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叠字艺术

 醉月诗苑 2019-12-29


宋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以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全宋词简编》为文本统计,书中收词1672首,其中使用叠字的词就有681.

一种艺术修辞使用比例如此之高,确属宋词表达艺术研究中不可忽略的语言现象之一。
  词学界的前辈对宋词中叠字使用的艺术魅力也曾多次点到。其中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评价李清照《声声慢》道: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南宋张端义《贵耳集》评价《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清《词苑丛谈》云: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等等。到了当代,这类用了叠字修辞的词体已经被专门称为叠字词了。  
  此外,由于叠字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诗学界也大量关注,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当代夏传才先生《诗经语言艺术》等都提及叠字修辞的定义与艺术效果。
  但直到目前,还没有文章系统地就宋词使用叠字的艺术效果分析作专论文章。因此,笔者想谈谈自己多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就教方家。

  一、宋词中使用的叠字类型

  什么是叠字?叠字,又叫重言词,与叠句、叠辞一起属于辞位配置中的重叠式辞位。本质上,叠字指相同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音节的连用,如点点、休休休、朝朝暮暮等。若按词义分,有连绵叠字和复合叠字。
  连绵叠字,如:
  脉脉相逢心似许(孙浩然《夜行船》)
  "空听潺潺清颖咽(苏轼《木兰花令》)
  娉娉袅袅,恰近十三余,春未透。(黄庭坚《蓦山溪》)
  田田处,成暗绿。(张炬《应天长》)
  复合叠字,如:
  人间此恨年年有(何梦桂《摸鱼儿》)
  簇簇红云冷欲凝(陈允平《思佳客》)
  栏杆依遍深深(王大简《浣溪纱》)
  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词学名家詹安泰先生曾将叠字按照词性分为五类:名词叠、动词叠、副词叠、形容词叠和感叹词叠。除此之外,笔者发现按照词性,宋词中常用的还有三类叠字,即像声词叠、数词叠、量词叠。
  像声词叠,如:
  “ 幽蛩切切秋吟苦(柳永《女冠子》)
  语低低,笑咭咭。(秦观《品令》)
  数词叠,如:
  两两黄鹂相应(曹组《如梦令》)
  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柳永《夜半乐》)
  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量词叠,如: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帘幕卷东风,燕子双双语。(周紫芝《生查子》)
  寸寸别肠,多少愁问。(廖正一《瑶池宴令》)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而按照组合方式分,宋词中使用叠字的类型至少有四类:AA式、BBB式、AABB式、ABAB式、ACAD式等。
  AA式,最常见。如:
  画堂人静雨蒙蒙(寇准《踏莎行》)
  翩翩又见新来燕(陈尧佐《踏莎行》)
  吴姬个个是神仙(潘阆《酒泉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BBB式,如:
  镜里心心心里月,君去矣(陈允平《引令》)
  竹院深深深几许(何梦桂《蝶恋花》)
  休休休更休(张先《生查子》)
  AABB式,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小鸭飞来稠闹处,三三两两能言语。(晏殊《渔家傲》)
  浩浩腾腾充宇宙(陈朴《望江南》)
  郁郁葱葱佳气浮(王安石《南乡子》)
  ABAB式,如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ACAD式,如: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韩缜《凤箫吟》)
  离愁渐远渐无穷(欧阳修《踏莎行》)

  二、宋词中叠字使用的效果分析

  没有无意味的形式,叠字修辞在中国诗词史上经久不衰,延续至今。其所产生的强烈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楚辞》、汉末的《古诗十九首》等。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极力赞誉了叠字所产生的写貌”“拟声的艺术效果: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彩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叠字运用可以达到使文学万象更接近生活真实的目的,特别在没有影视艺术的古代社会,成功地运用叠字可以达到很好的视听效果。
  那么,除了具有传统的增强真实的视听感觉外,宋词中使用叠字的艺术效果还应如何分析呢?笔者以为还应抓住下面四种明显的艺术功用,即强调突出、扩大词义、改变词性、延长乐音等 。下面一一说明。
  第一,强调突出。名词叠强调突出所表示的人和物、事。通过重叠强调突出了缠绵挥之不去的相思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以理克情的宋代文人情爱观。如长忆个人人。文谈闲雅,歌喉清丽。(柳永《少年游》)又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踏枝》) 
  动词叠强调某种行为或动作,表现一种矛盾复迭、郁闷复杂的心态。如春山虽好,朱颜难驻。去去去。(秦观《钗头凤》)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辛弃疾《千年调》)吞吞忍忍饭中诀(刘辰翁《法家道引》)。
  形容词叠强调事物的特征,烘托抒情氛围。如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刘辰翁《齐天乐》)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邓剡《浪淘沙》)
  副词叠强调行为动作的状态,摹写人物的情态,生动刻画人物。如低低告,不图系腕,图系人肠。(张耒《失调名》)巴巴望晓,怎生捱,更迢递。(柳永《爪茉莉》)
  第二,扩大词义。叠字可以产生”“普遍”“频繁持续反复的意义。如: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片片著人无数。(苏轼《桃源忆故人》)件件清狂分付谁?(陈人杰《沁园春》)江南芳信年年约。(张元干《醉落魄》)梦里时时得见伊(晏几道《采桑子》)等等具有的含义。
  而恩如明月家家到。(张先《虞美人》)南北西东处处愁。(朱敦儒《卜算子》)等叠字就含有普遍的意义。
开尽牡丹,看看到荼蘼。(王炎《梅花引》)去去倦寻路程。(周邦彦《绮寮絮》)花飞飞,絮飞飞。(李石《长相思》)等句中叠字含有频繁持续反复的意义。
  第三,改变词性。即重叠后原有单音节的词性被改变。如本是名词、动词,重叠后成为副词,有不细致、急躁等含义。现举十例如下:
  匆匆草草难留恋。(柳永《梁州令》)
  草草主人灯下别。(柳永《寒孤》)
  草草成暌阻。(苏轼《千秋岁》)

