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把知识藏起来

 jinjin1698 2016-11-25

第2篇章   大众的敦煌,孩子的敦煌②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把知识藏起来

访谈人:  本刊记者    张滢

刘麟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原馆长助理及学术教育部总监,“刘老师家”艺术教育品牌创始人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原馆长助理及展览部总监,“敦煌:生灵的歌”展览项目总统筹,现任上海苍伊灏艺术文化公司创意总监
黄玥霖

32万参观人次、1100余场专业导览、50余场公共教育活动、12次专家讲座……2015年11月底至2016年3月,由敦煌研究院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主办,敦煌博物馆协办的“敦煌:生灵的歌”大型展览历时近4个月,创造了不少敦煌展史上的纪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开创性纪录就在于——该展览的公共教育活动首次引入了与青少年互动的部分

儿童与敦煌亲近的历程,到底凝结了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者怎样的努力与思考?本刊特邀该展览与青少年互动部分直接相关的策展人,与他们展开对话,聆听他们的理解与感悟。



“孩子们来看敦煌展,不是随便看一看、玩一玩就好了”

本刊记者:两位老师,你们好,可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在“敦煌:生灵的歌”大型展览中,主办方如何策划其中与青少年互动的那部分内容?

刘麟:在展览中,与青少年互动有关的部分,主要有四个大方向。

一是“常设展区”。“常设展区”分为展览正入口外的独立展区“敦煌学习体验区”、位于美术馆二楼的“壁画修复体验区”,以及展览出口处的游艺互动区三个部分。涵盖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普及类与互动体验类。前者包括洞窟如何开凿、壁画怎么画、造像怎么做、乐器实物是什么样的,等等。后者包括变装摄影棚、石板浮雕拓印、穿越千年的文书留言,等等。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中,刘麟在给孩子们导览。   刘麟供图


二是“讲座系列”。讲座每周一场,由敦煌研究院特派资深的研究员担纲,其中甚至包括了敦煌研究院的前任及现任院长。他们为公众深入揭秘敦煌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壁画中的服饰、中古历史与社会、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藏经洞的发现、敦煌艺术的演变、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等等。我们还特别安排了两场当代艺术话题的讲座,邀请艺术家和策展人到现场,和公众分享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对话。

三是“现场互动活动”。活动种类繁多,比如常规性的定时导览和每周三晚上延时开放的专题导览,都由敦煌研究院接待部的资深讲解员们担任。小朋友的参观则由喜玛拉雅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工作人员担任,同时结合我们根据展览内容及路线特别甄选和设计的《儿童参观探索册》进行。每周末的公共教育活动主题包含了壁画、彩塑、服饰妆容、礼仪、音乐、建筑、旅行、生活等丰富的内容,活动形式有展厅写生、文化沙龙、手工作坊等。这些活动孩子可以单独参与,也可以由家长陪同,共同体验。为了营造更具情境性的氛围,我们不仅邀请了著名的古乐演奏家、旅行达人、古装研究团队进行专业演出和分享,还安排了真人现场演绎古代造型及礼仪,以及敦煌元素在现代时尚服装设计中的突破运用等更为生动和连接当下生活的活动,孩子们也是在层层惊喜中对敦煌有了更进一步的热爱和了解。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中的服饰礼仪展示。  刘麟  供图


《儿童参观探索册》是我们历尽艰辛、整合各方资源制作出的一本专为孩子参观本次敦煌大展准备的寓教于乐的导览游戏册。册子采用中英双语,按照参观路线,从每个区域展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传统作品及一件当代作品,以填空、选择、问答、描画、填色、速写、摄影、翻页等游戏方式,让孩子在同时间做题、思考、研究展品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理解和探究展览,较为全面地了解敦煌文化。这样一来,参观也就变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 图为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 《 儿童参观探索册》  刘麟  供图


我们在设计这些互动活动的时候,秉持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具有趣味的互动参与性”“潜移默化的知识学习”。孩子们来看敦煌展,不是随便看一看、玩一玩就好了;一味枯燥的教学、灌输也是不可取的。敦煌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生活方式等信息,都是需要通过合适的教育引导让孩子们了解的。我们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知识藏在里面。教育,是悄悄地影响。



△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中,小朋友在展厅写生。刘麟供图


“通过展览将文字的知识转化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思考”

本刊记者:这样的一系列策划源自策展人对敦煌文化怎样的理解?
黄玥霖:“敦煌:生灵的歌”这个展览,从名字就能看出,虽然是一个关于“敦煌”题材的展览,但我们更想展现的是,在一段历史中,有生活痕迹的、有生气的展览。人们的生活跨越时空,是一曲延绵的歌。这首歌所演绎的,不只是一些关于信仰、生活的记录,更是当时人们对生活、自然、信仰的理解。这种理解和生活的态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在展览策划理念的结构中,我们特别增加了当代艺术的部分。我们想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全球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在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是有某种相似点的。

