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妈:今天带咕噜去复查牙齿,在候诊室的时候,看到一幕: 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子有点坐立不安的坐在我们前面两排,由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来看牙齿,可能这是他第一次过来,听到里面有孩子大哭的声音,心情忐忑的样子,不知道等一会儿他要面对的是怎么样的一件事情。而年轻的妈妈也没有意识到小家伙心里的恐惧,专心的在玩弄着手机。突然,诊疗室里又有孩子放声大哭,小男孩吓坏了,也跟着哭了起来,两只手紧紧着抱着妈妈的手臂,想从妈妈这里寻找到一点安全感,这位妈妈有点凶狠的说道:“别哭了,这有什么好怕的!”。小男孩依然没有止住哭声,继续嚎嚎大哭。这个时候,神插曲出现了,旁边走过去一位大叔,冷不丁冒了一句话:“小伙子,别哭了,再哭下去你妈妈不要你了”………… 看完这一段,是否你也会很熟悉的想起身边的孩子也经常被亲朋好友、路人甲、没心没肺的邻居等说过类似的吓唬孩子的话呢? 果断对有可能伤害孩子的一切话语说NO 很多地方似乎都共同存在着吓孩子的恶习,以此来取乐,而很多父母出于“面子”等因素,不仅没有出言制止,甚至还得在旁边陪笑,虽然心里可能在心疼(亦或者恼怒自己的孩子怎么表现如此不勇敢)。 在仔仔还在魔妈肚子里怀着的时候,有时候拉着咕噜去散步,也会碰到一些热情的邻居:“你妈妈生小弟弟啦,不要你了~”之类的闲话。虽然魔妈从来不跟人脸红脖子粗,但在这个时候绝对是会当场严正声明的,具体处理方面以前文章有提到过~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这里想表达的是:千万不要让面子覆盖了你对孩子的爱,更不要觉得孩子对某些话、某些东西的惧怕会令你在外人面前丢失面子。 20个月大的宝宝,已经知道,什么叫害怕了! 20个月大的宝宝不断长大,学习着新事物,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但他在懂得越多的同时,似乎也越来越容易恐惧。这是因为他小步的脑袋正开始学习着将一些事情与可怕场景做着联想,但还没足够成熟到可以分清什么是可能、什么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经常会看到2岁左右的宝宝,听到电钻或者吸尘器的声音,莫名其妙大哭,有些父母第一反应就是呵斥:“你胆子怎么这么小,不要怕,没事的!”。殊不知,小宝宝这个时候害怕的并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在害怕这个吸尘器能吸进去东西,那是否也会把他给吸进去呢? 记得咕噜两岁多的时候,洗澡从来不喜欢进浴室,我对这件事情比较好奇,于是仔细观察了一下,他到底在害怕什么?经过多次观察,确认了一件事情:咕噜在害怕地漏!从大人的角度来想这件事情,会觉得多么不可思议,一个完全无害、没有声音、长相平平的地漏,咕噜为什么会害怕?我尝试性的问了一下当时表达还不是很清晰的咕噜“跟妈妈说一下,你为什么不喜欢浴室呢?” “我怕流走……” OMG...多么神奇的想法。 所以,请不要以胆子大小来当面去喝斥小孩(虽然这听起来很省事儿),想像一下你自己,如果从十层楼高的地方掉下来,你怕不怕?你所认为的小事情,却不知道小孩小小的脑袋会联想到什么。 回想一下开篇的时候说的那个小男孩子,他的小小脑袋里认为,诊疗室里正在大哭的孩子,身上一定正在发生着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在等着他,也会发生在他自己身上。这种恐惧的心里,会让他情绪不受控制,再加上妈妈无比专心的在玩着手机,忽略了他的感受,这个时候的小男孩,是多么无助。当他听到一声大哭的时候,他的恐惧心理终于上升到了顶点!然后忍不住向妈妈求助了。 都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本来年轻妈妈在安慰小男孩的方法上就有些不当,旁边的大叔来个“神助攻”,不仅没让小男孩鼓起勇气,反而“吓破胆”了。在小男孩小小的脑袋里瞬间出现两个场景:左半脑浮现着一个孩子被一帮护士和医生绑着暴打,右半脑浮现自己被妈妈抛弃,怎么也找不到妈妈... 对于孩子的想像力,千万不要小看,因为随着他知识的增长,他会想像一些角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平时我们会经常看到小孩子一会变身飞机、一会变身奥特曼、一会儿又变身小狗、一会儿又拿个玩具来给大人吃。所以,这个小男孩在看不到诊疗室的情况的时候,甚至有可能会认为那个房间里可能出现了可怕的怪兽,正在追杀一个小朋友,而自己也即将进去面对怪兽.... 于是,在年轻妈妈和“猪队友”大叔的双重恐吓之下,情绪直接就上升到绝望的境地!