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阅读: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一)冯越

 披衣闲坐养幽情 2016-11-25
专题阅读: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一) 冯越X

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一)
——一种中西对比解读体系的探索性建构
冯 越
《葬花词》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
一、传统视野下的三种解读
《葬花词》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芙蓉女儿诔》在书中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而就民间的知名度而言,《葬花词》更胜一筹。《葬花词》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作者在全书中最为着力创作的两篇诗文之一,该词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艺术成就极高。
在传统的文化视野中,对于《葬花词》的解读,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性格说
这是对《葬花词》的传统解读中,最主要也最深入人心的一种。众多的红学
家在分析这首词的时候,首先便将之与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相互关联。认为这首词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创作。由此而展开的种种解读将此词剖析为以下情况:
1.此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
2.此词反映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
3.此词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
第二,诗谶说
持此说的人认为《葬花词》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2)。引用的证据是与曹雪芹同时代人明义所作的一首名为《题红楼梦》的绝句: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陈痼续红丝(3)。
明义说得很简单:希望能够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可叫宝黛二任重续红丝,再继姻缘。在这首绝句的提示或佐证下,部分人将《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又解析如下:
1.该词是对黛玉个人命运的一种暗示,指出黛玉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死于一种寂寞悲惨的境况之中。
2.这首词还预示了贾家各人的最终命运——“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指出贾家必将走向衰落,而各人难免遭祸,四处漂泊。
3.这首词预示出了宝玉的命运。黛玉将宝玉比作梁间燕子,自身为三月香巢,而“梁间燕子太无情”。黛玉深知自己在这样的境况下必死无疑,同时她也表明了宝黛之间的关系——“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暗示如果“我”去了,宝玉自己也是无处安生的。
4.这首词预示了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黛玉在诗中写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表明自己有长久追寻宝玉的意愿和决心,但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自己也知道这种追寻是没有归属的,悲剧必然发生无疑。
第三,抗争说
抗争说主要针对的是林黛玉的另一种性格特征——孤傲不阿——而言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葬花词》并不是一味的哀伤凄惨,而是渗透出一种不平之气,反映了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和幸福而不得时宁死不屈的品质。在这种观点下,对该词的解析如下:
1.曹雪芹自己曾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4)。”这句话表明了曹雪芹的写作动机,而作为他最出力描写的诗文之一,当然也应深深蕴涵了这个写作动机。因而《葬花词》是封建社会压迫下,女性意识觉醒与抗争的体现。在词中黛玉不仅是在哀花悼己,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女性在对自我命运进行思考,并且得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结论。这所展示的正是封建女性不甘压迫、屈服、不甘为“人”的抗争之音。
2.从女性身上推而广之,女性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人的觉醒,意味着一个社会阶层的觉醒。《葬花词》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渴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展示的也是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人渴求自由和幸福的决心与希望。这不仅是某一个人、某一类人,而是在历史进步之中整个社会阶层所发出的觉醒和抗争之音。
二、传统解读背后的思考
以上是三类对《葬花词》的传统解读。这三种解读无疑都是可取的,但是当我们深入地了解这三种解读后,却可以发现有些问题是这三类解读所不能解释的:
第一,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自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进入贾府的,到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中间已经有二十三回的描写,几乎每章每回都有林黛玉的出场,而在章回题目中直接涉及到黛玉的就有三次。曹雪芹所书《红楼梦》仅80回,若葬花前的二十三回都没有将黛玉的品性描述明白,岂非败笔?若以表述明白,再续葬花一词,岂非多余?
第二,关于诗谶一说,可能是依据前后文的关联之处附会而成。倘若我们独立的来分析葬花词,种种预示能否得出?又或者,我们倘若只读了一半的《红楼梦》,或者只读到《葬花词》处,能如何使我们相信诗谶一说呢?简言之,没有对《红楼梦》一书的完整阅读和了解,诗谶一说是难以成立的,是解读不出种种预示的。如果通读全书才能得出诗谶说,附会之嫌便不可避免。总之,这种解读是不自然的。 
第三,对于抗争说,可能成立,但也美中不足。《葬花词》中最能体现抗争意识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一句,而整首词的格调和语句仍然是浸润在一种阴郁的氛围之中,积极向上的抗争情绪极为少见。且词在最后的定论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的是一种茫然不知的命运体验。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思索,而说为抗争,却实有不妥。
以上是对于三类解读的质疑,由此而来的是我的另外三个思考:
第一,《葬花词》的产生是必然还是偶然的,为什么必然又或者为什么偶然呢?
