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青铜宝剑的铸造工艺

 徒步者的收藏 2016-11-25

      干将、莫邪、越王勾践剑,这些中国古代的传世宝剑的铸造工艺师怎样的呢?

     从对发掘品中各种不同形状的青铜剑作对比研究,采用范铸逻辑学原理,从中找出了规律,找出了各种范铸工艺造成的现象产生的必然性。下面分别说明新的研究发现,以及突破性的新认识。

    对于铸剑工艺而言,这里存在一个首与茎的铸接关系问题,即首与茎是怎样接合的问题,却忽视了格与从的关系,即格与从是整铸还是分铸的问题。由于格与从的内角宏观上不易发现有接痕,一般又无格与从是铸接的概念,所以,不会轻易想到格与从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也没有注意观察是否铸接,一直以为格与从是整铸。

    明显铸接的剑偶尔也能见到,但毕竟是少数,所以,认为大多数普通剑是一次性整铸,这才是造成以上问题无法解释的根本原因。从以上所述这些现象的逻辑性可以认定,剑体如果采用了机械加工,加工时就不应有格存在。如果格与从整体铸造,就不可能采用机械加工。两者之间,只能占其一。为解释战国剑的铸制工艺及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带着以上问题去观察发掘品。

     当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再带着问题去观察出土的战国青铜剑,却发现绝大多数剑身与格部的内角,宏观上看不出有明显的接痕,只是感觉到多数剑的格与从之间的内角似乎有缝,观察了许多宽格剑都如此,始终在有缝与无缝之间长期不能定论。当对多种发掘品的剑进行观察时,终于在一把窄格剑上找到了铸接痕,说明此剑的格为后铸接,是先铸一个无格有内茎的剑身,并磨削加工完成以后,再铸接格及外茎。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相当数量的剑茎分两层,有内茎较细,与剑身为整体,铸接格时茎外又包了一层茎,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外茎。这一发现,是对铸剑工艺的一个重要发现,从而揭开了对春秋战国铸剑工艺的新认识,亦逐渐解决了一个个多年不能解释的老问题。

     上图为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窄格剑,藏鄂州市博物馆。此剑有锈蚀、有裂缝,正好从格部裂开。从裂开的格部缝中可清楚看到茎内有内茎与从为一整体,格及筒形茎为铸接,即此剑为两段铸接。之所以能看到里面的原始内茎,是因原始的内茎与后铸接的外茎之间生长的锈包,锈包越长越大,终于将后铸接的外茎顶破,形成了一个结构剖面。如果内外茎之间没有锈蚀及开裂,很难发现此剑的茎部为铸接。

    再观察其它窄格剑,又发现两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窄格剑,也是铸接格。这三剑的发现,基本解决了这几把剑的剑身加工问题,说明铸剑时只铸了有茎无格的剑身,在无格的剑身上进行纵向及横向磨削加工,什么问题都不存在了。当将剑身两个面都加工完成后,再将剑身夹在格范中铸格及外茎,这应是战国青铜剑的一种范铸工艺。但是,由于见到有明显铸接痕迹的标准器太少,解决了窄格剑的铸制工艺,并不等于宽格剑及纹饰格剑也都采用了相同的铸制工艺。按常理推论,窄格剑能铸接剑格,宽格剑就更应该铸接剑格。

     因在对大量宽格剑及纹饰格剑进行观察时,没有见到明显有缝的格,宏观上暂不能确认是否分铸后铸接宽格。后考虑到,如果宽格剑与窄格剑一样都采用了分铸铸接工艺,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找一个宽格剑残件将其剖开,能看到内部结构才能说明问题。著者在民间寻找宽格及纹饰格残件,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上图为在民间采集到的一个战国纹饰格剑的残件,此残件正好有剑身剑格及剑茎,总长约6.5cm。宏观观察,此件浑然一体,从部生成了浅绿漆古,格稍黑,茎与格整铸无疑,格与从亦似一次铸成,只是茎内插入一截八方形红色铜料不知起什么作用。红色的八方形铜料为断茬,不知未断前的长度是多少,与浅绿色的从部形成了鲜明的色泽对比。不知红色铜料是铸后插入还是嵌在范中铸入,假设是铸后插入,八方形铜料一周并无缝隙,似不大可能插入;假设属于嵌在范中铸入的,除非八方形铜料在范中四周悬空,否则八方形铜料以外的部位就没有铜液充型的厚度,因此也不大可能嵌铸。按照常规的铸造工艺,怎么解释都不通,为查清此铜料插入格中的目的,以及怎样插入格中,也为查清铜料与格是什么关系,采用X射线对此残件作了探伤检测。

    从X光片中,看到格与从为整铸,并无分铸痕迹,插入的八方形铜料只能看到格与茎有明显界线,而插入的深度却不明显。这是由于纹饰格中间厚度大,格与从是叠压关系,X射线无法拍出缝隙,胶片上就不能成像。那么,这张X光片没有解决疑难问题。图8通过对此残件的观察研究,发现从部加工态明显,格与从接合部位的内角尖锐,机械加工及手工打磨均不可能实现,从范铸逻辑学角度,认定此纹饰格没有与从整铸的可能。如果是铸接,由于从部经过了加工,铸接后有可能看不到接痕。我们将纹饰格加热,使之逐渐得到体积膨胀,将从部夹牢在虎钳上用木料垫着格部敲打木料,敲打了相当一阵子后,发现似乎有松动,继续敲打,逐渐慢慢将纹饰格从从部退了来。 

     至此,一个对铸剑工艺新的认识得到了证实。格被退下来后,发现纹饰格内生长了一些紫色的类似云母闪闪发亮的硫化亚铜,并且纹饰格再也安不到原来的位置了。

      上图为上述残剑经加热后逐渐脱开格的图。由于被铸入到格内部的剑身及茎被长期封闭,剑身末端在格内的表面与格外表面生成了截然不同的色泽。因受2000多年的埋藏,暴露在外的剑身表面生成了一层浅绿漆古,被铸入格内部的剑身及茎却基本保持了原始铸态层,只有红色的十分轻微的锈层,致使未退格之前被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合金,这也是误认为格中插入了八方形红铜条的原因。

     站在范铸逻辑学角度看待战国剑的成品,可以认定有相当数量的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假象,其真象当为铸剑时整个剑体只铸有平直的从与茎,而没有铸格及首,铸后先进行磨削加工,加工完成以后,再将剑身夹在范中浇铸格、茎、首。如下面线图中所描绘的那样,铸成无格的剑身后,轮子纵向加工,可留出中间的脊,横向加工,可开刃口而不伤及格,因此时尚不存在格。在绝大多数剑的锷(刃)部,可看到横向加工留下的磨痕,看来青铜剑大多应先经过了纵向加工剑从,当从部加工完成后,又经过了横向加工开刃,再铸接茎部(一次整铸的剑除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