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大肠杆菌

 李张敏 2016-11-25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水肿病三种,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

  1.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1~7日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便、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剖检常有肠炎和败血症,有的无明显病理变化。

  流行特点

  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一般没有季节性,寒冬和炎夏潮湿多雨季节发病多。猪场集约化饲养发病严重,分散饲养的发病少。主要是带菌母猪由粪便排出病原体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仔猪吮乳或舔母猪时感染。下痢的仔猪随粪便排出的病菌随水、饲料和用具污染其它母猪,形成新的传染源。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为严重,随着胎次增加,仔猪发病逐渐减轻。这是由于母猪长期感染大肠杆菌而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新建的猪场,本病危害严重,之后发病逐渐减轻就是这个原因。新生仔猪24小时内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出生后3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在24小时左右,长的也仅有1~3天,个别病例到7日龄左右发病。仔猪出生时正常,窝内发生第一头病猪,一两天内同窝猪相继发病。最初为突然腹泻,排出稀薄如水样黄色至灰黄色粪便,混有小气泡并带腥臭,随后腹泻愈加严重,数分钟即泻一次。病猪口渴、脱水,但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剖检

  尸体脱水而显干瘦,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口腔苍白,肛门周围沾有黄色稀粪。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最严重。胃膨胀,内部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潮红。肠壁变薄,黏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空回肠臌气很显著。

  防治要点

  在发现1头病猪后,立即对与病猪接触过的未发病仔猪进行药物预防,疗效较好。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菌株,宜交替用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做药敏性试验后再选择用药。

  预防:

  ①仔猪出生立刻口服庆大霉素一毫升或使用杀痢王擦剂一支。

  ②综合性措施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母猪分娩时专人守护,把母猪乳头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干净。用以防止产后感染和仔猪黄痢,产前、产后各一周在母猪饲料中拌入利高霉素预混剂,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治疗:

  ①用粘杆菌素注射液肌肉注射0.1ml/kg,每日2次。

  ②在母猪料中添加白头翁类中药通过母猪过奶。

  2.仔猪白痢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 10~30日龄左右仔猪多发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腥臭的灰白色粥样稀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流行特点

  本病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7日龄以内及30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有关,如没有及时给仔猪吃初乳,母猪奶量过多、过少与奶脂过高,母猪饲料突然更换、过于浓厚或配合不当,圈舍污秽,冬、春季节气温骤变,阴雨连绵或保温不良均易诱发此病。且一头发生后,同一窝的仔猪相继发生。此愈彼发,拖延十余天才停止。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以至黄色粥状有特殊腥臭黏腻的粪便。体温和食欲一般无明显变化。病猪逐渐消瘦,发育迟缓,拱背,行动迟缓,皮毛粗糙无光、不洁,病程2~3天,除少数发病日龄较小的仔猪易死亡外,一般病猪病情较轻,易自愈。

  剖检

  外观表现消瘦、脱水。主要病变位于胃和小肠前部,胃内有少量凝乳块。部分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而带半透明状,肠黏膜易剥脱,肠内空虚,含大量气体和少量稀薄、黄白色带酸臭味粪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防治要点

  预防:

  由于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使用疫苗预防效果并不理想,药物预防可参照仔猪黄痢的预防方案。

  治疗:

  ①治疗可参照黄痢的方法!

  3.仔猪水肿病

  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的断奶仔猪眼睑或其它部位水肿、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后1~2周的肥胖幼猪,以4月~5月和9月~10月较多见,特别是气候突变和阴雨后多发,发病率约5%~30%,病死率达90%以上。由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粪便排出病菌,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生过仔猪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近年来本病又有新的流行特点,首先发病日龄不断增加,80~100斤的猪都有水肿病发生。其次吃的越多,长的越壮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据统计,水肿病多发生在饲料比较单一而缺乏矿物质(硒)和维生素(B族及E)的猪群。

  临床症状

  ①神经症状:盲目行走或转圈,共济失调,口吐白沫,叫声嘶哑,进而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逐渐发生后躯麻痹,卧地不起,在昏迷状态中死亡。

  ②体温在病初可能升高,很快降至常温或偏低。

  ③水肿:眼睑或结膜及其它部位水肿,病程数小时至1天~2天。

  有些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一般为1~2天,个别的可达7天以上。

  剖检

  全身多处组织水肿,特别是胃壁、结肠肠系膜、眼睑和面部以及颌下淋巴结水肿是本病的特征。胃内常充盈食物,黏膜潮红,有时出血。胃底区粘膜下有厚层的透明带,有时有带血的胶冻样水肿物浸润,使粘膜层和肌层分离。水肿部厚度不一致,薄者仅能察见,厚者可达3厘米左右。严重的可波及到贲门区和幽门区。结肠肠系膜胶冻状水肿,充满于肠袢间隙。此外,大肠壁、全身淋巴结、眼睑和头颈部皮下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胃底和小肠粘膜、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程度不等的积液。

  防治要点

  预防:

  ①补硒:缺硒地区每头仔猪断奶前补硒。

  ②合理搭配日粮,防止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适当搭配一些青绿饲料。

  ③仔猪断奶前7—10天用猪水肿多价浓缩灭活菌苗肌注1—2毫升,可预防本病发生。

  治疗:

  1 庆大霉素或小诺霉素及维生素b12,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

  2口服利尿素每千克体重1毫克或用速尿1—3毫升肌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