第二,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葬花词》的产生,是不是单纯的从黛玉的性格特征就可以做出解释?
第三,为什么到最后,《红楼梦》的故事可以扣和到《葬花词》中去,是巧合的文字象征,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主导?
这些思考在中国的传统解读下都不能找到或者说很难以找到答案。因而我个人觉得必须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词和解决这些问题,而中西对比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新的解读:西方学说的渗入和中西对比解读体系的建构
1.对原文的解构
我想要回答上述一些问题,发掘出新的解读方法,首先要做的便是从原文入手,对原文作出一种新的解构。《葬花词》原文共52句,合400余字,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划分成三个部分:问句、答句和感思句。
其中问句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答句有: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感思之句有: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其实,原文中各句互有渗透,问中有答、有感、有思,而答、感思亦相互渗合,若细细考究,实难辨别。今作此粗略划分,不尽之处难以避免,但已能使研究完成,故未再细考划分,实也是力所不能及。)
在这三部分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见每一问句实际上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一句回答,而每一问一答皆可寻觅到所对应的感——思,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关联状态。若以几何图示之,则《葬花词》是如下结构:

               感       答
在这问、答、思三元素的相互渗合下,《葬花词》是一个稳定的解构。我们传统的解读,多是停留在问答思的表面而进行,而对这三元素的关联及其所构建的稳定结构内部的东西解读较少。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剖析了这个三角形的三顶点,而对点与点之间的“线”,和“线”与“线”之间的面认识不足。只有把点、线、面三者结合,在多维视野下来进行解读,我们才能全面的把握《葬花词》在现代社会所体现出来的新义。我之所以提出多维视野下解读《葬花词》也缘于此——不能简单的把《葬花词》作为一首纯诗词或作为解释一个人物的某种因素来分析,它应有更深更广的蕴涵。
在重新解构了《葬花词》原文后,可以很好的从点找到线,由线找到面,这就是接下来我所要探索性构建的中西对比的解读体系。
2.由点观面
一种中西对比解读体系的探索性建构:
A问:中国传统的生命精神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对比分析。
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是一位多产的诗人,而且诗作的质量也最为优秀。除了二十七回的《葬花词》,她最为主要的作品还有四十五回的《秋窗风雨夕》、七十回的《桃花行》、《唐多令》、八十七回的《琴诗四首》等。但是这些诗词与《葬花词》比较起来,却都无法让人记忆深刻。原因何在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葬花词》中环环相扣的问句,启人至深。这些问句不仅只是黛玉个人的疑问,通过这些问句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人某种共通的内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中国传统中,为我们所共有的生命精神。
在中国传统的生命精神中,最为关键的几个组成部分是:天与人和、物与心和、人与事和,即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表现在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情景合一发生在表现人与反映对象的关系上,知行合一体现的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这些“合一”的思想体系下,中国人的生命精神中常常出现感时伤事和对命运的焦虑、多疑与茫然。在黛玉的《葬花词》的发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精神的存在: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伤时;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伤事;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多疑;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焦虑;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茫然;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多疑、茫然。所以,我说与其认为《葬花词》是黛玉性格的写照,倒不如说是黛玉生命体验的写照。但是黛玉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悲观的生命体验呢?这些生命体验的背后又掩饰了黛玉什么样的生命欲求呢?这是中国传统的生命精神所不能或者说是难以告诉我们的。这使我们换一个方向思考,是必然的了。
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并使我们由这个点划出线,进而进入一个面。
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其存在主义哲学中指出人的存在是由自己来实现的,“人不外就是他所设计的蓝图。人实现自己多少,她就有多少存在。因此,他,就只是他的行动的主体;他,就只是他的生活。(5)”与此同时,萨特还指出了另一概念“虚无”的存在,且虚无与存在不是同一意义的存在,虚无是对存在的否定,是存在的裂缝,是存在的缺乏。这些表明,一个人若不能很好的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那么其所获得的存在感就越少,而所觉得的虚无越深。我们再回到《红楼梦》中,林黛玉自第三回抛父进京都,进入贾府生活,到二十七回葬花,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贾府生活,而在这一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自我实现是极其微少的。自己的生活需要别人照料,与丫环、姐妹、长辈关系也不太和谐,与宝玉之间的情感也是若有若无无根无底……,如此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得不使黛玉产生对自身存在的怀疑,产生虚无的感觉而对自己进行否定,产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疑问。对自身的存在焦虑,加上“情景合一”的特殊境况,从花木的存在状态上感己之悲,她就不难产生出如此的生命体验。
