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划微课堂】乡村活化如何实现:从台湾经验到大陆实践

 河工城规资料馆 2016-11-25

台湾也曾因农业的衰落而面临“空心化”的问题。台湾乡村活化的成功在于模式上的成功。借鉴了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台湾摸索出了“一村一休闲”带动“一村一品”的经验,不但吸引了大批的城市人到乡村来,很多外出的村民回归乡村参与乡村活化再生。所谓的“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把乡村产品送出去;“一村一休闲”则是发展旅游,把城市里的人拉进来。“一村一休闲”看似为了发展旅游,但并不单单为此,而是通过旅游带动新的业态,以谋求乡村发展的可持续之道。



 

台湾乡村活化的经验有几个“一”,一个独特在地资源,如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本;一个乡村休闲旅游聚落,每一个村庄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聚落,都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个基金会,台湾有着成熟的农村金融体系,加上农村再生基金,保证了乡村活化的进行。同时,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基金会也对乡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资助桃米社区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资助布农部落的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等;一个在地乡村产业。

 

我国大陆地区的乡村活化还处在摸索前进的阶段,需要不断的自我探索,也需要借鉴出色的经验。通过三个案例,来看看台湾是如何做“一村一休闲”,台湾经验如何在大陆乡村落地开花。



 台湾桃米村



1999 年2月,台湾发生“9·21 大地震”,大地震给当地建筑物和生态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伤害,此前,桃米村已经因为农业的衰落,经济凋零,9·21大地震的发生无疑给桃米村重重一击。在地震所带来的巨大伤痛背后,产业的没落,其实是社区居民一直在徘徊,一直想说的问题。


桃米经验



震后不到一个月,操盘单位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就来到这里。桃米社区的居民一来没有资本,二来没有技术,三来也没有土地。这种情况下,桃米的山林与生态资源就成为了它最重要的资本。在这里,单单青蛙就有 23 种,占据了台湾 29 种原生种蛙类的 80%。在研究生态和产业的时候,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也发现了国外以生态旅游和生态社区为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思考把地震之后的桃米定位为结合以生态保育为前提的生态旅游,结合生态社区发展的桃米生态村发展模式的可能性。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坚持让村民接受并参与他们举办和组织的各种培训。他们以各种方式,让村民们对社区的发展和相关的生态发展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基金会还积极与村民一起商讨、策划,并共同营造社区的建设。


青蛙王国



在桃米,随处可见青蛙图案和雕塑,还有湿地公园,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里的生态池——为青蛙营造生态家园,有意思的是,男女卫生间也命名为“公蛙”和“母蛙”。


 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青蛙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纸教堂



“纸教堂”是桃米村社区重建中的一个关键性项目。纸教堂的建筑理念源于日本建设师坂茂于神户灾后重建的“PaparDome“纸教堂。廖嘉展等将一个日本神阪大地震后鹰取社区的临时性教堂加以引进升华,落户于桃米村。这个教堂诠释了社区精神和生态文明信仰,同时,也是开展其他重要活动的社区生活中心。围绕纸教堂,还设立了生态村的生态文化见学园区。当地村民与游客在此除了观景,参与活动,还可以交流、购物与食宿,这其实就是个经过升华的整个生态村的社区中心和游客中心。


生态为本,产业为用


在桃米村,你可以漫步在桃米坑溪滨步道,沿途种满淡紫色马鞍藤,景致宜人。园区也有许多民宿可供入住,白天预约民宿主人生态解说,夜晚享受青蛙合鸣的热闹,或是至邻近的颜氏牧场清晨观雾听雨、夜晚赏茶望月。桃米村将生态为本的理念很好的贯彻到桃米村的每个角落,也用实际证明了,发展桃米生态村这个重要的决策为桃米村带来的巨大效应。



 

“生态为体,产业为用”的思想在桃米得到了实践,现在,游客们可以3月份来桃米看青蛙,4月份看萤火虫,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赏独角仙(一种甲虫),8、9月份暑假期间,桃米就是小朋友们的生态课堂,白天在湿地看水生动植物,夜间抓蛙看蛇……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在桃米村采取自下而上的行动路径,同时又对接着当代最先进的生态与文化发展理念,让桃米村一流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桃米文化,吸引着城里人到这里观光、度假、休闲。

 


青礁村院前社



如果你不到院前社,也许你也会质疑网上的褒美之辞。从开始整治院前社的各种脏乱差死角,到“城市菜地”的建设,再到引入台湾文创团队的规划理念,院前社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让外人刮目相看。




它原是青礁村下辖的一个自然社,整个村子的一大半面积都被划入拆迁的范围之内。这个小村子共有两百多户人家,七百多口人,面积约为二十多平方公里,在改造之前,这里就像是全中国所有被遗忘的空心村落的样子——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一到晚上没有路灯,家禽和村民共用一条残破的土路,走夜路的时候提心吊胆。


小年青们的缔造之路


2014年3月8日,正赶上青礁村开始响应厦门“共同缔造”的政策,村子里一个名叫陈俊雄的年轻人,找到村里的乡贤理事会,提出要在村子里规划“城市菜地”。如果能够做起来,第一可以避免村庄的拆迁,第二也能够让村子里闲置的资源和劳动力派上用场。陈俊雄牵头成立了农村合作社,也就是现在“院前济生缘”的前身。这个团队刚开始创立的时候只有十几人,陆陆续续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人,大多数以本村的村民为主,也吸引了不少本地人返乡。



城市菜地的成功,对院前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村子从拆迁的名单上撤了下来。项目有了眉目之后,渐渐得到多数村民的支持。政府做基础设施建设的款项也拨下来了。济生缘团队又发动当地居民,说服他们以借用的方式,借出自家用地,而这些无偿借出的用地成为了村里的公共资源:原本只能走一辆车的马路,拓宽到两个车道;每家每户根据自家需求,在门前砌起围挡或花圃;村子中心甚至做起了假山和喷泉;村子里原本废置的大夫第,重新收拾整理,被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成为临时展厅。



现在的院前,在专家的引导下引入其他的业态,进行文化产业的规划,村子里现在也开始慢慢出现了凤梨酥、披萨店等等或洋气或创意的产品,对于院前社,是通过良性的方式进入乡村而非破坏,而成熟的体系仍然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来自:海峡旅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