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金莲”成了“窦娥冤”?华谊兄弟的院线之痛

 yushi823 2016-11-24



导语



“潘金莲”成了一根导火索,把火一路烧到了万达与华谊身上。


华谊为什么“不敢”正面撕万达?


曾经的“一哥”丢了江湖地位,这背后的故事值得一说。


作者 / 刘茂品

编辑 / 姜播    


一个“潘金莲”的蒙冤作为导火索,火星随着冯小刚怒撕王健林,一路烧到万达与华谊兄弟身上,而后王思聪发微博回击、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加入混战,冯导又几番开炮,这场戏角儿越多,越发混乱,终于发酵成比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本身还精彩的戏码。




不管是先前口水仗,还是后来《罗曼蒂克消亡史》提档对战《长城》夺票房,关于华谊与万达的旧日恩怨浮出了水面——冤家难解点击链接回顾这场恩怨情仇


其中,冯导一句话挑明华谊之所以不敢跟万达当面锣对面鼓硬干的原因:“低于市场平均值的排片,华谊是不敢说的,因为华谊是没有院线,而万达有13%的占有率”。




华谊果真没有自己的院线?↓↓↓↓




事实上,有。


从华谊影院官网查到,华谊在全国有18家影院,其中,包括本月17日大张旗鼓对外发布的高端影院:“华谊电影汇”。




这时,有人提出:这个“没有院线”,是说成立于1994年的华谊,这个曾稳坐电影界第一把交椅的电影大佬,至今没有做出强有力的自家院线,如今才在发行渠道上劣势凸显。


而纵观中国电影市场的利益格局,近年来,以万达为首的十大院线已掌握全国七成的票房,这种集中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可是,这种院线巨头日益走向垄断的趋势之下,居然不包含华谊兄弟影院?


起步十多年的华谊兄弟影院,经历了什么?





华谊院线:起步十多年,至今有短板?


2002年,华谊起步对影院投资。


2009年,华谊上市。作为一家全产业链公司,上市后,华谊着手下游建设——建影院。第二年,华谊在原有业务板块稳定发展基础上,开拓了电影院等新业务。




2012年,随着电影制片和发行管控的逐步放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在全国共有9家影院的华谊,看中了影院投资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计划未来4到5年在全国建80家电影院,成为大规模电影院线,进而有力地推进华谊从内容提供方到渠道方的转变。




当时,万达、联和、大地等院线在争抢上市。其中,成立于2005年的万达院线,依靠捆绑商业地产共同发展的运营模式,持续实现自身的高增长:平均收入是行业的2倍,盈利是行业的3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已上市的华谊坦言,华谊投资的影院业务,历经十年发展,还在亏损状态。


2012年9月,华谊的院线业务成亮点:上半年电影院业务超过了200%的增幅。当时,华谊投入运营11家影院,坚持院线发展。


2013年9月,基于院线和影院的票房分账情况,华谊加紧布局独立院线,当时已建成的13家影院主要分布在上海、武汉、合肥等直辖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行业老大万达经营的网络高度重合;同时,拟收购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经营12家影院的,江苏耀莱影城管理有限公司20%的股权。


此时,华谊的影院业务还未走出亏损局面。业内几大院线公司掌控着70%以上的票房,新加入者没有金刚钻揽不到瓷器活。软件硬件上,华谊短期内的技术条件下已没有提升空间;从对手上来说,万达跟其他前十院线、地方性院线在品牌、配套、经验等诸多方面优势明显,华谊面临巨大挑战。2013年财报显示,华谊49家关联公司半数亏损,多是影院。


2014年,国人投资青睐影视,尤其是院线建设,中国平均日开3家电影院。而王中军则表示,华谊介入影院业务属“市场最贵的时候”,强调华谊会“非常谨慎、适度地发展影院”。



王中军


2015年,行业老大万达已成为首家登陆A股的院线公司。在票房收入、市场份额、观影人次上持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2013年票房收入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以超过2000万会员的总数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会员体系的万达,截止年底共有292家影院;而同一年,华谊影院步子相对较慢,在全国11个城市,拥有15家影院。


