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贵」电视剧,估计在中国就死路一条

 人和月 2016-11-25

这几天又被一部新剧搞得睡不着觉。


每每刷到忘记时间。


“号称目前为止最贵的电视剧,刚打开的时候还以为是电影不是电视剧”。




今天就来“还债”了——


王冠

The Crown




先纠正个说法,《王冠》并非史上最贵电视剧,最多是其中之一。


它一、二季总投资,曾被曝高达1.56亿美元,也有说1.3亿美元。但制作人兼编剧皮特·摩根已向媒体澄清,没那么贵,1亿美元(平均单集成本与《纸牌屋》《权游》同一水平)


当然,一集近4000多万人民币的投入,毫无疑问,都是罕见的大手笔。


烧钱是必要的,因为这部剧讲的是当今世界最有权势的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今年刚好是女王90岁的生日,今年也是她在位第64个年头。


《王冠》蓝图宏伟,一共拍摄六季,每季跨度十年,每两季更换一次女主角。


从网飞(Netflix)放出的第一季来看,钱没白花。


整体效果就两个字,大气




不像很多剧把钱烧在CG特效,《王冠》贵就贵在实景拍摄。


除了把女王早年在英国足迹追了个遍:伊利大教堂、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哈特菲尔德庄园……还远赴肯尼亚取景,重现女王(当时的身份还是公主)出访的盛况。




想想看,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普亲王住在树屋上,一边共度春宵,一边观赏野生非洲象交配。


——这情趣,也是皇家级的。




下血本的还有服道化。


比起时尚题材还需借光blingbling的牌子,女王的吃穿更像低调的奢华,服装全部由皇家认证的裁缝店定制,别无分号。



感觉可以召唤一条彩虹了


《王冠》第一季就用上7000套戏服,其中手工定制超300套。


最值得关注的是女王首饰。


剧集以“王冠”命名,在王冠上自然下了不少功夫,按照原样1:1复制,完美重现女王在不同场合下佩戴的王冠。


俄罗斯公爵夫人王冠是女王最心水的一顶,在多种场合下都喜欢佩戴它。



王冠上可以挂珍珠,也可以挂祖母绿,款式多变随性。



婚礼上女王用的是俄罗斯条纹王冠。



它原本是一条项链,固定在框架上,就成了王冠造型。



还有在加冕典礼才用到最庄重的圣爱德华王冠,平时一般不戴。



妥帖精致的视觉美感,是一部历史剧成功的第一步。


《王冠》交出了一个良心答案。


当然,好皮相离不开好底子,甚至后者,才是观众打出9.2高分的原因。




这要归功于编剧皮特·摩根,他多年来潜心研究“女王学”,对英国皇家那些事了如指掌。




我们已在电影《女王》见识过他出色的人物塑造能力。




《女王》故事背景是皇室威望最受挑战的一段时期,皮特·摩根巧妙地用一个历史事件(戴安娜意外去世),展现了伊丽莎白二世怎样运用智慧和勇气,数十年来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以适应政府改革和民众需求。


一部电影的体量,怎么讲得完女王超长待电的一生?




到了连续剧《王冠》,皮特·摩根终于有了足够空间,把满肚子的故事一吐为快。


《王冠》第一季从老国王乔治六世讲起。


对,就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中那个飙脏话治疗口吃的国王。




《王冠》对这个人物的特点把握得更稳更准——


爱开车。



嗜烟如命。




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乔治六世发现自己咳血了,是肺癌的征兆。




而此时伊丽莎白才刚结婚。


这意味着,年轻的公主没有多少时间成长以及享受私人生活,就要提前接父亲的班。




所以在《王冠》第一季中,女王最大的特点就是——


嫩。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怯生生的女王,Sir是不太习惯的。


眼神乱跳。




走路慌张。



而我们印象的女王呢?


从小适应养尊处优的皇家生活,年纪轻轻就自带强大气场。



玛丽莲·梦露在她面前,都要矮去大半截。



这种统一口径的官方纪录片,当然不是《王冠》要做的。


它更想展示传奇光环里那些斑驳的幽暗。


这些可能才是历史的真身。


有一幕Sir念念不忘。


加冕仪式前,女王试戴圣爱德华王冠,发现比她想象中的更重,一旦走起来,很难保持平衡。




她提出能不能借几天,回家好好练习。


这时有人提醒她——


陛下,要借吗,向谁借呢?




人人都已经改口叫女王了,但女王心里还是住着一个小公主啊。


《王冠》第一季聚焦的,正是伊丽莎白从公主到女王的蜕变。


这个成长过程,编剧让三条故事线同时推进:女王分别和首相丘吉尔、妹妹玛格丽特、丈夫菲利普亲王的关系。


她们既相互依赖,又矛盾不断。




女王和丘吉尔切磋的是治国之道。


第四集《天灾》,女王遇到了登基后的第一个难关。


中国观众一定会感到亲切——


大雾霾。



有毒空气至少造成上万人死亡,医院人满为患。


问题还不止于此,环境污染背后是经济的捉襟见肘——


他(丘吉尔)坚持认为这个冬天,只有不计代价地烧煤

才能维持经济形势良好的假象




为了环境,不该烧,但为了经济,必须烧,那烧还是不烧?


