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11裹束11-骨的作用

 田牧 2016-11-25

311裹束11:骨的作用

  一、筋节和骨肉

  三级课程裹束,筋节已经讲过了,接下来要讲讲骨肉。

  裹束的基本概念,就是把大圈和小圈加在一起。骨肉就是把大小圈表现出来。筋节等于造房子搭了一个架子,但等你造房子工程完成,这架子是看不见的。

  大圈是取笔势。如这是一个瞑人势,下面加一个竖笔势,就是“右”字。到这一步,取势就完成了,书写时笔锋会走这两条路。行笔时还有各种调锋动作,这是小圈。但大圈加小圈只是中线图,还有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你具体书写时,是用尖锋还是用侧锋写。

 

你看这两个“右”字,都是王羲之写的。《圣教序》这个瘦硬,用尖锋写的。《兰亭序》这个线条粗壮,用侧锋写的。在书法中,这两种写法效果是不一样的。

  筋正如地图上我们选定的一条路,每个司机心中都有个路线。但心中的路不是实际的路,心中的路只需一条线。实际的路,有些比较窄,有些比较宽;有些路比较平坦,有些路高高低低;有些地方要暂停,有些地方要急转弯,这就是节。实际的路况,和你选定的心中那条路是两回事。

 

  书法中的中线图,譬如一个“永”字,那就是心中的路。中线在你心中明确了,筋节就已经决定了。中线图只是在学习阶段使用的,你书空也可以,那是虚写。把筋节具体表现在纸面上,是实际书写。一横用尖锋写,那是骨线;一捺用侧锋写,那是肉线。筋节用骨肉表现出来,筋节就隐藏在骨肉之下。后代读帖的人只看见骨线或肉线。作者当初怎样取势和调锋,那就要好好研究一番。所以说中线图是未写之前的字,存在于我们心中。一动笔写,用尖锋就是骨,用侧锋就是肉。这是筋节的具体表现。我今天先讲骨。

  二、骨线定义

  骨的概念,我已经在一级课程中讲起过,现在要进一步深入。

  我们知道,书法用的毛笔分为两层,中间是笔心,通常是用硬毫如兔毫做的。笔心外面是副毫,或称为被,通常用软毫。副毫和心毫不是一样长的,组成一个圆锥形的笔头时,心毫稍长一点。这样一来,如果把毛笔竖立起来,那就是用笔心的端点,写出来就是骨线。如果笔心弯曲,副放接触到纸面,写出来就是肉线。正因为“一枝毛笔两个锋”,所以线条分为两种。以前我跟各位介绍过唐太宗《指意》这句话:“以心毫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湿润也。”你看,唐人对毛笔两个锋的作用,分得清清楚楚。用“心毫”写骨,用“副毛”写肉。唐太宗讲的“肤”,是指肉,我以前已经解释过古文这一用法。

  

  如果毛笔只有一根毫毛看起来比较清楚。这根毛垂直于纸面,那就是用它的尖端。这根毛如果侧一点,还是用它的尖端。但我上次讲过,毫毛细软的,很容易弯,如果弯到毛杆着纸,那是用它的侧面写字。

  晋唐时期用韦诞笔,这是多层次的毛笔。笔心以硬毫为主制作,所以笔心的尖端不是一根毛,而是多根毛聚集;笔心外面有护心、笔柆和被,行话称之为“三副”。笔心包裹在圆柱体中,主要功能就是使用它的尖端。有时候还特地把笔心捆扎起来,这样一来更不容易散。所以当时书法家使用尖锋来写骨线,是比较容易的。

  宋代以后用散卓笔,笔心很大,外面只有一层被。这种笔容易散,写大字方便,铺得开,写骨线就容易了。

  简言之:

  筋是笔锋运动的轨迹,实际表现分为骨肉。

  骨线是尖锋的轨迹,用尖锋表现筋。

  肉线是侧锋的轨迹,用侧锋表现筋。

  三、骨线分类

  既然骨线是尖锋的轨迹,那仔细分起来有三种:尖锋骨线、开锋骨线、侧锋骨线。

  3.1纯骨线

  第一种是纯骨线。这是指笔管完全垂直纸面,笔心不弯曲,虞世南称之为“竖管直锋”。那尖锋接触纸面就是一个很小的点。移动这个点,写出来的线非常细。这是骨线,一点肉也没有。

  纯骨线用处不大。骨线太细就等于那条筋。虞世南引用王羲之朋友虞安吉的话说:“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他对纯骨线是有批评的,整篇都用纯骨线写那就好像铅笔写的,“干枯”是指意象,好像一个人,一点肉也没有。虞安吉接下来说:“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尖锋线怎样才能“细而能壮”呢?那就要开锋。

  3.2开锋后的骨线

  要骨线粗壮一点,只需开锋就可以达到。通常开锋只要来回揉搓一下,依靠纸面摩擦力把尖端拉开一点,这样写出来的骨线当然就比较粗了,所以骨线也有粗细变化。

  开锋动作,我在一级课程16课中讲解过。虞世南《笔髓论》还记录了王羲之一段话:“(王羲之)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掉”就是“摇”,摇动笔管就可以开锋。“悬管掉之”这句话,可以知道王羲之必然是摇腕的。(《汉语大字典》“掉”:落下,摇摆。)你转手指捻笔管就不是“掉”。但要注意,开锋是有限度的,尖锋可以开到多宽呢?笔心本来是一个圆锥形,开锋后就是倒置的圆台型,下底的宽度就是你拉开尖端的宽度(W),不能超过上面的直径(D)。如果超过了,笔心的毫毛彼此之间就不能聚集,散掉了。用这样的笔锋去写,完全失掉了尖锋的意义。就算写出来,只是一条扁平的线,不是骨线了。