2016年,一二线城市基本饱和,各大影院布局三四线城市。


2月,华谊声称,随着影院成为内容与公众的链接,要改变在影院战略上的保守态度,加大投入。


11月16日,历经一个多月的重组停牌后,华谊宣布“华谊电影汇”开业,意图打造高端品牌。


这一举动,对外传达了华谊加速高质量影院建设、大力布局院线业务的决心,宣传以产业链布局、品牌输出为主,走精品路线的院线战略。




2002年至今,华谊影院起步十几年,但远远落后于行业龙头。


从整个院线市场来看,目前华谊占据的市场份额有限。有人称,近日推出的“电影汇”打着高端消费的旗号,也难以对抗万达院线的庞大体量。即便以电影投资、制作、发行的丰富经验为基础,但如今华谊想进入影院放映业务,打造产业闭环也任重道远。


一个“潘金莲”之争可见,华谊是供应方,万达是渠道方,按说你拍我发,可以相辅相成,可多年来华谊一直弱势的院线战场,已成为自己电影业务发展的短板之一;排片上受制于人,利润不能控制的现状一时难以扭转。



“去电影化”:得了经济实惠,丢了江湖地位


有人提出:院线上的弱势,是华谊近年越来越失去底气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全部原因。华谊陷入如今被动的境地,是因为它早已失去电影业务上“一哥”的江湖地位:内容生产力远不及从前。


从前是什么样?


1994年,华谊成立;


1999年,华谊正式开启冯小刚时代,联手冯小刚打造出了赫赫有名的“冯氏贺岁片”:《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华谊传媒集团成立,娱乐帝国版图初现。


2009年,华谊成为内陆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娱乐企业,号称“中国娱乐第一股”。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营电影公司,靠影视制作起家,随后全面进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从股权融资到银行贷款,从植入广告到版权预售,从院线拓展到全球发行,华谊一直在摸索电影产业的边界。




纵观华谊22年发展历程,曾在中国电影市场是绝对的“一哥”。但一枝独秀的局面终于被打破——2014年,20岁的华谊第一次丢了冠军的位置:民营影视公司发行国产影片票房前三: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乐视影业,而华谊的电影票房收入仅占国产电影全年票房的7%。


曾被誉为内陆“票房神话制造者”的华谊,如今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电影行业中备受质疑。


电影主业发展不利,很多人认为,如今的华谊真正是得了经济实惠,丢了江湖地位;追究起来,归结在华谊的“去电影化”战略上。


“去电影化”:华谊转型做“大娱乐”


“去电影化”,这事可以追溯到2009年。


早在上市之初,王中军就曾谋划华谊的未来。借上市之势,华谊一方面以影视公司的形象创造影视剧;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力量布局游戏、旅游地产、电影公社等项目,“最终要做成一个大娱乐平台”。




与此同时,电影行业中其它竞争者开始崛起。光线传媒凭借强大的地面发行能力进入制片环节,博纳影业则依靠北上淘金的香港影人,万达坐拥雄厚的资金在一旁虎视眈眈。


2011年,互联网军团也开始渗透电影领域。乐视影业首次进入影视产业后,BAT三大巨头纷纷瓜分影视产业的蛋糕。2014年,阿里巴巴、腾讯公司、中国平安宣布入股华谊。但当年,华谊收获了一个略显惨淡的票房成绩。内因必然包括,华谊签约的冯小刚、徐克、成龙导演都没有作品上映,这种生产计划里造成小年的失误酿成一场危机。


正是这场危机,让华谊内部和王中军达成一致:华谊必须“去电影化”。


电影市场火爆,华谊竟要抽身?


对此,王中军解释:“不是不拍电影,而是不能只拍电影。”华谊将尽量摆脱公司对电影产业的依赖,促进游戏、互联网娱乐业务的发展,向大娱乐转型,全面发展自身的产业链。随后,华谊重构内部业务架构,实施“去电影化”战略。




影视公司做全产业链有先例:好莱坞的迪士尼、索尼、环球、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和华纳兄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无一例外地走上跨界扩张的道路,从传统的制片、发行商转变成横跨电影、电视、音乐、出版、游戏、实景娱乐、互联网等诸多领域的娱乐媒体集团。


这路子有人走过。况且华谊决定实施此战略时,华谊“影视一哥”的地位还非常稳固,竞争相对较少,当时投资其他业务,对影视业务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反而能增强整体抗风险力。


内容:电影业务“被边缘化”


但一家公司的资源有限,华谊把精力陆续投入其他业务中的时候,在内容的风口中逐渐失去了“影视一哥”的地位。


华谊投资及运营的三大业务板块为: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等业务为代表的影视娱乐板块;以电影公社、文化城、主题公园等业务为代表的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以游戏、新媒体、粉丝社区等业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娱乐板块。