  客路光阴浑草草。(秦观《临江仙》)
  看锦依刘俱草草(秦观《渔家傲》)
  草草蘅皋赋(贺铸《下水船》)
  草草分携 贺铸《醉梦迷》)
  元嘉草草(辛弃疾《念奴娇》)
  更草草离筵。(辛弃疾《木兰花慢》)
  又如字,单音节为动词,在宋词中常常重叠,转化为了形容词或者副词,指厌烦无聊的样子。现举十例如下:
  尽日厌厌雨(张表臣《蓦山溪》)

  终日厌厌倦梳理(柳永《定风波》)
  春困厌厌(柳永《斗百花》)
  长是厌厌(欧阳修《洞仙歌令》)
  病酒厌厌(王沂孙《锁窗寒》)
  尽日厌厌总无语(仲殊《楚宫春慢》)
  两地厌厌瘦(赵闻礼《千秋岁》)
  中酒厌厌度寒食(施岳《兰陵王》)
  醉厌厌(贺铸《醉厌厌》)
  词类活用本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但象这类通过重叠而产生活用效果的确实属于宋词中一种独特的语言习惯。
  第四,延长乐音。 产生这一艺术效果的叠字多位于 句读处。如:
  百千孙子子,八十老翁翁(刘辰翁《水调歌头》)
  三岁儿儿,八十翁翁(刘辰翁《一剪梅》)
  广武噫噫(刘辰翁《天圣乐》)
  从句意上讲,单音节字就可以完整表达了,用叠字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词谱或词的演唱效果。有点类似于今天民歌填谱时的语气词”“”“等,起到延长乐音、增强音乐抒情的感人效果。如下面这首巫山¡建平五句子歌《山歌打动姐心肠》:
  隔河望到姐绣花(哦),
  唱一个山歌(呦)打动(啊)她(哟)。 
  杨柳无风(是)他不摆(哪),
  桂花无风它不香,
  山歌打动(呦)姐心(哪)肠(哪)”?
  五句子”,流行于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一般是七言五句。但在谱曲演唱时就如上加些语气词作衬字。宋词是不能用衬字的,但通过音乐抒发感情与此相似。因此,极有可能在南宋末年戏曲衬字艺术的影响下,词人们便聪明地以叠言形式加以弥补。

  三、宋词中常见的特殊叠字

  宋词中常存在由于词语专用或语法巧合而产生的叠字,在其使用的艺术效果分析上不太适合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在这里,我们将这类叠字的使用情况单独列出加以说明。
  第一,专用名叠字。多人名叠字,用之倍感亲切委婉,千百年后,词人与词中人物的关系仍能牵动情肠。如:
  年时今夜见师师(秦观《一丛花》)
  瑶佩空传张好好,钿筝谁继薛琼琼(晁端礼《浣溪纱》)
  英英可舞腰肢软(柳永《柳脉轻》)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柳永《西江月》)??????????
  第二,语法叠字。这类叠字是客观的语法关系的产物。分两种情况:一是诗词常见的回文修辞而形成的。一是兼语句中的逻辑主语与宾语相同但不省略而形成的叠字现象。前一种情况,如:
  醉醒醒醉(王仲甫《醉落魄》)
  雪似故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
  水漫碧天天似水(米芾《蝶恋花》)
  镜里心心心里月(陈允平《引令》)
  后一种情况,如:
  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
  折柳赠君君且住(程师猛《渔家傲》)
  起舞属公公莫起(苏轼《减字木兰花》)
  把酒留春春不住(向命伊《浪淘沙》)
  今夜夜寒愁不睡(贺铸《渔家傲》)
  欲寄蟠桃桃始栽(何梦桂《沁园春》)
  第三,巧合叠字。从字面上看是重言叠字,而实际义素相去甚远,重叠在一起纯属巧合。如秋千院落落花寒(毛滂《浣溪纱》)中前一个是名词,指院落;后一个是动词,指凋零。又如种柳应须柳柳州(苏轼《南乡子》)前一个是百家姓之一;后一个是地名。此种情况与第二种语法叠字,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都显示了词人们艺术的睿智。
  上述所剖析的关于宋词中使用叠字的艺术效果或许简单,但笔者以为,正是这些点滴效果构筑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叠字词的特殊意蕴。同时,了解它们对促进后代诗词语言的发展也将有所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