我们从一开始策划这个展览,就想要推翻那种传统文物展的观展体验。我们希望将这些展品与当下的生活拉近距离。展厅里的展品,看上去是过去生活的缩影,但事实上,在长远的时间里,它们也只是昨天人们的生活。



△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的展厅一角。   刘麟  供图


在整个展示中,我们时刻注意突显体验式的感知和图像的魅力。我们将洞窟石窟里的壁画作品还原成一幅画,让观众去欣赏。由于画面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我们刻意减少了展厅中的解说文字,降低过多的描述对作品的干扰。同时,我们又引入当下的建筑设计师来设计洞窟的展示方式,尽最大可能让观者感受到洞窟环境给人传递的空间感。让参观者可以穿越时间,与过去的人们在身体上有相同的感受——恢弘的,壮观的,或者是肃穆的。

对于青少年来说,能通过展览将文字的知识转化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思考,这就是一个展览所能达到的最大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博物馆、美术馆和研究者,通过文化、历史、艺术的全面展现,达到一种立体的呈现方式。通过展品建立起来的立体呈现,效果要比抽象的语言进行的补充和描述有效得多。

本刊记者:展览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孩子们都有些怎样的反应?

黄玥霖:这次展览之后,我们深切体会到,文化在展示的时候需要多层次性,因为生活的组成本来就是方方面面的。这次展览是喜玛拉雅美术馆建馆以来覆盖人群最广、参观观众年龄跨度最大的一次。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瑰宝是因为文化艺术、经济的大融合,是政治经济平稳发展所产生的。过去敦煌的特点就像现在的上海或者纽约、巴黎等任何一个超大型城市的特点——开放,和谐,包容。这种生活的态度,也一直贯穿着人类整个历史,人文也是历史组成的重要部分。

刘麟:来参观展览的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参与,对敦煌有了非常丰富和立体的印象,也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在我们设计的区域里边玩边学,特别开心。令我们意外的是,在一些特别指定的导览活动中,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居然可以整整听上三个多小时。当然,其中是包含各种互动游戏的。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中的儿童看展团。    刘麟  供图

 
孩子们不仅对敦煌艺术表示惊叹和佩服,对敦煌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宗教、生活等各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取得的效果是,孩子们尊重和喜欢上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中国感到骄傲。最让我们欣慰的是,部分孩子会在参观展览后持续关注敦煌,说不定今后就此走上研究之路呢!

“常态性的大型青少年参与互动项目,可以持续将敦煌文化的影响力放大”

本刊记者:在您看来,让青少年通过展览的方式了解并喜爱敦煌,可以有哪些好办法?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敦煌研究院可以在哪些方面再多作些努力?

刘麟:我觉得“敦煌:生灵的歌”展览对我的启示是,国人对敦煌文化,乃至对传统文化,是非常热爱的,只是缺少更多好的资源和服务。我们在本次展览中首次尝试的“当代艺术介入”,也正为了让观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体会到中国精神在当代艺术、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更含蓄和更具现实批判性的表达方式。



△  展览中融入了当代艺术作品。   刘麟  供图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亲近敦煌,除了艺术原作呈现,还可以有——体验式空间及参观环境的设计,收集和展示相关文本、视频资料,以及基于展览内容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亲身参与工作坊,开展学习调研项目等更多形式。

就目前而言,敦煌研究院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世界巡展、专业讲解团队的建设、洞窟保护及数字化记录,等等。教育推广虽然开始不久,但也已经起步,在不同的机构单位中实施,效果很好。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敦煌研究院可以专门为青少年梳理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专题内容进行展览,乃至出版,或者举办各种活动,最好能形成系列或年度性的项目。常态性的大型青少年参与互动项目,可以持续将敦煌文化的影响力放大。

本刊记者:在您看来,就更大范围而言,博物馆、美术馆要亲近青少年,需要再作哪些努力?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博物馆、美术馆与青少年之间更好地起到桥梁作用?

刘麟:我认为,博物馆、美术馆需要为青少年量身定做展览项目和公共教育项目,关注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和年龄特点,多做调研和反馈,及时改进和完善项目。同时,还需要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宣传,让青少年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博物馆、美术馆的活动。举个例子,是不是可以考虑向青少年开放工作实践岗位?

艺术教育工作者,包括馆内工作人员和馆外如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的工作者。不管是馆内还是馆外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研究馆内的展览、收藏及学术资源,通过对青少年特征的分析了解,转化为适合的、有趣的展览及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轻松、主动的氛围下走进馆内体验和学习,逐步培养他们参观展览的兴趣和习惯。同时,也借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强化,巩固和加强青少年对博物馆、美术馆的认知。不同机构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相互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为青少年设计和打造多元立体的体验空间。



△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中,刘麟在进行家庭导览。刘麟供图


(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