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范景治,今年67岁,曾任北京电信艺术团副团长,工会干部,北京市音乐家协会会员,70年代开始学习音乐创作。 至今范老已创作歌曲百余首,其中大量歌曲在国内各大期刊发表并获奖。 近日,范老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小编把它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各位小伙伴。 小编:请问范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创作,当年的初衷是什么? 范景治:我是1946年生人,1975年31岁时开始边工作边学习音乐。我即不是作曲家,也不是音乐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音乐爱好者。我学习歌曲创作完全是因为热爱音乐。 小编: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经历会对他的创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范老师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吗? 范景治:我从小就喜欢音乐。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在六十年代时因为家里穷,买不起收音机,更买不起乐器。 为了学习电影《送别》、《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等电影插曲,只要有一角钱也要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实在没钱了,就去“蹭”电影。 那时候我又瘦又小,很容易“混”进去。1964年我参加了北京市崇文区工人合唱队。我学的第一首歌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1964年我参军入伍,还参加了部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唱歌、跳舞、朗诵等。 当时宣传队有位会作曲的战友,我对他非常崇拜,在他的影响下我萌生了学习作曲的梦想。 1970年复员后,又参加了单位的宣传队。这时开始我就尝试自己作曲。 当然,那时的作曲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作曲理论,还只是作曲的原始状态,瞎哼哼瞎写。 直到1975年参加了北京市工人文化宫工人歌曲创作班,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黎英海、李吉提、张小夫、顾淡如、耿生廉及著名作曲家刘炽、王立平、吕远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系统的学习作曲。每周半天,到1985年整整十年。 小编:在您几十年创作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或者困难吗?又是怎样克服的? 我在几十年创作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或者困难数也数不清啊,都被我克服了,过去了也就忘了。 小编:我们都知道要做好一件事不难,但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确实不容易,是什么支撑您一直坚持创作到现在?您最近创作曲子是什么时候?
范景治:支撑我一直坚持创作到现在的最大的精神动力就是源于我对音乐的酷爱,因为我把音乐看作是我的第二生命。 我一直没有没有停止过创作。特别是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有更多的时间创作了。特别是2005年后我的创作欲望更加强烈,一发而不可收。我是电视基本不看,麻将基本不打。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做一下必要的家务外,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创作上。一天最少有8个小时都用在创作上。最近一首歌曲《扑流萤》完成于2016年11月8日。 小编:在歌曲创作中,范老师一般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如果与其他词人合作,范老师会比较注重对方的什么? 范景治:歌曲创作大多是先有词后有曲。有小部分歌曲是先有曲后有词,即填词,如《长江之歌》等。 有的歌词让我谱曲时,我先要看歌词的意境和歌词的画面感。只要歌词有优美的意境和画面感,就会使曲作者流淌出优美的旋律。 小编:听过您的曲子,既有接地气的《喊山号子》、《又见杨梅红》等歌曲又有像《巨变中国》这一类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这些灵感您都是从哪获得的? 范景治:任何一首歌曲的完成,离不开曲作者对党和祖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离不开自己的经历和阅历,离不开对对周边事物的了解和思索。 小编:因为我们很多同学都十分热爱音乐,希望能够自己创作歌曲,却不知道如何开始,范老师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范景治:学习作曲虽然作曲理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说的上面的几个方面。没有这些虽然你的理论基础很好,也不一定写出好的作品。 其实不少作曲家和好的作品在民间,因为他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编:作为音乐界的前辈,不知道您现在一般都听哪一类歌曲?会听时下的流行歌曲吗?您是如何看待如今的一些流行歌手,如薛之谦、周杰伦之类的? 范景治:我更喜欢民族的和美声的艺术歌曲。 我也喜欢艺术水平比较高的流行歌曲,如《弯弯的月亮》等。 口水歌不但不听还非常反感,因为那些歌曲大多表现的是无病呻吟缠缠绵绵的情绪,没有太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类歌曲表现正能量的作品极少。 小编:现在很多年轻人十分浮躁,学习音乐的目的都很功利,对这些年轻人您有什么要说的话? 范景治:现在有不少人急功近利,总想一夜成名,一曲成名,这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也有一夜成名,一曲成名的,但那毕竟是极个别现象。 我希望想从事歌曲创作的朋友,一定要热爱党和祖国,一定要热爱生活,对生活多观察,积累自己的经历和阅历,积累对周边事物的了解和思索。 踏下心来,静下心来,多学习,多磨练,千万别浮躁。只有这样才会厚积薄发,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