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户的标志与象征:北京的院门--李 林

 老北京的记忆 2016-11-25

中国国情专题库:老北京的记忆

民宅院门    李 林画

在北京胡同里散布着许多的院落,尽管近年来高楼大厦不断涌现,但这院落依然有着自己独具的风采。今儿个咱们不一般地谈这院落,而是专门说说这院门。

也许有人问,院门有什么好说的呢?您先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有院子必有门,否则怎么进出?这里说的是门的功能与作用。也正由于这一点,人们都把它看得很重,在建造上也下了不小的工夫。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学问还挺大。

在胡同里漫步,可看见各种各样的院门:有颇具气势的大宅门,也有普通的小院门;有的门是两扇,也有的是单扇。总之,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样式不一,也有一定的规范。大而言之,有下面几种:

一是王府的院门。大家知道,在这北京城里有不少的王爷府,那是清朝留下来的。既然是王爷,那住的地方肯定错不了。单从这院门上看,那就不得了。门前有几层台阶,台阶前有灯柱、拴马桩,左右还各有一个大狮子。您再看那门楼,大屋顶、两出水;屋檐下配有托梁,托梁的外端镶有图案。不仅如此,在大门的顶部和门洞左右两侧的墙也有装饰,有的配有砖雕,有的画有图案,上面刻有各式各样花卉、走兽等,可供人们欣赏。院门则是两扇朱漆大门,下面是一尺多高的门槛。迈进门槛,便是门洞,那门洞进身较大,左右配有耳房。您看看,这门楼有多讲究!

这讲究也不是白讲究,其中凝聚着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从整体设计到局部细微,处处反映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二是普通的院门。这种院门在京城里比比皆是,不过也有上中下之分。

属于“上”等的,一般是有门有脸:门是两扇,黑色、紫色居多。“脸”,是指有门楼、门框、门槛。虽说没有王府院门那样豪华气派,但很整洁。在两侧门墙的上端建有用砖瓦围成的小门楼,门楼的正面,瓦片交错咬合,形成一个图案。这类院门一般是在普通的四合院或独门独院,平时院门总是关着。有的人家在门上还书写着对联,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

“中下”等的,院门就比较简单了。为了装门框,沿墙开一个洞,然后用砖砌起,形成一个门洞。门洞不大,也就有1米左右,几乎没有进身。门洞上面是个平顶。大门呢,有的是两扇,有的索性就是一扇,开门、关门都挺方便。这种院门大都在大杂院比较多,因为院子里住的人家多,进出也多,大门一般总是敞开着。但到了夜间,都把门关上了。

院门虽为进出之地,但人们还是很看重,在建造工艺上也下了不小的功夫。由此想到其他的一些门也是如此。比如说,在京城一些大宅院里都有花园,那花园的门就是一例。大家知道,中国的建筑大都为方形,或是正方或是长方。如果花园的门也照此建造,那则显得单调、雷同。于是依照“天为圆”的道理,将花园的门造成圆形。这圆门开在一面墙上,整个圆门边用大理石镶嵌,造型精巧,别具一格。特别是圆形的门与方形的房子或墙连接在一起,寓意“天圆地方”,您看这多有意思!从圆门望进去,花园里草木旺盛,百花吐艳,小径弯曲,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

北京的院门在建造上别具一格,在与周围景物搭配上也颇多讲究。不知您注意了没有,不少院门的前后或左右大都有棵树。有的是枣树,有的是柳树,还有的是槐树。这些树的树干一般都比较高大,树枝散开,形成一个较大的树冠。这树冠垂下来的枝条与绿叶,成了院门的衬景。从外面观,院墙、院门与绿树连成一体,蔚然成一佳景。中国建筑学上有“借景”一说,在院门建造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设想一下,倘若没有大树的“景儿”为衬托,仅仅是一个院门,固然无不可,但总体观之,是不是感觉缺了点什么?而有了这“衬景”,则就圆满得多了。

北京的院门很讲究,人们对如何使用也很讲究。比如说,要经常保持清洁,门要长擦,道儿要长扫。夏天时,人们可以在那儿乘凉,但不可站在门槛上。有的小孩不懂事,常站在门槛上玩,大人见了马上喊下来。

院门是门户的标志与象征。古往今来,人们建造它,维护它,对其有着深深的情感。也正由于这一点,北京城的各类院门至今仍保留着它那独有的魅力与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