与之相对应,6月,观澜湖华谊冯小刚公社开街、收购卖座网、出让华谊(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49%的股权给北京华信实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7月,参加ChinaJoy,展示其在影视、游戏以及互联网业务方面跨界的野心;9月中旬,宣称将投资控股GCD公司,拓展院线业务和海外渠道……例如,2015年下半年,华谊真正在忙的事业鲜少与拍电影直接相关。


2016年华谊的Q3财报中,出手掌趣科技股份获得超过7亿现金,成为最大亮点。而据报告,光线传媒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41.79%;万达院线营业收入达84.37亿元,同比增长54.52%,与两位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华谊今年的利润增长大幅落后。




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是:2012年《泰囧》拿了超过12亿的票房后,光线传媒决定重点发展电影业务,抢占了影视市场快速发展期;而华谊却在这段时间采取“去电影化”战略,精力分散,错过了这段黄金时期。


如今,凭借一部电影就能奠定江湖地位的时代早已过去,对华谊而言,冯小刚也不再是手中唯一的王牌,可在内容生产上的乏力一看便知:今年的《奔爱》、《魔兽》和《陆垚知马俐》票房未及预期,《摇滚藏獒》亏损严重,华谊寄托厚望的只剩下《我不是潘金莲》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即使通过引入保底分散了部分投资压力,倘若《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不好,有人预测,华谊影业今年的财报将更加难看




面对不利的经营局面,华谊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进一步巩固内容生产,寻求多元化布局:涉足动画、IP改编、网络电影和网剧等领域,创新多个节目。但有人认为,从目前的实际效果看,华谊的多元化内容布局,盈利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在于,只做内容风险较大,很难一直持续把握对市场的偏好情况;另外,同样主要的是:华谊的布局大部分都在内容端,受控于传播的渠道


发行:吸收良将奋起直追


再好的电影也需要强大的发行和推介渠道。


而实际情况是,除了内容生产,不知从何时开始,华谊的发行也失去了优势


在市场竞争远没有当今激烈的前些年,以制片为主要优势的华谊,发行团队几乎只要亮出华谊和冯小刚就能大获全胜。虽然早在2014年,华谊就改革发行业务,组建地网发行团队,但业务团队没跟上市场的发展速度。


阿里影业、万达影业和乐视影业等新兴影视公司,虽在制片上不如传统影视公司有经验,但在互联网发行或院线资源上优势明显:光线有猫眼,万达有时光网,阿里有淘票,腾讯有微影时代,乐视有乐视网,华谊在发行上的脆弱在今年表现得很明显。作为例证,暑期档的《摇滚藏獒》由于全国发行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导致排片不佳,华谊两位高管被降职。




华谊要开启逆传统发行的模式,研究线上线下活动推广的更多形态,打破国内电影行业一贯的发布会、首映礼、红地毯的营销僵硬形态


注意到这一问题的华谊,吸收了原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叶宁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加强华谊的电影发行能力。


叶宁在万达曾组建五洲发行,在发行领域表现出强硬的手腕与深厚的经验、资源。


加入华谊后不久,由华谊(60%股份,善于影视制作的传统大牌)牵头,联合微影时代(互联网发行的新势力)、上影股份(拥有影院与发行渠道),集合电影圈“上、中、下”游力量的发行公司——华影天下浮出水面



叶宁


“老大”华谊一直是依靠强势优质内容来拉动发行,而非依靠地网 (如光线、乐视)推动发行,也非依靠院线 (如万达、大地)有力控制发行,如今丢了江湖地位、依靠他人主导发行的华谊能否掌控全局,上影股份又能否为他人做嫁衣等问题还要时间解答。


但有了华影天下在发行和渠道方面为华谊“打江山”,势必有利于其在电影领域重新“夺权”。


写在最后



2009年华谊提出的“去电影化”战略,虽没有边缘化电影业务的初衷,但在构建全产业链的同时,本身在电影生产数量跟质量上的削弱、在电影市场份额上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一系列动态显示,华谊有意“重回电影化”,收复旧山河


但产业链中最核心的内容环节已在“去电影化”的口号中变得弱势。“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容”,回到起点拍出好电影,继续提升内容生产能力或许才是能否重回江湖地位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