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缠论实战版软件实战系列之四——区间套的综合运用

 Biao 2016-11-26

前面几讲对形态、位置、趋势分别与缠论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知道所有买卖点都与关键位置,走势形态,趋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而最终的买卖点的确定,就需要学会对区间套的综合运用。


前面几次实战系列中,多次强调级别,提到“没有级别,没有背驰”。也就是强调你去判断背驰,判断买卖点,首先要确定的是级别,是什么级别的背驰和什么级别的买卖点。级别的存在,一个必然的结论就是,任何高级别的改变都必须先从低级别开始。例如,绝对不可能出现5分钟从下跌转折为上涨,而1分钟还在下跌段中。这一切构成了区间套的使用基础。


缠论学习常提到走势必完美,区间套的方法,就是走势必完美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有了区间套,买卖点的精确定位才有可能,也就是说走势必完美的存在导致了买卖点可以精确定位,这显然是操作中最牛的一种方式了。


根据最严格的定义,对背驰等概念,一定要存在最低级别的中枢后,才有最低级别的走势类型,才会有背驰等概念的存在,一般来说,在线段之下讨论背驰概念是没意义的,但可以根据类似背驰的力度比较方法来讨论线段之下类背驰的现象,但这和背驰是两回事情。而用区间套的方法,在定位线段之下的精确买卖点时,实际上用到的就是类背驰的力度比较,一般来说,对于大资金,其精确定位不需要用到线段之下的,例如1分钟甚至30分钟级别的区间,对于大资金就是精确定位了。当然,对于散户来说,用类背驰的方法,甚至可以把定位定到精确的分笔图上某个价位。


要比较力度,发现背驰,首先要搞清楚是哪两段(笔)比较,其实,只要是围绕一中枢的两段走势都可以比较力度。缠中说禅实战版软件中自动按同级别分解划分出中枢,同时对走势两端的两段走势进行了MACD面积对比,自动标注出1买,1卖。


在实际的操作中,比如一段上涨走势,MACD回拉震荡出笔中枢后,后面的拉起都可以先假设进入背驰段。而当走势实际走出来,一旦力度大于前者,那么就可以断定背驰段不成立,也就不会出现背驰。在没有证据否定背驰之前,就要观察从最后一段的内部结构中的背驰情况,这种方法可以逐次下去,这就是区间套的定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当下精确地定位走势的转折点。


下面就用上证指数30分钟的一段走势图进行区间套定位分析举例。

上图中从2638-3097走了一个a+A+b+B+c一个包含两个中枢的类趋势。中间对a b c三段的内部结构都可以通过次级别5分钟K线图去分析。对于a+A+b这一段走势,先利用b和a比较MACD面积,力度减小,提示了一卖。随后的走势在次级别上走出一个向下盘整后,出现针对中枢A的三买,然后震荡出中枢B。后面就考察b+B+c,比较b 和c的力度。一般情况下,一个走势含有两个中枢后,要密切关注走势的结束。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从2956开始的拉起,到3062一段走势可以看作第一次出现的c段走势,3062到2960次级别背驰,这一段走势结束点在此前形成的笔中枢下沿(ZD)附近,看作中枢震荡。所以你第一次在3062附近减仓也没有什么错。


从区间套的方法来看,就是最后一段的拉离中枢,都要密切关注次级别的走势结构。如下图2960-3097的5分钟走势图,就是30F图中的c段走势。从在在30分图和5分钟图上找到了3097附近的这区间套卖点。

对于上图中5分钟走势中a 和b段走势,注意都是3笔构成的,而这三笔中的第一笔和第三笔的比较,你会清晰看到缠论动力的顶背离。


在缠中说禅实战版软件中,有一个模板动力共振(当然你可以可以将副图换为MACD等别的辅助指标),你可以在当下一眼就看到从 60分到5分钟的走势的结构已经动力的状态,而一旦发生多周期的动力顶背离共振或者动力底背离共振,就要分析大周期的走势位置。如上面举例,一个30分钟的向上的包含两个中枢的类趋势末端,发生了2个或3个周期以上的动力顶背离共振,减仓走人就是你当下唯一的选择。


截图一张5F、15F、30F、60F的动力共振图。利用动力背离作为区间套的使用,请详细参考软件中帮助说明,里面有详细的举例。




前期推出了万二开户送《教你炒股票》图书活动,目前活动继续中!


双11,融立德为感谢众多缠迷的支持,推出《缠论实战软件》买一送二活动,即首次购买缠论实战软件的客户,赠送2年使用期(共三年),活动截止日期11月底。一次续费5年大优惠活动进行中。

详情请见官方网站 www.ronglide.com


缠论实战版实战系列

1.形态与动力的组合运用

2.中枢与位置

3.趋势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