓝天都发出了声音。“这是什么声音?”万尼亚问。“这是春季草地的音乐,”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在池塘里看见了晴空的倒影。在那无底的深渊里有一座巨大的水晶钟。在那里的神奇宫殿里住着一位美丽的春姑娘。她用金锤轻轻一敲水晶钟,四面八方的草地都响起回声来。”


这个声音又一次响起。科利亚笑着说:“那是青蛙在呱呱叫。”我一直担心孩子们会哄笑起来,冲散那吸引大家神往的情景,然而谁都没动一动。“也许是青蛙,也许不是青蛙,”萨什科说。“就算是青蛙吧,不管它,反正草场在歌唱。”


从邻近一个池塘传来了声音,好像在响应他的话,片刻之后又有远处的草场在响应。我们站在那里,陶醉在这春季草场的奇妙音乐中。这种音乐——就是乐观地感知世界的生气蓬勃的泉源。它帮助儿童在美中去理解、发觉、感受生活的快乐。在我看来,美的和谐犹如光芒四射的光环,它终生都在我们的回忆中照耀着那些不可忘怀的童年岁月。


在四月的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当古老冢冈在雾霭中颤动时,我们来到旷野聆听云雀歌唱。晴朗的天空中有一个小小的灰色生物在颤动,银铃般的轻柔声响传到我们耳边;忽而铃声静了下来,灰色的小生物向地面坠落;小鸟在嫩绿的冬麦田上空突然伸展双翅,好似紧牵着一根无形的琴弦又缓缓向高处升起,愈飞愈高。我们听到的已不是银铃声,而是银弦的声音了......


我要让这美妙的音乐沁入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看到周围世界的美。于是我讲了一个关于云雀的故事。


他是太阳的孩子。冬天太阳离开我们很远很远,大地被雪覆盖,被严寒封冻。太阳慢慢地、慢慢地回到我们这边来,可是很难把雪化开。他就把火花撒在积雪上。火花落在哪里,那里的雪就融化,那块土地就苏醒,神奇的小鸟——云雀就在那里诞生。他在晴空高高飞起,向着太阳飞去,他飞啊,唱啊。太阳撒下银色的火花。云雀停留在天空往下看,看哪个火花最亮。看准之后,就团成一团冲向地面,一下子衔住那个火花,火花立刻变成细细的银线。云雀把线的一头引向地面,把线头挂在麦秆上,而把另一头向着太阳、向着蓝天拉去,越拉越高。你们看他往上飞多费劲,要多么使劲地扇动他那对小小的灰翅膀。那根银线像琴弦一样奏出声音,云雀越往上飞,这根弦发出的声音就越高。云雀把银线一直拉到太阳那里,又重新飞回地面,重新察看火花。童话会不会妨害对真正自然规律的认识呢?不会,反而会有助于认识。孩子们非常懂得不存在“巨人铁匠”,“老妖婆”和“长生不老的卡谢伊”,等等。但是如果孩子们缺少了这些,如果他们体验不出善与恶的斗争,感受不到童话中反映的是人关于真理、荣誉、美好的观念,那么他们的天地将会是狭隘的,不舒适的。


云雀的童话故事帮助了孩子们去理解大自然的音乐,为欣赏乐曲作了准备。我们回到学校,听了柴可夫斯基的《云雀之歌》。当孩子们从美妙的乐曲声中听出了响亮的银铃声和那连结绿色原野和太阳的细细银弦发出的悠扬婉转的声音时,他们无比欣喜。我们不止一次地听了这支曲子,不论在碧空无云的清晨还是在乌云密布的阴天都听过。而孩子们总是回忆起阳光四射的美妙景色、蔚蓝的晴空、灰色的小小生命和一望无际的田野。孩子们还想把这神奇小鸟的表象用鲜明的形象体现出来:他们画出了云雀的童话形象,银白色火花和从地上拉向太阳的银弦。


我们逐渐辑成了孩子们喜爱的音乐作品集。我们常常来活动室欣赏音乐。我把作品集叫作“音乐宝盒”,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叫,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有个音乐宝盒。”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一年年把音乐文化宝库中最优秀的作品搜集起来建立一个“音乐室”,我们就在里面欣赏大自然和人所创造的美。我们将唱歌,学习演奏小提琴和钢琴,不过这是将来的事,暂时我们先学着吹奏我们简单的芦笛。


在一个阴天里,我们到小树林去,用接骨木做了一支笛子,打光后钻了孔。我吹起了关于快乐牧童的乌克兰民间曲调。孩子们的欢乐简直难以言表。


孩子们个个都想一试身手,大家都幻想着置备一件自己的乐器。每个人都做了一支笛子。莉达、拉里莎、尤拉、季娜、谢廖扎和科斯佳等人显示出具有敏锐的音乐听力和对乐曲的很好感受性。仅仅几天之后,孩子们就已经能吹奏民歌和民间舞曲了。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幽静的傍晚时刻,季娜那天演奏了乌克兰民歌《哎,山上收割忙》。她两眼闪烁着热情的光彩,面颊泛起红晕。她母亲对我讲过,季娜在家里往往长时间地拿着笛子在园子里坐着,“琢磨着”什么,吹着笛子,有时还深情地凝视天空和树木。