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丘吉尔对雾霾反应迟钝,女王似乎应该炒他的鱿鱼。


作为国家元首,这样毫不作为是不对的




但炒,王权是过度干预政治,不炒,政府又不能有效运作;


从烧不烧,过渡到炒不炒,这种左右为难又黑白难辨的斗争,贯穿于《王冠》一整季。


——甚至渗透到女王的家庭。


女王和她的妹妹,女王和她的丈夫,都要面对类似冲突。


玛格丽特是女王的亲妹妹,但天性自由的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她们的绯闻必然会让皇室蒙羞。


所以,办不办?



菲利普亲王是女王的丈夫,这是位当过军官、不安于皇室规则、喜欢裸睡的纯直男。



自从他的老婆当了女王,自己好像成为一个吃软饭的。


所以,跪不跪?


-你到底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女王

-都是




这一切就像在父亲王乔治六世去世后,祖母写信告诉她——


在悼念你父亲的同时,你也要悼念另一个人

伊丽莎白·蒙巴顿(女王的夫姓)

因为现在她已经被“另一个人所替代——伊丽莎白女王


祖母给孙女行的这个屈膝礼,既是表达对新君的臣服。




也是在提醒她“王权必须胜利”(The Crown must win,must always win)。



当然,只是讲“克己复礼”,讲权力对人性冷冰冰的压制,那么《王冠》至多也不过是满足平民对皇室内部的窥视欲。


在讲述权利强横交锋的同时,《王冠》也为人性的温柔留下三分地。


国王乔治六世曾说过,“(小女儿)玛格丽特是我的乐趣,(大女儿)伊丽莎白是我的骄傲”。


从一开始,他就把小女儿当成永远的公主,把大女儿当成未来的女王。


这是老国王偏心吗?


在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前,他假装自己很紧张,请伊丽莎白来彩排。


我在为明天的大日子做准备,正需要一名大主教




像过家家一样,教她读宣誓的誓词。


拿起王冠,还不忘转过头开玩笑——


-我的天,这可真沉

-陛下,它重五磅


做鬼脸。



到了伊丽莎白自己成为女王,真正戴上王冠的一刻,童年的记忆全部浮上心头。



原来,父亲说是给自己彩排,其实是在用嬉戏的方式,给未来的女王彩排。


一方面他不想给女儿的童年过早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他又担心缺乏锻炼,女儿以后无法承担重任。


这是一个国王父亲的用心良苦。


《王冠》厉害就在此——


它拍史诗,又没有被史诗这个词缚住手脚,在塑造女王的同时,没有忘记女王也是一个妻子、女儿、母亲、姐姐……


正是这些生动的杂色,让你看完全剧后,对这个女人的妥协与勇敢肃然起敬。


这,才是打开伟人的正确方式。


坦白讲,看《王冠》时,Sir会不自觉对比我们的历史剧。


以我们近年最好之一为例——《甄嬛传》。


同为以女性作为主角的《甄嬛传》,同样话题性颇高,但《甄嬛传》对比《王冠》,你还是会发现后者少了一口气。


没错,《甄嬛传》服道化够精美,表演基本到位,台词也不雷。


但它拍的仍不是历史,是扯了几段历史片段,拼一个玛丽苏的壳,拍各种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办公室狗血政治。


时不时为了追求冲突,情节突然强扭,无逻辑多重反转。



导演常常生怕你看不清楚,一到关键时刻就特写。


比如甄嬛念出皇上驾崩的消息。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如果《甄嬛》是一个龇牙咧嘴的悍妇,那《王冠》,更像一个举重若轻的老者。


故事上,一口老血怒喷荧幕的撕逼,一帮人如何被权欲勾引自相残杀,斗嘴,哭闹,撒泼,这些喜闻乐见的刺激性桥段通通欠奉。


镜头上,一到关键时候,导演好像更腼腆。


同样拍国王驾崩。


女王看到丈夫和官员说悄悄话,还在好笑这两个男人搞什么鬼。


下一秒官员低头走开,丈夫没有表情留在原地。


她脸色一变,什么都懂了。



就算哭出来,导演也不让你看见。


听到确切的消息,女王转身一边擦泪一边走远。



见到父亲的遗体,也没有扑到他身上痛苦流涕,还背过身,只留下一只手臂,颤抖地扶着床,仔细分辨才看出女王在啜泣。



人物的感情,永远隐藏在历史事件的深处,像隔着重围透出来的微光。


这种被伤到不能自已、又必须克制的悲痛,不才体现皇家的高贵和尊严?不才是历史剧该有的古典和美感?


但反过头来,Sir又想问,《王冠》这样的“史上最贵电视剧”,在中国播,又能有多少收视率?


在《王冠》这样的明珠映衬下,我们是时候对国产历史剧提出更高要求——那些拍给上面看的宣传片就不提了。


不然,我们的历史,就只能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隐隐若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