 

  这里要提一下,如果你要写较粗的骨线,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换一枝大毛笔去写。大毛笔笔心用的毫毛当然较小毛笔为多,所以那尖端必然比小毛笔的尖端粗一点。学书法久了,都喜欢用大笔。

  简言之:

  大笔可以写小字,小笔不能写大字。

  3.3侧锋线中的骨

  侧锋线不是肉线吗?怎么会有骨呢?我们知道,尖锋垂直下纸,那是一个圆点,许多圆点排列起来就是纯骨线。

  但实际上你仔细观察一下,笔尖总是有点弯的。当笔心弯曲的时候,下到纸面就是这样一个形状,行笔时后面是尖锋的痕迹,前面是笔腰的痕迹。用侧锋就是弯多一点,但如果尖锋不散,它就会在侧锋线中间,留下一条尖锋的轨迹。所谓“肉中有骨”,就是这种情况。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刘熙载《艺概》说:“蔡九郎《九势》云:'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蔡中郎就是蔡邕。“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句话,提出了中锋的概念。你想想这句话的意思,纯骨线是只有尖锋在行走,那就没有中不中的问题。这句话一定是指侧锋着纸,所以才有保持尖锋在中的问题。刘熙载接下来讲了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后如徐铉小篆,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盖得中郎之遗法者也。”笔画中心有一根线,那是一缕浓墨,这根线是肉还是骨?那是尖锋的轨迹,当然是骨线。

  徐铉,字鼎臣,南唐李后主手下的大臣。他对古文字很有研究,所谓《说文解字》大徐本,就是徐铉等校注的。书法上徐铉精于篆书,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不过这一件很可能是宋人临摹的,字也比较小。

 

  上海图书馆有徐铉《许真人井铭》拓本,水平确实相当好。但古人说徐铉的篆书真迹对着阳光看,线条中间有一缕浓墨线,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真迹原本了。那是尖锋凝聚留下的痕迹,这根线就是肉线中的骨。

  简言之:

  侧锋肉线也分三种:

  ①细骨肉线——肉中有骨:中间尖锋聚集留下的轨迹是骨线。

  ②粗骨肉线——肉中粗骨:尖锋处于开锋状态,则骨线比较粗。

  ③无骨肉线——肉中无骨:尖锋侧锋都散开,是纯肉线。

  四、骨对意像的影响

  这个问题无需我来说,古代有大量的论述。梁武帝说“纯骨无媚,纯肉无力。”这里说了两个“纯”,纯骨线一堆骨头,干枯无媚;纯肉线有肉无骨,所以是无力。

  唐太宗《指意》说:“以心毫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用“心毫”用“筋骨”,那是“劲健”;用“副毫”写“皮肉”,那是“温润”。

  传说颜真卿和张旭老师有这么一段对话,见《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非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

  趯锋就是锥划沙,顶住纸面产生跳动,仿佛有生命一样,结果就是“自然雄媚”。

  宋代米芾有一段话值得注意,见《海岳名言》:“筋骨之说出于柳(公权),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很多人搞错了,以为抒发心中怒气,狂怪张扬就是有筋骨,所以写起字来,近乎发泄、发怒、发疯。书法是优雅的艺术,骨法是用笔表达筋,无须那样吓人的。谢谢各位!

  今天讲了三种骨线,我们来练习一下。

①尖锋骨线:就是“竖管直锋”,笔管和笔心都是垂直于纸面。这样子下笔,咬住纸,拉过来,这是纯骨线

②开锋骨线:开一下锋,开锋就是摇腕。方向你可以斜一点,这个方向,咬住纸,拉过来,收。

  侧锋骨线:侧锋,我现在大约两分笔,拉过来,但尖锋不要散。笔到它干了以后,你可以看到中间有一个浓墨线。

  前两堂课我们写了“口”字,它的筋是这样子的。在这个地方你可以揉搓,抬笔移位。如果你要培养节奏感,你可以把它拉开写。就是长长短短,你看这样子,长长短短。经常写写这种长长短短的,培养自己的节奏感。

  

  现在我们写个“口”字,全部用那个骨线写。三面换你可以当它一个揉搓,然后写上来。再来,来到右下角,抬笔移位,揉搓一下,可以粗一点,收锋。这是纯骨线写的“口”。

  本节要点:

  筋节须用骨肉去表现。

  骨线是尖锋的轨迹。

  三种骨线。

  复习思考:

  是否只要用尖锋写,必定可以得到劲健的效果?用尖锋写会不会有绵软的线条?(是。否。)

劲健的骨线跟毛笔速度有没有关系?是否行笔越快,线条就越有力?(有。否。)

========================

骨线三种:尖锋骨线、开锋骨线、侧锋骨线。

侧锋肉线三种:

细骨肉线——肉中有骨:中间尖锋聚集留下的轨迹是骨线。

粗骨肉线——肉中粗骨:尖锋处于开锋状态,则骨线比较粗。

无骨肉线——肉中无骨:尖锋侧锋都散开,是纯肉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