有一次我很早来到学校。四周一片寂静。突然从花园深处传来轻轻的笛声。我循着声音走去,有人在随便吹奏,旋律显然是即兴吹奏出来的。全曲贯穿着忧伤情绪,是一种明朗纯洁的忧伤。为了不惊扰奏乐人,我小心翼翼地走近玫瑰丛。季娜坐在草地上。笛子似乎已变成她本身的一部分。她在看着正在开放的玫瑰,眼睛饱含温存的柔情。这时我才理解了乐曲:女孩吹奏的是美丽的花朵,是春天的碧蓝天空。我以为是忧伤,却原来是忧虑:孩子在乐声中表达的是她对未来的思考。


科斯佳也爱上了笛子。他用一只手演奏是有困难的,但是他很快就学会了吹奏一些民歌,随后开始“自编”——即兴演奏,在音乐中表达思想、情感和感受。有一次在春季的雷雨天里我们待在“幻想角”。雷电过后,天空映出彩虹来。我们都沉默着,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传来轻轻的乐声,是科斯佳在吹奏。乐声中响起潺潺溪流声,忽而转为令人惊骇的隆隆声,雷雨前的乌云愈来愈近,远处响起雷鸣。科斯佳已忘记人们在听他吹奏,一心沉浸在创作中。忽然,他看到同学们沉思的面孔,有些不好意思..并非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会成为音乐家,但我深信,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培养出因音乐旋律而欢喜的情感。


对这种质朴的民间音乐的喜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个人的事。不时地会出现“音乐情绪”:孩子们想坐下来,演奏一番。这大多是在宁静的傍晚,日落之后,太阳隐没在地平线后面射出的余辉还照耀着大地的时候。我们感到极大欣慰的是,音乐已能使我们享受到快乐和满足。


科利亚具有敏锐的音乐听力,他很快学会了吹奏民歌曲调。有一次,当我们从林中返回的时候,我对科利亚说:“你还记得,你画过铁匠锻造银花吗?你现在试试用笛子说说那两个铁匠:他们是怎么锤打,冷冷的火花怎么洒向地面......”


“不对,它们不是冷的!”他坚决反驳道。“它们是很烫的,啊,它们多烫呀!”


“对,火花当然是烫的..从铁锤和铁砧下怎么可能飞溅出凉东西来。我也要试试用笛子说说铁匠,说说太阳上的铁匠。”


第二天早晨我们来到学校的园子里。我们用自己的笛子吹出朴实的旋律来述说那两个神奇的铁匠。我们不仅能相互理解,而且还能感觉出支配我们乐曲的那种情绪。我们留心听了科利亚的音乐《铁匠》。他不仅表达了他们的两把铁锤铿锵的锤击声,而且赞美了他们的力量。他赞叹洒落到田野和园林的银色火花所构成的美景,又为不能纵览全球而遗憾。他总想看到他在万物中隐约感受到的美。


的确,我确实看到了通向这个孩子心灵的一条途径。音乐曲调在培养他的灵魂,使他的情感人性化。在音乐中如同在语言中一样能表现真正人性的东西。我们发展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也就是在提高他的思想和志向。任务在于,要让乐曲在每个孩子心灵里开辟人的情感的生气勃勃的源泉。不论是生动活泼的本族语言还是乐曲,都在向儿童揭示周围世界的美。但是,乐曲,这人类感情的语言,传达给儿童心灵的不只是世间的美,它还向人们展现人的伟大和尊严。孩子在欣赏音乐的时刻感到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孩子的心灵,那是敏感的音乐家的心灵。心灵中紧绷着心弦,您若能触动它们,就会发出很有魅力的音乐,这里不仅指音乐这个词的引申涵义,而且也指这个词的直接涵义。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和童话,同样也不能没有音乐。


经验证明,音乐——这是教育者与儿童产生精神上的一致性的最好基础。音乐似乎能开启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通过听乐曲,感受和赞赏它的美,就会变得亲近起来。


在那只有音乐才能唤起的共同感受出现的时刻,教师才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永远不会见到的东西。在乐声的影响下,当心灵陶醉于崇高的感受中时,孩子会把他的激动和不安都信赖地告诉您。科利亚有一次就是在这种时刻告诉我,他有一本画册,他把使他激动、关心和高兴的一切,都画在里面。过后还给我看了他的画。他的理想展现在了我面前。科利亚向往着驾驶拖拉机,在哨卡上守卫边疆。

公众号ID:cxrcjyyjh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