在萨特之前,另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专家海德格尔指出:存在是一种不得不如此的状态。“存在的何所来何所往蔽而不显,而存在本身却愈发昭然若揭——存在的这种展开了的存在性质,这个‘它存在着’,我们称之为这一存在者被抛入它的此的被抛状态。(6)”这也就是说,人作为存在并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无缘无故的被抛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的这种被抛状态说明他业已存在并不得不存在。这类似中国的命运说。黛玉的存在,在前文中分析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这种状态又是必然的或者说是“天然被强迫着的”。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和存在的必须而又价值微小,更加剧了黛玉在“存在”与“非存在(虚无)”之间的困惑。她一方面是极力想通过一些事情老加强自身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把虚无引向自身,否定自我(从黛玉反复的行为中、多疑的性格、好强而又不自信中可以看出)。
德籍美国哲学家蒂利希指出:当存在北非存在所威胁时,人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心理状态——焦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命运和死亡、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当我们把这些焦虑和中国传统生命精神的表现结合,起来的时候,它们实质上是个体对人生迷误与幻灭的慨叹、对生命的无限渴求和求而不得的哀婉。那么如此,我们再来分析《葬花词》中的这些问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迷误与幻灭的慨叹;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对命运的焦虑、对生命的无限渴求;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对无意义的焦虑、对生命的哀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人生迷误与幻灭的慨叹;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人生迷误与幻灭的慨叹、对生命的渴求与哀婉。总此而观之,在《葬花词》的发问点上,实际上表现的是黛玉对自身存在的焦虑。在这个主线上,更深的反映出了黛玉对人生迷误与幻灭的慨叹和感慨人生迷误与幻灭背后的对生命无限渴求的欲望和求而不得的哀婉。
B答:更为复杂的多维体系糅合。
在对《葬花词》的原文解构时,我指出《葬花词》的每一问句背后都对应了一个答句。现在,我们把他们组合起来:
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答: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我”怜)
问: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答: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无人)
问: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答: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知也无用)
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答: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终须埋骨)
问: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答: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和尔一同死去)
问: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答: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谁也不知道)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对问句所包含的内蕴做出了分析,结合这些分析,我们现在来看答句(括号内的为笔者简化后的答语)。这些答句无处不流露出这样一种情绪——没有意义,似乎知晓答案和寻找答案都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但是如此的话,林黛玉为何还是一一作答了呢?在前文的问句中,所有的疑问都是指向物的,是以物为主体而问。但是答句却把物的主体地位换作了人。这就仿佛构成了这样的画面:一朵花在向人提问,而后人一一的回答花的提问。作者为什么构建这样一种错位呢?最后我将之鬼结成一个问题——答案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葬花词》中的答案背后到底说了什么。
著名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弗兰克(谢苗·路德维果维奇·弗兰克)曾经指出:“如上所述(作者所著《人的存在》一文),世界在形式上、宇宙论上的完善,并不是人的精神所需要、所追求的完善。在人们认识到自己是个性的情况下,在这种观念所要求的全部深度上,人似乎是命中注定的要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无家可归的,无处栖息的、孤独的。(7)”这一点看法,与林黛玉的外在表现是很切合的。也就是说,林黛玉所作出的答案体现了人在追求其精神所需要和所追求的完善的过程中个性意识的觉醒。这些答句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无意义感受,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个体对心灵与世界之间的不协调、不和谐的认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对人与世界相割裂的认知,是个体在敏锐的认识到人在世界上是多么渺小和孱弱后带来的一种生存之卑微的内心鸣动。
