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經脈”學說的前世今生(四)

 并不hy 2016-11-25

“經脈”學說的前世今生(四


對比《黃帝內經》的經脈系統與馬王堆帛書中的“十一脈”系統,就會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十二經脈體系不僅比十一脈多了一條經脈,還增加了許多很複雜的分支,可以說在醫學理論上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   

如果說“十一脈”的形成是建立在對“症候群”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那麼由“十一脈”到“十二經脈”這一理論創新的基礎是什麼呢?是實證研究還是空想?   

對文獻的分析不難發現,術數或哲學的需要以及對針灸治療經驗的概括,兩方因素都在十二經脈體系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經脈數目由十一變為十二,就具有非常濃厚的術數意義。

《黃帝內經》極為重視“十二”這個數字,天干有十二個,一年有十二月,一天有十二時辰,音樂中有十二律(相當於現代音樂中一個八度內有十二個半音),所以認為“十二”是天地間一個基本數字,人體也應該有十二條經脈與天地之數對應。如《靈樞經別》所說:“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應天道”。  

因此出於術數的需要就必須在十一脈的基礎上增加一條。



水墨中国





《黃帝內經》的另外一個發展就是將五臟六腑系統與經脈系統聯係在一起。在馬王堆醫書中看不到對臟腑系統的記載,因此臟腑學說與經脈學說在早期應當是兩個獨立傳承的醫學體系。   

然而《黃帝內經》成書時它們已經融為一體,其間必然經歷了一個理論上的大創新,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五臟六腑與十二經脈的搭配關係。 

但是這種搭配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於醫學哲學的需要,許多臟腑與經脈的搭配關係完全建立在空想的基礎上,而非來自醫學實踐。

例如十一脈中的齒脈、肩脈、耳脈,這三個名字確實反映了三條經脈的主治功能,即便今日,這三條經脈上的穴位也是治療頭面、肩部疾病的常用穴。   

但是在《黃帝內經》中這三條經脈被更名為“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然而整部《黃帝內經》找不到一處採用針刺這三條經脈來治療大腸、小腸和三焦疾病的記述,相反書中強調這三腑的疾病應該刺激足陽明和足太陽的穴位,在今日的醫學實踐也很少用手臂的穴位治療腸道疾病。   

可見經脈與臟腑的搭配並非建立在醫學實踐的基礎上,很多內容純粹出於理論上的空想。



水墨中国





由於經脈系統與臟腑系統聯係在了一起,那麼在生理結構上經脈也應該與臟腑有關聯,於是《黃帝內經》描繪的經脈系統中,在大量保留《陰陽十一脈灸經》內容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經脈在內臟中走行路線的描述。   

例如十一脈中的“齒脈”在十二經脈系統中變為了“手陽明大腸經”,而在臟腑理論中大腸與肺相表裏,所以這條經脈就應該與大腸和肺發生關聯。於是《靈樞?經脈》描繪這條經脈時,在遵照《陰陽十一脈灸經》對“齒脈”記述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段描述:“從‘缺盆’向下進入體內絡肺,穿過膈膜,與大腸連接”,多了一條伸向內臟的分支。   

其他經脈在內臟中巡行的描述也大致如此,都是為了體現經脈與其從屬臟腑的關聯而假想出的分支。   

可見《黃帝內經》增加的經脈巡行於內臟的內容,大多出自於理論構建的需要,並非出自於實踐。   

毫無疑問,從“十一脈”向“十二經脈”的飛躍,有很多內容是建立在空想的基礎上,但也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這次飛躍確實也有大量實踐基礎。   

對比馬王堆漢帛、《黃帝內經》、《黃帝明堂經》等書的記載可以發現:“十二經脈”理論實際是將“灸法”與“針法”的兩個體系融合在了一起,是對兩個醫療經驗體系的大整合。



轉帖自: 《愛因斯坦與《黃帝內經》——中醫理論的現代解讀和批判》

作者: yfcdzyyd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