果然,在我们即愉快又顺利的补完牙出来的时候(大概25分钟),这可怜的小伙子还在嚎嚎大哭,而那年轻的妈妈则一脸尴尬的连哄带骂... 你知道自己家的孩子都在害怕些什么吗? 不同阶段的小孩,他所害怕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9-18个月:陌生人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小宝宝在刚会认人的时候,并不排斥陌生人的抱抱,但是到一岁以后,突然,不熟悉的人,他就不给抱了,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恐惧陌生人了!所以不要去责怪宝宝“不近人情”,或者胆小 18-24个月:吵闹的声音、大型动物、医生护士等 24-30个月:黑暗、浴室(厕所)、面具、或者小丑 30-36个月:一些虚拟的怪物、莫名其妙他不了解的动物或者东西、受伤、流血等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宝宝呢? 在遇到孩子恐惧时,是我们引导孩子认识这个世界非常好的时机,所以不要忽略了这个重要的时刻,更不要去处罚、责骂孩子,很多“暴力父母”总是觉得害怕是胆小、懦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千万记得要用同理心来对待,因为他们害怕小丑、噪音、大狗等,就像我们大人害怕意外、害怕摔落没啥区别。这里分享一下,当咕噜在碰到害怕的时候,我们一般是这么做的: 1、解释 上面提到,咕噜有段时间害怕从下水道流走...我会跟他解释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虽然这个解释并不能说得太科学,因为说得太科学他也是听不懂的,所以,我会拿了一杯水、拿了一个鸡蛋(别问我为什么是鸡蛋,因为我是正好看见桌上有个鸡蛋,顺手拿的)到下水口做了个对比。 那杯水,确实不见了,流走了…… 但是鸡蛋还在。 插个题外话,这个时候,魔妈真心感受到孩子对妈妈的爱,因为在我接近那个下水口的时候,他紧紧的拉住我,不让我靠近。因为他害怕妈妈也会流走^0^ 2、巧妙使用绘本,加强信心,并了解真相 前几篇文章有说到关于去补牙的时候,如何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其中就有提到绘本,这方面就不用多说了。主要就是“让那些他以为恐怖的东西,透过绘本所传达的详细信息,让他理解原来这事儿也没这么可怕嘛!” 3、与害怕的事务保持距离 以我们大人的眼光来看,似乎只有接受害怕的东西,才能叫“克服了害怕”、“勇敢”,不过魔妈看过,这并不是太明智的事情。 如果某样东西,孩子了解了真相,但依然存在害怕心理,让他与他害怕的事物保持距离,又有什么关系呢?咕噜对小丑一直是即喜欢,又害怕,喜欢远远看着,但是不敢接近。虽然他知道里面有一个正常人叔叔或阿姨,但就是不敢去和小丑一起玩耍,对于此事,咕噜爸和我一直都是很尊重他的决定的。随着他年纪的增长,至少以前只敢靠近10米,现在可以靠近三米左右了。这也是一种进步。 进一步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畏惧的事物保持着距离的心理,也是不利于孩子“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说,它是有利于孩子远离不必要的伤害的(比如恐高这件事情,就会让孩子不会没事乱爬高了,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受伤的机率。想想总是往高处爬的孩子的父母的担忧吧) 4、让他有掌控权 如果孩子怕黑,我们可以点一个小夜灯,让他有一定的光线可以了解环境 或者可以陪他一起在黑暗中探索房间,让他对房间的黑暗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也会给咕噜讲太阳、月亮、星星之间是什么关系,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只要一按开关、灯就会亮起来等。结果就是咕噜不怕黑了,但是家里也经常出现他把灯全关了的情况... 当小家伙克服了某样恐惧的时候,我们也会不吝啬的送上一句“哇,咕噜你又成长了~”他会因此特别有成就感。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续渐近的过程,有恐惧感是很正常的。我们只要站在同理心角度去看待和引导,以正面的态度陪孩子一起去面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你连对抗“恶邻居”来呵护孩子的勇气都没有,那是不是比孩子还不如呢? |
|
来自: yuqingobax6ape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