林黛玉试图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发问来证明出自我的生命意义,但却因此而触发到生命的本质——死亡的实在和迫近。这样,通过眼前事物和自身的不幸,她就越发的触摸到生命的本真——它的变化无常、迅速流逝、负担沉重,甚至毫无意义。在她面前“一切曾经诱惑我们和遮挡我们眼睛的偶像,都一个个毁灭了,一切粉饰和掩盖生命的帷幕都坠落在地,一切幻想都自己破灭了。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生命本身,是沉重和无意义的生命,等同于死亡和虚无的生命。(8)”从此看来,林黛玉似乎就是《红楼梦》中最理解和最能阐释生命的人了,而《葬花词》中的问答也就更应是其生命理念的切实反映。
“人本是自然的产物。当他从大自然脱离出来时,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万能的充满无穷奥秘的自然世界,往往会不胜惊讶与惶惑。他试图去寻找生活的寄托与依傍,寻找灵魂的栖处与故乡。(9)”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中,树木就是人类灵魂的最终寄托的地方,它们可以与人类相交流。而在《红楼梦》中这种物我相一的思想观念随处可见:宝玉和石头之间的关系,林黛玉自己本身就是“草”的化身。因而当林黛玉从客观事物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后,她的行为举止,她的一问一答便不是一种纯粹的“痴人”行为,而更近乎是一种交感巫术中的乞灵仪式,她似乎是在与物进行交流,并企图从中获得灵魂的回应和抚慰。
在《葬花词》中,落花是被描写的主体,林黛玉先借花而问后替花而答,始终想要将自己置身于外,这一现象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意识由原始朴素性向高级神秘性提升再回归的表现。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始终有一个观点是共有的——万物的本原是同一的,有共通之处。人以外的物有属性蕴涵着人类最原始和最朴素的意识,因而人可以由物而感。当人由物而感时,自身独有的体验认识会复苏产生一种更新的认识,这便是人类意识由原始朴素阶段向高级神秘阶段的过渡。林黛玉在《葬花词》中的问,我们可以看作是这种过渡的阶段,即是林黛玉由物之表象渐渐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而当人获得高级神秘意识后,往往会用这种高级神秘意识去解释或者重新认识自己最初所认识到的物之表象,这是一个由高级向原始复归的过程。而林黛玉的答,正好切合着这样的一个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是以与自我相异的物为对象逐步提升而来的,它在开始时是空洞的,因人的不断实现而充实起来。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欲望”,在《葬花词》中体现为问(即摆脱生存的焦虑的迫切和对生命无限的渴求)。在这个阶段,人难以发现物我的联系,仅从孤立的角度考虑自我存在——“欲望”的满足和实现。但是随着人的自我实现、高级神秘意识的产生,自我意识充实起来,人便会觉得“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能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即对“欲望”被满足和实现的证明与意义是什么的思考产生。也就表明,人需要有它物进行参照,才能实现自我的满足,体现出自我的意义。林黛玉从外界体验中使自我意识觉醒,并逐步的提升这个觉醒的自我意识,认识到物我的“相互依存性”,然后她将这种认识回归到落花身上,发现的是物均要灭亡,没有什么是可以作为长久的“互证”的,花草树木虫鸟鱼兽包括人都是短暂易逝的,所以有了“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有的存在现在都是无价值的,最终都将被虚无所掩盖,因而在词里处处弥散出无意义的悲观情调。这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但是关系又不是十分必然,而更关系紧密的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的作用。
最后归纳起来看,《葬花词》中的答句体现的是林黛玉在生存焦虑背后对生命的独特感知,是其自我生命理念的展现和写照。
专题阅读: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一) 冯越
专题阅读: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一) 冯越
专题阅读: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一) 冯越
专题阅读: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一) 冯越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vt=4
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vt=4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vt=4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vt=4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vt=4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vt=4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vt=4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vt=4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vt=4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vt=4
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vt=4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vt=4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vt=4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vt=4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vt=4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vt=4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vt=4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vt=4#comment
吴泓“高中语文专题(模块)学习”教改实验十年评价辑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6af0be01017vu0.html?vt=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